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辉 :本周,被媒体称为"世纪巨骗"的纳斯达克前主席伯纳德·麦道夫被美国纽约南区联邦地区法院判处150年监禁,如果这成为终审判决,就意味着71岁的麦道夫余生将在监狱中度过。
从某种角度说,麦道夫一案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标志性注脚。正是危机的到来让麦道夫的骗局大白于天下。这让我再次想起了美国股神巴菲特的那句名言,"只有在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而事实证明,麦道夫,不仅是一个裸泳的人,还把很多人都拖下了水。
6月29号,美国曼哈顿联邦法院。
身穿灰色上衣,系着黑色领带的麦道夫站在被告席上,他的身后坐着九名受害者。
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整个审判过程,麦道夫一直面无表情。这期间他正视受害者的时间仅有5秒钟。
当地时间上午11时30分,华裔主审法官陈卓光宣布,判处受到11项罪名指控的麦道夫150年监禁。
麦道夫一案受害人威灵:这是一个公正的判决,法官考虑得非常周密,他试图向世界传递一个信息,这是一种绝不能姑息容忍的罪行。
约翰·科菲(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你很难再发现一例,像麦道夫这样类似规模和时间跨度上的骗局,尽管此前也有类似的世通安然的丑闻,但那些首席执行官们的责任也只是在于,他们所主持的财政工作,导致了一些膨胀的财政报表,他们并不像麦道夫那样,直接从个人那里拿走钱财,之后又交给别人(作为收益回报),尽管麦道夫知道,这些钱可能永远都拿不回来了。
然而,这个被美国媒体称为恶魔的人,过去几十年来,头上却一直顶着天使的光环。
在08年12月骗局被揭穿之前,麦道夫是美国金融界的知名人士,有着近半个世纪白璧无瑕的从业经验,又是致力于交易机制公平化、公开化的先锋,他的投资甚至被称为"犹太人的短期国债"。
这一切,成为他实行庞氏骗局的最佳掩护。
庞氏骗局,由一个名叫查尔斯·庞齐的投机商人"发明"。这种骗术以高资金回报率为许诺,不断骗取投资,用后来投资者的投资去偿付前期投资者。这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
而麦道夫,将古老的庞氏骗局做到了极致。
时间跨度长达20年,骗取金额超过600亿美元。受害者从对冲基金、欧洲的知名银行到好莱坞名流,诺贝尔奖得主和普通投资者,用纽约时报的话说,麦道夫欺骗了华尔街,玩弄了全世界。
诺玛·希尔,可怜的受害者之一,在一封给法官的信中她这样写道:
"21年前,我的丈夫将我们辛劳大半辈子的储蓄交给麦道夫投资。几周后,丈夫不幸过世,我在那时见到了和蔼可亲的麦道夫。当时,他拥着我的肩膀说,不要担心,钱在我这里会很安全。而如今,我失去了所有的钱,不久以后还得卖掉自己的房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韦塞尔Elie Wiesel,在与麦道夫见过两次面后,便乖乖地奉上了自己和妻子的毕生积蓄,甚至将其称为上帝。而如今麦道夫在他口中是不折不扣的"骗子、流氓和罪犯"。
然而,在很多人看来,麦道夫一案最大的受害者是信任。
受害者伯特· 罗斯(前新泽西州李堡市市长):这远远不止于金钱上的损失,(麦道夫的所作所为)是对信任的巨大破坏,信任是我们价值观的基石,我们的金融系统、人际关系都建筑其上,还有我们的爱情。
康辉: 150年的刑罚使麦道夫成为美国历史上判刑时间最长的白领罪犯。
然而,一纸判决却并没有给麦道夫一案划上句号。据报道,在案件调查和审判过程中,尽管麦道夫没有对自己的罪行作任何辩解, 但也没有主动交待更多的事实细节,这使得围绕案件的很多疑团依然存在。
"刑期的多少对麦道夫一案来讲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的重要性在于三个方面。补偿、震慑,并实现对受害者的公平。"--主审法官陈卓光
然而,很多受害人却认为,就补偿和公平而言,一纸判决还远远不够。
麦道夫一案受害人伯恩菲尔德:判决不能弥补他所造成的伤害,也不能修补漏洞百出的社会系统。
而美国媒体甚至在探究,麦道夫案的背后是否还有更大的隐情?
