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局长日记"的作者,原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销售处处长韩峰前天被自治区检察院批捕,昨天并被处以开除党籍和行政开除的处分,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这条新闻。
解说:
被批捕,被双开,昨日"局长日记"门事件的主角,原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销售管理处处长韩峰得到了这样的处分。今天韩峰涉嫌受贿被批捕的新闻,刊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检查网最显著的位置。文中写到,检察机关初步查明,2002年至2010年2月的八年,韩峰利用先后担任青州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职务之便,在发包办公大楼,办公网络建设等工程中,为承建商提供帮助,多次收受承建商的贿赂款共计48.2万元,及价值30万元的商品房一套。
一个月里,一面是"局长日记门"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而另一方面,面对外界猜测,有关方面对此事的处理,也在与时间赛跑。
广西这个局长日记啥都写,2010年2月初开始,这个以第一人称记录的网帖引发了网民热议。帖子以日记体形式记录了广西烟草系统一干部,一次受贿发生不正当男女关系的情况。
帖子在网上广为传播,成为热门话题。被网民称作"局长日记门"。该日记共计500余篇,钱、权、酒、色等几个关键词,频繁闪动在5.5万字的网络日记中。
网友统计日记发现,在一年五个月零十天内,日记的主人喝酒185次,与同僚去歌厅唱歌42次,受贿7次,共计27.5万元,而由于日记大量使用了姓名、地点以及会议记录等。网友搜索发现,日记主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销售处处长韩峰。
字幕提示:
2010年2月22日,韩峰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停止调查。
解说:
2月22号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工作人员在上网时浏览到了这篇日记,立即汇报给局领导,局党组对此高度重视,当天下午就决定由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进行初查,并当天宣布,韩某停止接受审查。
字幕提示:
2010年3月1日,官方宣布纪检部门对韩峰立案调查。
解说:
根据初查情况判断,局长日记的内容不是空穴来风,针对外界的猜测,3月1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向媒体这样回应。同一天,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党组决定,对当事人可能涉及违法违纪问题正式调查。随后,该局召开紧急会议,表示要汲取此事教训,全力加强内部管理。
字幕提示:
2010年3月9日,韩峰被移交南宁市检察院,立案调查。
解说:
耐人寻味的是,韩峰受贿事实的确认,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日记提到的送礼人,因为纪检部门正是对日记中相关人员进行了传唤,对照日记内容后,得出韩峰受贿的结论,认定其存在违纪违法情况。
字幕提示:
2010年3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批捕对韩峰进行逮捕。
2010年3月14日,韩峰被处以开除党籍和行政开除处分。
解说:
目前,此案检察机关还在进一步侦查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日记门"事件引发了代表委员的热议。如何加大制度反腐力度,如何遏制公职人员权力消费行为,成为代表委员对此事讨论的核心话题。法律终究会关上"局长日记门",但是关上官员的腐败大门更值得我们思考。
主持人:
王教授,这件事情是以局长写的日记里面的酒、色进入的,但是是以查出来他接受贿赂为出口的,所以有人说,网络是第二纪委,您怎么看待查处这个案件,这种戏剧化的过程?
王锡锌(特约评论员):
这里面所说到的一入一出看起来好像有一些差距,因为我们看到首先这个事件在网络上曝光,由网络发起这样一种行动,好像刚开始是关注钱、色、权,但是在这个形式的背后,如果说涉及到钱、权、色,但是很快就会发现,钱、权、色的本质问题对一个官员来说,最核心的是权力和资源。这个时候事件就会变成一种公共事件,一旦公众高度关注了,这时候一系列法律制度,包括现实中的监督制度,能不能够迅速地启动,能不能够和时间赛跑,这就变成了一个网络行动和制度行动如何去对接的问题,我把这样一种一入一出解读为网络行动和制度行动一种良性的,比较成功的一个互动。
主持人:
今天我看到一篇文章,把局长被查处和当时对于周久耕这件事情的关注放在一块儿,但是我觉得还是不一样,因为周久耕,不管他抽的是名烟还是戴的是名表,是所有人能够看到的,但是韩峰写的日记,是非常具有隐私化的,他是被人以一种,我们现在姑且被认为是一种泄漏隐私的方式给泄漏出来了,源头不一样,这种查处能不能一样?
