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云南电视台
百姓作证
身怀爱民之心,恪守爱民之责,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安危贫寒抓在手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郑垧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基层干部的为民情怀——
“现在农民还不富裕,我们只有带头干,把工作做在前头,这样农民才会相信和支持我们的工作。”这是郑垧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按月领工资的农民,我的根在土地上”,“农村的工作、农民的事情,都非常具体,都需要我们去做。”
“一位手中没有钱、没有物的宣传委员,凭什么赢得乡亲们的爱戴?”河尾村民委员会原主任陈开能说:“我们看人不看他官大官小、有钱没钱,只要他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他!”
平安村匡家寨村民小组组长匡体创说:“郑垧靖做工作很细致、很耐心、很热情,工作方法得当,和群众相处比较融洽,全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不信任他,无论是在发展烤烟还是在处理矛盾纠纷中,他都深入到我们中间,和我们交心谈心,甚至周末、晚上还利用休息时间来和群众沟通,他是一个公道正派、老百姓信任的人。”
2000年,当得知河尾村大沙寨组上社村民李从富想在规模种植上干一番事业,但缺少资金和技术时,郑垧靖到他家里,帮助分析市场前景,立足实际理出新的发展思路,想办法协调资金和技术。告诉他说:“发展产业一要因地制宜;二要与时代同步;三要有科学技术;四要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五要做事认真,胆大心细。”
在郑垧靖的指导帮助下,李从富贷款2万元种植三七7.5亩,三年采挖下来,毛收入9万多元。李从富心里非常高兴,也很感激郑老师。但郑垧靖很认真地对他说:“你致富了,也不要忘了乡亲们!”于是,在郑垧靖的教育下,李从富手把手教给乡亲们三七种植技术。没有钱的,就给他们担保借贷款,或者干脆赊给他们苗种,三年后,七八户乡亲在三七种植上都有了丰厚的收入,摆脱了贫困。
林改后,乡亲们都要发展经济林,本地又没有充足的苗木。郑垧靖由此看到商机,建议李从富培育西南桦、核桃、红花油茶、苹果等苗木,并经常到他家作技术指导。在他的指导下,李从富顺势大干起来。几年来,共培育各种经济苗木数百万株,为几万亩人工造林提供了优质苗木。不但自己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为造林做了自己该做的,为群众提供了优质方便的服务。
为了李从富能更好更快的发展,同时发动广大群众向他学习,郑垧靖在平时进村入户指导生产时广泛宣传李从富通过规模种植脱贫致富的事迹。2009年李从富被郑垧靖请到广播站播音室,向全乡26000多名干部群众在《党的声音进万家》“致富能手现身说技”中讲述自己的发展经历,受到热烈欢迎,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发展新产业的信心。
为了帮助、指导河尾村村民匡艳芬大力发展石斛产业,郑垧靖多次跑到匡艳芬家中进行耐心、细致地开导。在没有和妻子商量的情况下,毅然当起了匡艳芬3万元小额贷款的担保人,帮助她家发展起了石斛产业。
在他去世前几天,还帮匡艳芬家联系了石斛销路,从县上引进种植技术,帮她家建起沼气池用沼液施肥,指导预防霜冻。现在匡艳芬成了石斛种植能手,她家的石斛种植规模已由原来的5亩发展到了8亩,今年的石斛收入达7万元。在匡艳芬的示范带动下,全村石斛种植专业户已经从3家增到10家,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当听到郑垧靖去世的消息,匡艳芬说:“他去世了,心里都很难过!郑老师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为我家找到了一条致富的好路子!”