随着案件调查的进行,一位名叫杰弗里o皮考尔Jeffry Picower的神秘商人兼慈善家浮出了水面,他最初是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
皮考尔创立的慈善基金会是麦道夫的大客户之一,据2007年的报告,基金会的总资产大概有10亿美元。
2008年12月,在法院冻结了麦道夫的资产后,创立了20年的皮考尔基金宣布关闭,并停止了全部资助。
然而,据美国MSNBC的报道,皮考尔很可能才是这场庞氏骗局最大的受益者。
据一份法庭调查记录,从1995年12月到2008年12月,13年间,皮考尔从麦道夫那里一共获得了约50亿美元的巨额收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者。这比麦道夫的自报身家八亿两千万美元要庞大得多。
眼下,这笔资金的流向是检方调查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麦道夫的家人究竟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也是人们存疑的焦点。
在麦道夫被宣判当天,露丝·麦道夫通过律师首次发表声明,与丈夫划清了界限。
"我觉得尴尬和耻辱,就像很多人的感受一样,我觉得很困惑,有被出卖的感觉。这个犯下如此可怕罪行的人跟我过去多年来熟知的那个他判若两人。"--露丝·麦道夫。
2号,露丝·麦道夫搬出了她在纽约曼哈顿价值700万美元的公寓,该公寓已被美国联邦执法部门没收。
露丝还与执法部门达成协议,同意放弃她高达八千万的资产,只保留250万美元现金。不过,该协议不排除对她未来的可能的犯罪指控。
至于麦道夫的两个儿子,当初曾主动向司法部门告发父亲,但这却不能阻止人们猜测:身为公司高管,他们真的对公司多年来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吗?他们大义灭亲的行为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动机?
康辉:据美国媒体6月30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目前麦道夫一案还有10名涉案人员正在接受调查,可能面临起诉。
其实,早在2005年,就有人提出质疑,麦道夫公司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庞氏骗局。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仅经过草率的调查就认定麦道夫并不涉嫌诈骗,调查最终不了了之。
难怪有受害人打出这样的标语牌:麦道夫大胆行骗,证券交易委员会坐视不理!
的确,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麦道夫绝非一个人在犯罪。
过去20多年来,麦道夫对这场骗局可谓精心策划。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麦道夫公司的资金投资部门和交易部门一直在不同楼层办公,而投资项目的相关文件、档案等都被麦道夫锁在保险箱中,甚至连家人都无从知晓。直到去年12月,面临70亿美元的资金赎回压力时,麦道夫才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一无所有。
而为了吸引投资者,麦道夫还刻意为自己的公司营造了神秘的氛围。
比如,想成为他的客户,光有钱没有人介绍是进不来的,进来之后,如果询问太多问题便会被踢出局。慢慢地,麦道夫的客户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但即便如此,这场持续了20年,骗取金额超过600亿美元的金融大案并非天衣无缝。一些疑点其实显而易见。
比如,过去20年,无论熊市还是牛市,公司的基金收益都持续以月均1%速度增长;而作为一家拥有数百亿美元资金的投资公司,麦道夫却在使用一家仅有三名员工的小会计师事务所。
这些事实,如果放在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面前,一定会引起怀疑。
那么,到底是什么遮蔽了人们的眼睛?答案或许只有两个字:贪婪。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麦道夫投资表面上的只赚不赔,使得许多老道的投资者失去了最基本的判断能力,他们再也顾不上询问为什么,与其说他们害怕损失金钱,不如说他们害怕失去赚钱的机会。
而簇拥着人性贪婪的,则是整个金融环境的异化。
"整个金融市场的大环境都存在对财富的过度追求的现象。而监管体制的不力更使得金融衍生工具的泛滥,形成金融泡沫。麦道夫,正是在这个狂热的大氛围下钻了空子。"
----- 英国《金融时报》
康辉:一个声名显赫的投资专家,一种并不新鲜的欺诈手段,一大批追求高利润的投资者,一个监管不力的金融市场,这些元素最终构成了麦道夫的惊天骗局。
"心为钱所役",从这个角度来说,麦道夫骗局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谓同根同源。
而在麦道夫之后,欲望和贪婪依旧流动在金融市场之中,除非人们能擦亮眼睛,否则,骗局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