王锡锌:
我觉得从检察机关,比如说从纪委也好,从司法介入,包括检察机关来进行查处来说,我觉得日记所提供的这样一些记载的内容,包括钱、权、色的这样一种以第一人称来进行的描述,可能首先只能是作为一种线索,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也可以去理解为什么最后检察机关是以受贿这样一种方式来查处的。但是日记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
另外一方面,您刚才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信息的源头,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我们看到以往,其实我们两个也讨论过的,周久耕这个事件,比如说抽名烟,戴手表,这是一个在公开的场合。
主持人:
谁都看得到。
王锡锌:
这个信息是公开释放给公众的,但是韩局长这样一个日记,有可能日记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它可能是记载一些东西,有可能表达他内心的一些隐私。所以这个意义上,我个人同意一些评论所指出的那样,发现或者说获得日记的这种方式,途径和手段,也许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我们也应该去关注,这种信息到底是如何获得的。
主持人:
说到这儿,我们听一位律师的看法。
张树国(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委员会委员):
这种侵权行为,如果加以传播,不加以限制,就会形成网络暴力,在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已经在网上注意到了,跟韩峰有关的一些人,真名实姓,工作单位,甚至是家庭住址。有的是网络发帖者披露的,有的是所谓跟风的人,所谓人肉搜索去找出来的。这些行为本身都在侵害着他人的正当合法权益。同时也给他们正常的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骚扰。一个是从法律上,我们现行的法规定,在这方面规定很详细,对于侵权要承担侵权的责任。从道德准则的角度,社会公序良俗的角度,披露他人隐私,或者说杜撰他人隐私,对他人造成侵害,也是应当受到道德谴责的行为,我们总不能以恶治恶。
主持人:
所以网络的杀伤力两面性就表现出来了,一方面它可以揭露官员的腐败。另外一方面,跟他相关的这些配角,他们本身不应当承担这些被杀伤的效果的。
王锡锌:
的确,我们看到网络上所发布的局长的日记,我觉得可能需要区分几种不同的角色,在这里面。我们刚才张律师也提到了,这里面除了韩局长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本来所谓的配角,特别是那些女性角色,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日记曝光以后,我倒希望,因为有人说这个日记是被篡改过的,我希望唯一被篡改的部分可能是那些女性的名姓,隐去她们真实的名姓,因为有必要去关注这些女性的角色,不论她们这个日记中充当了什么样的一个角色,但是她们应该也同样的有隐私,有尊严,有谁去关注她们未来的命运?有谁去关注她们内心的一系列的痛处。
所以我觉得某一点上,张律师说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刚才说,网络对曝光局长日记,我把它理解为一个公共事件,公共事件的一个含义,涉及到权力,以及权钱交易,权、色等等这样一些涉及到公共性的因素,公众应该去关注。
但另外一方面,里面所涉及这些配角,特别是女性配角,她们可能与我们一样,拥有一切合法的权益,这种曝光是否关注了她们的隐私?是否关注了她们内心,可能在被迫曝光之后所承受的压力,我觉得这里面的问题也是在公共行动的时候,特别网络行动的时候,我们强调必须要回归到理性,回归到平等,回归到法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主持人:
您现在收看的是《新闻1+1》,我们的节目稍后继续。
解说:
数百篇日记,内涉腐败、情色流传网络,被称"日记门"。
检察机关迅速行动,"日记门"主角涉嫌受贿被批捕。
领导眼中有能力,同事眼中人不错,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他究竟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思索?《新闻1+1》今晚关注韩局长的"日记门"。
解说:
52岁所有,高高瘦瘦,长得斯文,做事比较稳,讲话慢条斯理,这是同事眼中的韩峰。
他做过秘书,并先后任崇左、青州、贵港、来宾四地的烟草局长,被广西烟草系统,韩峰被认为有口才,也有文才,有才子之名,他善交际,被称为"会做人"。
在网上出现了数百篇日记之后,众多的媒体都在寻找着日记的主人,试图去验证真伪,同时也去了解韩峰这个人物。而得到的结论是,他人不错,为官也不错。
在担任来宾烟草专卖局局局长一职时,他曾经在2007年,使该地区人均年消费香烟达到六条以上,把原来的800多万销售收入做到了9000多万。对此,与他有着20多年交情的来宾市政协副主席黄桂廷也对媒体表示,"韩峰有能力,到哪个市都能创造很好的局面,如果素质不好,领导不会要他,他是千里挑一出来的"。
很显然,对于韩峰的事件,很多人充满了一种不解和惋惜。
这一点在今年的两会上,最高检副检察长姜建初说了他的看法。他说:贪官也是一个人,一个贪官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坏的,每一个贪官后面都有一段辉煌。贪官有自己真实性的一面,给社会做过贡献,他曾经是好的,如果不好,他能当这么大的官吗?
实际上姜建初副检察长所言的事情,的确一再地发生着。根据今年两会上,高检报告披露,去年查办涉嫌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670人,其中厅局级204人,省部级8人,在加强境内外追逃追赃工作中追缴赃款赃物71.2亿元。
在这其中,如果我们翻看某些人的履历,都会发现,很多人都是曾经的好人、好官,最终却落入了法网。
怎样避免悲剧的重演?很多人都在思考。在这其中就有一位大家都熟知的人物,因为天价香烟事件落马的南京天价烟局长江宁区原房产局局长周久耕。如今已经身陷囹圄的周久耕,他的律师透露,正在写一部官场小说,而且已经完成数万字。
对于其内容,外界充满了好奇,这个好奇一方面是因为对这个人的兴趣,同时也包含了一种希望能够了解问题所在,期待清廉的官场环境。
主持人:
王教授,我特别关注,韩峰事件出来以后,人们对他这个人的评价,很多人都觉得他特别冤,而且对这个人的评价都还不错,为什么?就是觉得他不才受贿了40多万嘛,他不才收了一个30多万的房嘛,就为他喊冤,你怎么看待这些公众的一些声音?
