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名人故里之争:一些地方无视道德伦理底线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1日 11:4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光明日报

“我的家乡在哪里?”(资料照片)

  “名人故里”之争何时休

  近年来,争夺名人故里归属权事件时有发生。日前,赵云故里争夺战硝烟未散,几省对“西门庆故里”的争夺又走上前台。名人故里之争,是出于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还是由于片面争夺经济利益所致?记者为此走访了有关专家。

  如此争夺为哪般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一种文化焦虑。它可能发现自己原有的文化根基不够深厚、文化色彩不够浓厚,成了其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经济繁荣以后,人们很容易要求地方上有一种文化上的说法、文化上的发展。这时,当地的文化渊源、文化古迹,与历史文化名人有关的东西都会被刻意凸显出来。这在欧洲、美国也很常见。

  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热情本身也是应该肯定的。像丽江古城、上海外滩3号,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等,我们可以学习这些成功经验,找准本地文化的不可替代性。如果要以历史名人的诞辰、事件等为由头,政府出资、出面组织此类纪念活动,应该谨慎,不同城市应有不同选择。真正有历史文化生活积淀的城市,用这种方式来整合资源还是有必要的。但生拉硬拽、牵强附会地与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套上关系,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王石(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

  要说争夺名人故里与文化发展毫不沾边,也不尽然,但主因却往往是所谓打造地方名片、招商引资之类。我曾看过某地一个宣传册,内中宣称伏羲当年延着黄河到达该地,是“最早的外来投资者”,后面就是当地招商引资内容。这不是尊重,这是利用。

  历史文化名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注重本地资源、注重名人效应,并以此创立和营销城市形象、发展文化旅游本属十分正当的事业。名人牌要打,但要打得恰当,打出文化精神。如浙江宁海创办“开游节”,即是巧用徐霞客的游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徒步旅行者和本地区几十万人的参与。呼和浩特已经连续举办十届“昭君文化节”,不仅时间、地点、人物、主旨极为恰切,而且凸显了民族团结。

  裴钰(天津市历史学学会理事):

  对名人故里争夺应实事求是地看待。我认为“故里经济”主要是文化旅游。首先要承认“故里经济”在不少地区的确促进了民生发展,特别是对于中西部地区,文化旅游常常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起到比较关键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充分挖掘各自的文化资源,故里之争其实是能共赢的。比如炎帝故里之争中的陕西宝鸡和湖南株洲,两者都很好地传承着炎帝文化,相关文化旅游也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如果“争夺战”的一方能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苦干而不是炒作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如黄帝故里之争中的陕西黄陵县,当地旅游业年均递增27.2%,远超当地其他产业的增幅。

  但是,在承认开发“故里经济”具有一定的经济合理性的前提下,我们对少数地方的某些“超常”做法需要做出提醒乃至警醒——在文化旅游的开发利用中,首先必须保持决策冷静。其次要坚守经济理性。我们更要认识到,目前大约30个左右的有争议的名人故里集中了众多大项目,而多数没有争议的名人故里保护却不是100%的理想。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