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11:2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云南电视台
党旗作证
2001年,郑垧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他庄严宣誓。从此,他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素养。19本工作笔记本,真实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
郑垧靖经常说“学习是干好一切工作的源泉”。他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加油充电,广泛学习各门各类知识,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从一个初出校门的懵懂学子,逐渐成为一名烤烟、核桃、山葵、茶叶种植能手,一名掌握群众工作方法与艺术的优秀基层干部。
2001年,他参加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专科(函授)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专业学习。由于学习刻苦、认真钻研、成绩优异,他被云南电大保山分校评为“2001—2002学年度优秀学员”。2007年9月,他又参加了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本科班。就在去世的一个月前,他顺利通过毕业考试,撰写的毕业论文《浅谈法律的软实力》深受老师好评。
他的党校同学、乡综合统计站工作人员董凤芹回忆道:“在党校三年本科法律班同学中,作为责任心很强、好关心同学的他被班主任选为生活委员,全班26 个同学中,年龄比我们大一点的他,热心为班集体做事,对同学们关心体贴,对老师尊敬,他在开班会上对同学们说‘大家聚在一起学习是一种缘分,一定要珍惜,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应该互相学习,我们都是来自各个部门的人,以后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大家都要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他就是这么一个态度谦虚,爱学习的人。在毕业集体合影时,他主动去请师傅,定好照片后把班里同学按顺序一个一个排好,还说我们平达几个的毕业证他帮拿来,很小很小的事,他都替我们做了,可是,我们的郑大哥已经走了,永远的走了,他还没等到本科毕业的那一天!”
“工作中,他坚持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一有空闲时间就阅读报刊杂志、上网浏览新闻、查阅资料。他办公室的书架上摆放着门类繁多的书籍和读书笔记,电脑里存放着大量的资料信息。” 乡党委书记黄生留说,“一有学习机会他就会提出请求,一有时间他就看书看报、上网学习,查找信息。”
黄生留最难忘的一幕是“郑委员”高声走进来:“书记,我昨晚上看到一条消息……”。
走上宣传工作岗位后,郑垧靖刻苦钻研新闻采编制播业务知识,很快就从一个对宣传工作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成为一个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宣传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宣传工作者。为了做好宣传工作,他开始学习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那段时间,他没少跑县电视台,没少向记者、同行请教。特别是为了制作平达对外宣传的影像资料和宣传画册,他努力自学影视编辑和图像处理技术,成为平达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
为了抓好产业发展,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茶叶、烤烟、石斛、山葵、核桃、红花油茶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等知识,并运用于指导群众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随后,他一家一家地手把手教村民,如何播种如何整地,并经常在地里给村民示范,很快就与农民子弟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郑老师”。
平安村李家寨村民小组村民李加润说,郑垧靖“比技术员还像技术员”。烟地开墒时,技术员指导都是一个标准,他却是对不同的地块有不同的要求,按照他指导的墒有多高、面有多宽来操作,果然旱时保水、涝时排涝,烟叶长势特好,他是我们的农业“土专家”。
平达中学杨永然老师回忆说:“我写《平达乡志》时,他到办公室同我座谈。他谈了许多关于生活、学习、工作的观点以及对乡里工作的许多看法和建议,看得出他是一位热心而负责任和有见地的人。他的电脑里有他近年来采写的新闻稿件,其中大部分已在《保山日报》或龙陵新闻或是《龙陵文化》中发表过,还有许多新闻图片,是他今年拍摄的不同季节,不同行业的生活、风景和建筑等图片。他向我提供了许多《平达乡志》的素材,并且提出了许多关于写乡志的意见和建议。我是个文学爱好者,他也一样,我们谈了许多关于文学方面的话题,谈得很投机,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探讨平达‘原子话’,在究竟是‘园子话’、‘圆字话’还是‘原子话’的问题上各执一词,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2007年,郑垧靖挂钩橄榄寨村。烤烟移栽期间,乡政府提出“苦战烤烟四十天”的口号,郑垧靖一去就是四十天,没有回家吃过一顿饭,没有回来住过一晚。仅有一次,他街天回来帮烟农拉水管,抽空回家换了一下衣服。邻居们都这样说:“郑老师是个‘工作狂’,要他去40天,他绝不会只去39天。”
