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云南电视台
日月作证
面对险情,他奋不顾身;面对群众,他和颜悦色。郑垧靖用一颗赤诚的心,一份无限的忠诚,塑造着自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
在不遗余力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郑垧靖还按照班子成员分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综治维稳、信访等工作。他既是一名宣传员,又是一名维稳员,同时还是一名信访员,多次参与并出色完成了山体滑坡抢险、土地整理、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维稳等急难险重任务。
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骄傲地说:“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总会不约而同想到郑委员,他从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而且完成得出乎意料地好。”
2008年8月11日下午3:30分,平达乡下大寨村民小组村民蒋香芹到小叠水旁的茶山采茶,山体滑坡把她卷入山体里了。
接到电话后,正在小河地段勘察山体滑坡情况的郑垧靖立即返回小叠水,当时山路被塌方堵死,倾盆大雨一直在下,山体一直还在往下滑,他不顾危险,双手抓着树枝,扶着土块,踩着齐膝深的泥浆,冒着被滑坡淹没的危险向出事地点赶去,鞋子被泥浆陷住拔不出来就干脆赤着脚走。
他赶到出事地点时,看到的是将近300米的滑坡山体,此时滑坡还在继续,只见泥浆裹着石块翻滚着向山下倾泻。情况十分危险,他沉着地一边电话通知陈平凤迅速把事件情况写成平达信息上报县委、政府两办,一边带领已经赶到的几位群众冒雨沿滑坡处往下找人。
郑垧靖根据找到的遇险者的雨衣和采茶背篓的背带的位置,很快确定了搜救范围,带领大家用铁铲、用手拼命地扒土,寻找,一直找到晚上8:30,天已完全黑了,被埋妇女仍没有找到。因考虑到一直在滑坡的泥石流可能会危及到搜救群众的安全,他才组织大家撤离了现场。
回到乡政府,他顾不上洗去身上的泥水,包扎扒土弄伤的手指,一口气写下了平达乡小河村8·11事件的报道。消息报道后引起了县委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天抢险救灾指挥小组赶到事发地点与乡村干部群众共200多人展开了全面搜救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8月12日中午1:00,遇难者的遗体被找到了。
2008年8月11日,平达乡小河村委会周边降下单点暴雨,造成山体大面积严重滑坡,整条河尾大沟16公里全线坍塌,属当地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灾情就是命令。郑垧靖临危受命,成立了抢险指挥部,在迅速准确报道消息的同时,作为挂钩联系领导的他,又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了抢险救灾的紧急任务。
郑垧靖带着村“两委”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爬过一座又一座满是泥泞的塌方路段,冒着山体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奋不顾身地赶赴现场,及时疏散群众,开始救灾抢险。
刚到现场,就听说沟下群众已经撤离20多户,但还有3户人家尚未撤离,仍然身处险境,情况万分紧急,若不马上疏散,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来不及过多思索,果断作出决策,随即大喊一声“跟我来!”三步并作两步跑到群众家中,争分夺秒组织疏散,帮助群众转移贵重物品。
等到疏散完毕,他们还顾不上喘一口气,就听见“轰隆隆”的巨响,山体坍塌下来,3座房屋全部被掩埋在废墟里。他危难之时大显身手,挽救了12条生命的故事在当地广为传颂,人们亲切地称他为“保护神”。
救灾抢险结束后,根据党委的安排,他又一方面指导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一方面带着队伍,在三库一线指挥部的领导下投入恢复重建和善后工作,吃住在阴冷潮湿的帐篷里,没有被子自己亲自买来送下去,炊具不够挤出经费来添置。他在救灾抢险第一线奋战了45天,直到10月底受灾沟渠通水后才撤离现场。
“郑老师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如果当时没有郑老师,我们一家人就不可能还活着。我不但要永远记住恩人,还要告诉我的子子孙孙,让他们也记住我们家的恩人。”杨进德含着泪说道。
2008年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这一年,矛盾纠纷四起,积案旧案突显,信访维稳形势严峻。在党最需要的关键时刻,郑垧靖迎难而上,毫不推脱地担负起了分管信访维稳的重任。
郑垧靖将信访办的工作制度印成宣传单发放到群众手中,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当时,信访办就像一个小集市,上访群众都愿意向他反映问题,请他出主意,他的手机也成了与上访群众沟通的热线。
平安村匡家寨一位上访群众面对纠纷不知所措,每天打来几次电话求助,他都耐心接听,不厌其烦地解释。那段时间,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没有吃过一顿舒心饭。针对全乡的积案旧案,他和其他班子成员遵循重证据、重事实,依法办事,公平合理的原则,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平安村匡家寨山林土地纠纷、大小扁力寨锡矿厂遗留问题纠纷以及小礼山茶山与安庆、橄榄寨山林纠纷等调处方案,努力把各种矛盾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