王锡锌:
我们不能确定网络上的或者说公众的表达在这里到底是反讽,或者说一种挖苦,还是一种真实的内心的判断,首先在这一点上,也许不敢肯定。但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反讽,还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露,我觉得这里可能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民众评价一些官员的标准或参照系,好像正在发生变化,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我觉得这可能是我们必须去关注的一个问题。比如说,假如公众觉得有那么多,比如我们刚才看到,高检所披露的一些反贪的成果,一些数据,有级别很高的,级别比韩局长高得多,而且数额、规模,权钱交易的数额、规模比韩局长大得多,这就会给公众提供一个参照,如果用这样的参照来评价一些官员,那韩局长可能,比起来就是,更不坏的官。
主持人:
但问题是,公务员他主要是为政府工作的,他是一个公务员,他就不应该利用手里的权力去,比如像韩峰做的,他是用手里的权力去直接破坏市场规则,然后低价买地,收受建筑商的贿赂等等,这些都是不应该碰触的底线,但为什么他做了这些事,公众反而有的为他觉得同情他?为什么公众的神经变得这么的麻木呢?
王锡锌:
我觉得有可能是,涉及到我们前面所说的那些因素。很多的大的整个参照系改变了,所以每个人的预期,预期发生了一个改变,我觉得公众预期的降低,或者说某种对不能容忍事情逐步的容忍,可能本身。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我们也许去呼吁公众应该有更多的,应该维护他们这种预期。但另外一方面,仅仅去要求或者说指责公众的预期降低或麻木,可能也是不太公平的,毕竟有那么多的参照放在那里。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里面涉及到一个,我们通常所说到的规则和潜规则的问题,我们知道很多规则,比如说我们对于公务员,对于党政领导干部,我们有那么多的规定,这些规定都写的非常好,这些规定如果真正的得到落实,那我们可以说,整个吏治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改变,但是问题就在于,在地方,在一些部门里面,可能这种规则受制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当然也包括官员个人因素里外。比如说像我们看到韩局长日记的内外完全是两个人,因为这些因素,有许多显性的规则,写在纸面上的规则,往往是被一些潜规则代替了,所以如果那些规则如果被架空了,而且大家都知道这些规则,其实是要被架空的,不论是官员自己,还是公众,可能他的预期就会下降。
主持人:
我们这个节目的名字叫做"日记内外",刚才您也提到了韩局长所表现出来的两种非常分裂的人格,我们从他日记里面有一个非常极端的表示,他日记里面曾经记载了2007年的工作版的总结,还有一个日记版的总结,就能看到,他完全表现出来的是两个人。工作版的总结他就是反复,党说什么,他就说什么。你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工作创新,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和谐发展",党和国家说的他都在说。但是他自己写的日记里面,他的这种日记版的年终总结,他说"2007年过去了,我的工作更顺手了,企业规范,中层干部努力,理解我的工作意图,我在员工中的威信高"。对比你就会发现,这几乎不相信,这是一个人写出来的,你怎么看这种非常大的差异?
王锡锌:
我觉得从您刚才介绍这两个,一个是工作版的总结,一个是日记版的个人总结。首先我观察的是一个主语的区别。在工作版的总结中我们看到,他好像…
主持人:
没有主语。
王锡锌:
没有主语,他就是空的。而在个人日记版总结中,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在这里面我们看到,这一个官员在他真正的内心里面,其实他唯一的核心是他自己,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宾语。这个宾语我觉得也很有意思。工作版的总结主要是讲的作为一个官员,他要服务于,说的空一点是服务于老百姓,服务于民众。
主持人:
我要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
王锡锌:
没错,你要去落实,但这个落实在哪里呢,在他的工作总结中都是一些空话,套话。可是在自己的工作版总结中服务的自己。
主持人:
落实得特别细。
王锡锌:
落实得特别细,特别具体,而且总结得非常到位。
我想这两个"我",日记内外的韩局长,其实表露出一种非常典型的人格分裂。
主持人:
所以我们从这个日记里面,我们姑且不去关注他写了什么私人的内容,但是从他涉及到工作方面的,一个是台面上的工作总结,一个是自己私下的工作总结。从这个对比上我们能够看到,这个官员为什么今天能够落马?
王锡锌:
对,的确就是。我觉得在官员个人,以及官员作为一个公职人员,他们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应该说在这里是完全颠倒了。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