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简历:1993年8月,毕业于东乡族自治县民族中学;1993年—2003年,东乡县赵家小学任民办教师;2003年至今,东乡县赵家乡甘土沟教学点教师。
荣誉:1999年被评为“陈香梅基金会优秀教师”;2007年被评为“甘肃省十大杰出青年”,获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任教以来,15次被评为东乡县优秀教师。
马兰,一名普通的东乡族妇女,从20岁高中毕业开始教师生涯,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度过了17年时光,陪伴了一届又一届孩子们,为甘土沟的教育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愿去山沟 露天里上课
1993年8月,马兰从东乡民族中学毕业,受聘在赵家乡赵家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一干就是10个年头。2003年,由于全县普及初中的需要,县里许多无校村创办了教学点,她不顾家人的反对,自愿调到偏僻的甘土沟教学点任教。
说是教学点,其实就是一块露天场地。马兰刚到时,只有她一个老师和60个学生。为了不耽误孩子们学习,马兰就在露天地里给学生上课;没有桌凳,她把自家的木凳拿来让学生们坐;没有黑板,她把自家的门板拿来写字。
当时,马兰每月只有164元的工资,她还拿出一部分购买课本、作业本、铅笔等学习用品发给贫困生。甘土沟教学点位置偏僻、山大沟深,部分学生要走七八里山路才能上学,到了中午,他们只能用干馒头当午饭。看到这些,马兰准备了开水,和学生一起就着开水吃馒头。马兰还学会了理发的手艺,时常给孩子们梳头理发。多年来,甘土沟教学点语文、数学双科合格率一直在山区同类型学校中名列前茅。
捐出承包地 盖起新校舍
教学点没有校舍不行,经再三考虑,马兰决定捐出1.6亩承包地,自筹木材、资金修建校舍。当时马兰家中,人均耕地1.5亩,两间土坯房,两个窑洞,却有5张口吃饭。
消息一传出,村里一片哗然。倔强的马兰硬是说通了公公婆婆,说服了丈夫,全家人一起动手修了4间简陋的教室,解决了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孩子们搬进了新教室,朗朗的读书声响彻在大山深处。
新教室有了,老师们却没有办公室,马兰和同事只能露天办公、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这样整整过了一年多,马兰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脱离贫穷落后的根本,就是让山区孩子多学一些文化知识,我就是再苦也乐意。”马兰动情地说,“每当我走进教室,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就把所有的困难都忘得一干二净。”
苦口婆心劝 一个不能少
对马兰来说,比建校和教书更难的,是让农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
有一天,一个女学生没来上学,马兰马上去家访。当了解到家长不让女孩上学,而要让她在家做饭干活时,马兰急了,她一边给这位家长讲述男女平等的道理,一边帮忙解决眼前的困难,终于断了这个家长不让女孩上学的念头。
“要想让东乡族女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一要加强宣传动员,二要培养学生勤奋上进、知书达理的品性,三要使学生会操持家务,缝衣做饭。”在教学间隙,马兰开辟了“第二课堂”,教高年级女生做饭、做馍、炒菜、缝衣服,解除了女生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在马兰的不懈努力下,甘土沟村家长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现在全村没有一个辍学的儿童。群众们说:“人家马兰一个女教师,能这么教书、关心孩子,我们还有啥不放心的。”
记者手记:三尺讲台,书粉笔人生;家贫如洗,洒桃李芬芳。马兰执着地坚守在甘土沟这块土地上。在孩子眼里,马兰不但是一个好老师,更是一个好妈妈;在家长眼里,马兰不但是山窝里识文断字的“金凤凰”,更是一朵在教育战线上长年绽放的“马兰花”。
劳动者感言: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教学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起点上,我将怀着满腔热情,继续为家乡教育贡献力量。
责编: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