河尾村下麦寨小组长姜自华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夕,郑垧靖经常深入到各村民小组排查矛盾,教育大家要维护地方稳定,维护民族团结,对以往的各种纠纷要有正确的认识。有一次夜里12点左右,郑垧靖还举着手电筒,敲开了他家的门,与他交心谈心,直到次日凌晨2点才离开。
平达乡政府综合统计站张晓彬回忆说:“一天晚上9点多,我去办公室找一个新同事,可新同事不在,看到郑老师在电脑前摆弄着,便礼貌的和他打起招呼,走到他面前,问在做什么。他和善地回答说,写今天同书记下乡的稿件。我问这么晚了为什么还在写,他一边答工作压力还是很大一边关了文档,给我看了平达坝区的画面。我说那些照片拍的都很漂亮,他笑道是自己拍的。等我离开后,他又继续写稿件。”
郑垧靖在工作中喜欢思考,喜欢不断的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2006年9月8日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上,郑垧靖分析了自己存在的五个问题。一是学习不够、工作水平和能力提高较慢;二是工作主动性差;三是不从主观上分析自己,而只从客观上说明问题;四是个性太强,工作中总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别人有用的意见;五是工作粗糙、不够规范。
在2006年9月24日的工作笔记中,郑垧靖写了这样一段话:“今天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上,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会人员对我的评议以及批评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主要是:宣传及时到位但还必须加强;注意细节,注重改进说话方式;工作主动性强,但有时脾气急,多做统筹安排;信息收集面窄,如何进一步提高还要做一些思考;在宣传时效、质量和规范上再下功夫。既要抓好宣传工作,又要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工作中注重持之以恒,把自己置身于领导班子的位置。对这些意见和建议,我诚心接受,并逐步加以改正。努力做到三个切实,切实为民办事、切实依法行政、切实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成绩当成过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为实现我乡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郑垧靖在2007年民主生活会发言提纲中写道:“首先,尊重自己的人格,珍惜个人的名誉,维护班子的团结,以正己之心,塑好党员形象;其次,要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自律上做文章,从思想上杜绝和根除诱发腐败的动机。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过程中,自觉筑起不能腐败、不愿腐败的防范和自律机制;第三,不断用生活中的反面典型警示和告诫自己,趋贤避倭,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思想深处把入党为什么、工作图什么的问题搞清楚、解决好,自觉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合格的答卷。”
“事事做实利发展,一事不实害万代。”这是郑垧靖2008年10月13日参加乡党委班子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中的一句话。
在2009年8月13日撰写的《我对践行“三个一”的理解》中,郑垧靖这样写道:“当干部的就要情系百姓,爱民护民。”“领导干部要树立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信心,对分配和下达的任务要认真分析研究,多做几套方案进行对比,做到心中有底,要以猛虎出林的势头出现……要珍惜眼前的一切,用最大力量尽力做最好的事;热爱自己的岗位,热爱自己的工作,始终牢记我们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回报;要始终团结在一起,才能把火烧得更旺。”
在2009年12月7日的工作笔记中,郑垧靖写道:“今天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我认真分析查找了自己主要存在“自觉性不高、大局意识不够强、急于求成的思想,知识储备还有差距,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得还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将影响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一定要认真解决、尽快解决,坚持勤奋学习,强化学习意识,做与时俱进的表率;坚持务实作风,强化宗旨观念,做服务人民的表率;坚持廉洁奉公,提高自身修养,做争创一流业绩的表率;坚持敬业奉献,勇于开拓创新,做永葆党员先进性的表率。”
郑垧靖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时刻提醒自己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
他在《2009年述职报告》中写道:“一个快40岁的人再学不会把握自己,是对人生的极大不负责任,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我给自己的定位准确吗?我做的还可以吗?”