河尾村有一起沉积了30多年的林权纠纷案,涉及到8个村民小组,森林面积6800亩,是全乡最难调解的纠纷。县人民政府做过裁决,市县两级人民法院做过判决,但仍然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和执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矛盾纠纷进一步激化。郑垧靖得知后,连夜摸黑赶到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将群众的情绪稳定下来。
后来,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他和县乡工作人员多次翻山越岭,深入纠纷林地进行调查取证,认真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全面了解掌握纷争现状,耐心细致地向群众宣讲政策、法律依据,进行思想劝导,缓和对立情绪,与群众一起讨论研究调处化解方法和对策。
为了能让双方坐到一起对话,郑垧靖重点突破村中有威望老人、村组干部的心理障碍,“历朝历代颁布实施政策,能让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满意就可以称为盛世啦!哪里会有绝对公平,这台事如果双方不做出一点让步,就不只会纠葛你们一辈子,还会纠葛到你们的下一辈……”
在郑垧靖的组织调解下,历经三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反复修改调解方案。最终,双方80%以上的群众都觉得调解方案公平、公正、合法、合理、合情,纠纷双方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多年的信访积案得到终结,久访不息的矛盾得到化解。
那段时间,他的脸晒黑了,衣服撕破了,腰身变瘦了,眼睛充血了。河尾村中麦寨小组村民杨德全拿着自家的林权证书感叹地说:“因为这点山林,我30多年与这起纠纷拴在了一起,连亲戚都不来往了,垧靖做了一件子孙都不会忘记的大好事啊,把我心中结了30多年的死疙瘩解开了。”
下麦寨小组长姜自华是这起山林纠纷调解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说:“我们真的希望有更多的党员干部能像郑老师一样,为老百姓动真情、说实话、办实事。”
在他担任综治维稳专干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共接待群众来访500多人次,直接办理信访案件120件,办结110件。
2009年3月,平达乡开始实施平安土地整理项目,郑垧靖担任工程指挥部的办公室主任。此项目投资大、范围广、建设工期短,是平达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工程。
自接受任务后,他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他深知时间紧,任务重,对自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他敢于接受挑战,与全体工作人员一道齐心协力、克服困难,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了任务。每到一处,他都用摄像机和照相机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场面,把项目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的场景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为工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项目中涉及各标段工程进度表、统计表中的每一个数字他都认真地调查,核对了一遍又一遍,文字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认真进行琢磨推敲,做到准确无误。所有的痕迹材料他都进行分类归档,做到条块清楚,一目了然。
当知道因陈回寨村民陈家强不肯让出自己的田,整个工程快要结束了,乡村组仍无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原定的陈回寨路段的机耕路上级决定取消时,他竭力反对,主动站出来说:“这个机会对农民群众来之不易啊,让我再去试试看!”并立下军令状,承诺由他负责做通陈家强的工作,陈回寨路段的机耕路一定要修。
后来,他三番五次地登门拜访,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陈家强,为陈回寨群众留住了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机耕路。每当提到这件事,陈回寨的群众都说:“是郑老师替我们争取来的机耕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2009年5月9日,河尾村沙寨坡头发生森林火灾,县、乡领导、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和村民共200多人赶到现场进行扑救。
当时风势大,火力猛,浓烟滚滚,扑救人员无法靠近。大家都说找一个安全的地方避火,郑垧靖看了看地形、分析了风向后说:“不用怕,在那个背风的狭洼子能够把火路切断。”于是他身先士卒,拿着大刀叫了声:“跟我来!”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顺着洼子砍开了一条5米宽的隔离带,火势在此被隔断。天黑后又奋战了3个多小时,才将这场森林大火扑灭。从而成功避免了上万亩自然林和几千亩人工西南桦、果松林遭受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