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先锋]周宪梁:一张报纸“卷活”一个病人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7日 09:1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人民日报

  老百姓健康的忠诚守护者(时代先锋)——记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上)

图为周宪梁在为患者进行诊断。人民图片

  他是革命老区军人的后代,深知百姓疾苦。十几年来,为无数患者特别是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再苦、再累、付出再多也矢志不渝。

  他把病人当成亲人,处处为患者着想,从来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别人都说他“傻”,他回答:“要对得起‘白衣天使’这个称谓!”

  他主动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随时随地给病人诊治,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浓浓亲情。

  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还被授予白求恩奖章。

  他就是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我国著名的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周宪梁。

  两份处方与超倍加号

  4月20日14时,记者如约来到阜外医院接待室。左等右等,就是不见周宪梁。到门诊大厅一看,他被病人围得严严实实。听口音,有东北的,有河南的,有内蒙古的……周宪梁歉意地跟记者打了个招呼,继续认真地接受患者咨询。

  今年81岁的焦香春老人,十几年前患上心脏房颤,看过很多医生,都要求做手术。5年前,女儿从网上查到周宪梁的良好口碑,一家人就直奔阜外医院而来,“周教授每次都耐心讲解病情,让我心里一下子踏实了很多。为了治病,全家人过去跑了不少医院,吃了太多的药,医生还要做手术,结果都不见好。找周教授看了两次就找到病因,开的药便宜还管用,另外还给一份处方,在哈尔滨就能抓药。这不,要回家了,再让周教授看看,开点药带回去吃。”

  大约过了15分钟,周宪梁示意记者到10号诊室等他。屁股还没坐稳,又一拨病人涌了进来。15分钟后,一位老年患者满意地起身,来自内蒙古的杨四润连忙坐上去。看病历、问病情、听诊,“这药不贵,效果还好。我多开一个方子,你在当地药店买得到,就不要往北京跑了。另外,平时要戒烟酒,饮食上多吃清淡类食品,还要多运动……”

  像周宪梁这样的教授,整个阜外医院有30多名。门诊部党支部书记张莉说,专家都在二楼坐诊,特需号300元一个。然而,周主任执意在一楼坐诊,挂号费按普通专家14元计。“一般的专家,一天最多看20个病人。周宪梁的常规号是每天12个,但他经常‘超倍加号’,看到24个或36个甚至更多。常常是新闻联播都结束了,他还在忙。”

  2009年8月的一天,天气格外闷热。周宪梁又加了30多个号,前一天就感觉身体不适。为最后一名患者看完病后,周宪梁大汗淋漓,腰部疼痛难忍,眼前一黑栽倒在地。大家赶紧把他抬到轮椅上,推着往急诊室跑。才住了一天医院,腰还疼着,周宪梁又上班了。

  不少人说周宪梁“傻”,但他说,在这个世界上病人最需要理解、同情和帮助,自己多付出一点,就能给病人及其家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希望。

  一张报纸“卷活”一个病人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北京来了周神医”的故事。

  2005年7月的一天,周宪梁到兵团某医院救治患者。下午5时多,王院长一路小跑赶来,“周教授,快去看看吧,一个危重病人昏迷了!”这是一位72岁的离休干部,上下肢体都失去了知觉,大夫担心是脑出血,既恐惧又无措。周宪梁赶到后,摸摸病人的脖子,测测血压,听听心率,回头问身后的大夫:“有面罩吗?”“没有。”“有报纸吗?”“那倒有。”周宪梁把一张报纸迅速卷成面罩的样子,罩在病人脸上。在场的人面面相觑。“要不了10分钟,病人就会醒!”过了5分半,老人睁开眼睛,抬抬胳膊,抬抬腿,居然能下地了。

  关键时刻,周宪梁这么神奇,奥妙在哪里?他手一摆说:“我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病人是高通气综合征——人体内呼出大量二氧化碳,排酸过多,导致血液碱中毒,引发低钾血症,造成运动和意识障碍,上下肢体都失去知觉。把报纸卷成面罩的样子,罩在病人脸上,是为了把二氧化碳呼回来,使血钾恢复正常。”

  一张报纸“卷活”一个病人!“周神医”的消息不胫而走,不少老百姓搭着马车,连夜从郊县赶来求诊。看着乡亲们热切期待的目光,周宪梁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脑后,更不管医疗条件有多简陋,坚持天天出诊,从不限号。不少患者看了很多医院都没治好的病,经他的分析、诊断、治疗,很快就明显好转。

  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军人后代,周宪梁深知群众的疾苦、看病的不易。他决心到条件最艰苦、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所学的本领为患者看好病。2005年,周宪梁舍家别子报名援疆,来到南疆阿克苏市的兵团农一师医院。到达当天,周宪梁就被200多名患者围了起来。从上午10时一直忙到晚上8时,10个小时看了160个病人。

  一年下来,周宪梁跑遍了南疆地区,接诊上万人次,和当地群众结下浓浓亲情。离开新疆那天,从门诊大厅到医院大门,不到200米,周宪梁足足走了两个钟头。上千人挤在院子里,大家含着泪,围着车子不让走。

  家境贫寒的患者最需要医生

  “一人得病,全家受穷”,这是有些困难家庭面对的现实。

  这些年,周宪梁曾多次深入到新疆、陕北、井冈山等老少边穷地区,亲眼看到过不少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深切体会到什么叫“一小病就是一场大灾”。“我要用自己的知识,为最需要的人看好病,贫困患者最需要医生。”

  维吾尔族姑娘努尔古丽患了海绵状血管瘤,右边脸都鼓成球状,把嘴都堵住了,只能靠流食维持生命。此前,家人跑遍阿克苏多家医院,都因病情严重和缺钱而无法治愈。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到农一师医院找周宪梁。“小姑娘的眼睛望着我,充满了求生的渴望。”周宪梁立即提供无偿救助,他还在医院发起捐款活动。孩子的病和他研究课题分属不同学科,周宪梁跑到西安搬救兵,甚至买好机票送到专家手中,请来两位老教授赴疆会诊和做手术。

  经过十多次软化和手术后,努尔古丽的病情终于稳定了。2006年“五一”,周宪梁来到小努尔古丽家看望他们,并送去600元钱。后来,周宪梁在北京又见到了健康活泼的努尔古丽。

  “周教授对病人特别是贫困的患者太好了!”周宪梁指导的研究生张琳说,作为医生,为病人看好病,就算尽了天职了,但周老师还时常给贫穷患者捐钱,经常帮病人交检查费。这些病人他很多都不认识,也从来不问人家姓名。(记者 阎晓明 王明浩)

责编:张兰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