在《学习“7.19”专案等警示教育整改措施》中写道:“为人民服务是我们的宗旨,工作中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可以拿,什么不可以拿,一定要分清,做到不该拿的坚决不拿,不该吃的坚决不吃,获取利益要正当。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事坚决做好,不能拿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当要挟的工具,当成牟利的令箭。”
在《2009年度述廉报告》中写道:“不利用职权为亲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在有亲朋好友因私事请求写条子打关照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决不因身在机关而利用人头熟的便利谋一己私利,始终坚持原则,积极主动做好亲朋好友的思想工作,不给组织上添麻烦。
为了工作方便,郑垧靖于2001年新买了一辆摩托车。一天,他开着摩托车下乡,由于山路崎岖,加之自身技术又不太熟练。那天他到小礼山下乡时车弄翻了,他的小腿被摩托车排气管大面积烫伤,脚皮都被烫掉了,受伤处红通通的直淌水,但他强忍着疼痛,到医院涂上绿药膏做了一些简单的处理后,还是照常该上班就上班,该下乡时就下乡,该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从没有请过一天假。一个多月来,他都是挽着一只裤脚,踮着脚一瘸一拐来回在教办和下乡途中。
领导和同事看到了都很心疼,劝他回家休息疗养。他却笑着说:“这点小伤,不算什么,还有好多事情等着我去做,我能坚持。”
郑垧靖经常下乡、出差,多数都靠开自己的摩托车和微型车,但他从未向单位报销一分油钱。有人曾经问他:“郑老师,你和妻子的收入也不高,还自己贴油钱和修理费,你完全可以在工作经费中挤出一点钱报销,或向乡领导提出补贴嘛。”他回答说:“我的车更多的时候还是自己用,再说也用不了几个钱,乡上的经费也紧张,没有必要添麻烦。”
在准备购买二手微型车的时候,妻子疑惑不解,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为什么要买一辆车呢?他对妻子说:“有一辆车的话,进出方便一些,如果遇着群众拉东西,还可以顺便帮帮他们。”妻子马上就顶了回去,“老郑呀!我们哪里还有钱买车,每月要还贷款1200元,孩子还在上学。”后来经不住他软磨硬泡,妻子向亲戚借了两万元钱,买了一辆二手车。
2007年12月,麦寨小学师生迎来了特大的喜讯:中心学校给麦寨小学准备了14台计算机,全校教师又喜又忧,喜的是学校配备了计算机,师生们盼望已久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忧的是学校没有专业老师,该如何把计算机很好的运用到教学中呢?这个消息传到郑垧靖的耳朵里,工作之余,他就骑着摩托车来到了麦寨小学,和全校师生一起研究,制定了教师计算机使用培训计划,自己主动担任起培训辅导员,利用下班时间为他们讲解、辅导、示范,计算机前总留下他耐心指导的身影。在他的热心帮助下,麦寨小学的教师学会了计算机的应用,但从未听到他说过一声累,叫过一声苦,只是听到他常说的一句话:“你们高兴,我就快乐。”
直到去世前,郑垧靖始终都只是一名属于事业编制的乡党校教员,工作17年了仍然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多次讨论研究他的提拔使用问题,先是因为他学历不够未能解决,后来学历够了,他的年龄又“超标”了,还是没有解决。
有朋友问他:“你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乡党委领导,什么事都找你;你其实是一个事业编制人员,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乡里新招一名公务员,第一个月工资就超过你400元;按照规定,35岁以下才能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你都要满40岁了,又不是公务员,你觉得委屈吗?……”
他淡然一笑:“要说一点都不委屈那是骗人的,但是委屈也没办法。像我这种情况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难道就不干工作了?再说,我们毕竟还吃着财政饭,每个月都有稳定收入,比起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强多了。”
郑垧靖在2005年1月19日的工作笔记中写道:“今年,我乡实施茅草房改造项目指标有112户,实施资金30万元。具体是平安村10户、河尾村10户、章赛村8户……项目实施由乡、村两级共管,村级负责项目的资金申请、兑付资金和组织实施等工作,乡级负责督促、检查等工作,要求各涉及村的项目资金要实行专人专管,并分期兑付给农户,同时,要对申报的茅草房改造户进行公示。但后来乡党委政府领导在检查工作中,发现有的村未进行公示,且未实行分期兑付给农户的办法,与相关政策要求不一致。产生这一问题,我有责任,是由于我自身业务不强、管理督促指导不到位造成的,是由于部分村干部,特别是新任干部没有吃透政策造成的,是由于有的项目对象建房时间较迟,村干部怕麻烦,没有分期领取资金造成的。我要认真进行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