妻子杨翠芝回忆,由于常年到村、社、农户家做最基层的工作,郑垧靖结识了许多农民朋友。他们常常来家里找他,有的是办事,有的是反映问题,有的是拉家常,有的是请他出主意……每当这时他总是很热心也很耐心。每到街子天,来找他的群众多,他总是叫我多做些饭菜留住村民们在家吃饭,别让他们饿着回去,家远的还留他们住下,他就是这样一个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乐的“怪人”。就在他走前的一个月,他笑眯眯的扛回来一个大南瓜,高兴得如同扛着一个宝,并满足地说是某处的陈大爷送给他的,是老人家的心意,不拿,老人不答应。他在当地有很多农民朋友。“我去菜市场买菜,经常有老乡不肯收我的钱。”
遇到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郑垧靖不搞“硬”碰“硬”,而是用群众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处理。在河尾村发展烤烟时,郑垧靖与侄子郑在留一同走进乐平寨曹阿宝家中做动员工作,但主人不理不睬,两人站坐不得,十分尴尬。郑垧靖一眼看到主人家桌上装着一瓶“老白干”。
已掌握傈僳族爱猜拳、喝酒的民族风情的郑垧靖用不熟悉的傈僳语说:“阿帕(即大哥之意),能不能猜两拳。”
这傈僳汉子豪爽地说:“郑老师,开拳。哥俩好啊,四季发财,兄弟好啊,五谷丰登……”
几拳几杯酒过后,傈僳汉子阿宝的情绪缓和了过来,并客气的说:“老……老师,对不起,我们傈僳人原本十分好客,只因一时想不开,难为你们了,你几次登门都是为我们有钱有粮,过上好日子。来,再干一杯。我坚决种,而且一定要种好,还要帮劝说其他人种好烟。”
金秋时节,正是茶园中耕的大好时机。这天陈开能吃过早饭,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委会,刚坐下,手机铃声响起,郑垧靖约他到山上看农户茶园中耕情况。
陈开能问:国庆长假不回家吗?”
郑垧靖说:“家就在平达,再说,父母已去世,不那么依恋老家了。家就在平达,在河尾。”
坐在微型车上,两人边谈边行,一路观看茶园,时而上车,时而下茶地与村民拉家常。来到良姜水(地名),看到几个年轻妇女在抬石竹,陈开能一眼看出这几个妇女家的茶地没挖完,就催促她们赶快挖。
郑垧靖随即说道:“农家确实有很多活计,但要抓住季节,望理解支持,我也是农民的儿子。”
就这样几句简短的话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二天,这几个妇女找了一伙人,一天就把自家的茶园挖完了。
2005年的一天,烟农李从富和郑垧靖一道到小河村指导烤烟生产。
出门时,李从富见郑垧靖从农业中心买了一大堆农药,感到很纳闷,就问:“郑老师,你又不种烟,买那么多农药干嘛?”
郑垧靖说:“这是帮烟农买的。”
于是,他们便带着农药到了烟地。刚看完一半烟地后,天色已晚,并下起了雨。
李从富说:“郑老师,明天再来看吧。”
郑垧靖说:“农药还没有交给烟农呢,你知道一夜之间会有多少烟苗染病,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吗?现在烟农们等着用农药,心里肯定很着急,今晚一定要送到。”
于是他带着我们看完烟地,把农药逐一送到烟农手中。这时候,已经是晚上11:00了,大家满身泥水,又累又饿。但郑垧靖脸上却是舒心的笑容。后来,村民们才知道这是郑垧靖用自己的工资为农户购买的。
郑垧靖的姐夫王龙相说,2007年春夏期间,茶叶价格猛涨。鲜叶价从原来的每市斤几角钱猛涨到十四五元,干茶价格从原来的每市斤二、三元猛增到六、七十元。一个普通妇女往年打零工每天收入不过七、八元,十元,可当年採茶每天收入几百元,特别是收购加工干茶更是利润可观,很多人纷纷购买加工器械,加工制作,我也怦然心动,准备贷款购买加工器械,大干一场。
这时,妹夫郑垧靖听到消息后赶到姐夫家里说:“姐夫,狂不得,眼前这茶价是好,也能赚大钱,但这市场价不稳定,说跌就跌,到时后悔都来不及。还是先等一段时间瞧,我看目前茶叶市场有点乱,不知能不能一直好下去?”
王龙相听后寻思,也是,先等一段时间再说。果然七、八月份,茶叶价格狂跌,听说有的老板血本无归,跳楼、上吊。王龙相听到后,心想,多亏了郑垧靖的劝阻,否则我也要损失几万元。
平安村原副主任熊国光回忆起这样一件事。2009年4月26日,郑垧靖在村上吃过早饭,还没有喝一杯水,种烟农户就到村上说:“我们烟田放不来水,无法种植。”他听了后,就带着熊国光一起来到了烟农的田上。看到烟农从几百米外的井上挑水种烟,相当困难,进度很慢,郑垧靖急在心里,说:“我们到沟上看一看,是否能把水放到烟田上。”
沿着沟走了两公里的路,因沟多处坍塌,无法放水,他说:“今天我们一定要把沟修好,群众的事无小事,现在只有砍树叶和木桩才能修好。
郑垧靖做了工作分工,抬树叶的,砍树桩的,经过6个多小时的奋战,才把水放到烟农的田上。这时看着郑垧靖非常累了,烟农说:“你真是我们的好领导,好干部啊。”他回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回到了村上,不一会,郑垧靖就靠在沙发上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