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7日 15:3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换一种表现手段,找到与事件相关联的一些事物、景物,拍摄它们,用符号式的镜头语言来表现真实。这样做既反
映了事实原貌,又不失真实。
记者与观众如影随形,了解观众的生活,要及时地发现他们关心的问题。这样在我们策划、制作节目时才可以有的放矢。就是做到——观众关心的就是我们关心的。然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年轻人,对于从小没有农村生活的城市人,整天在城里坐想村里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坐想的结果,会让节目出现城里的事、村中的壳,这样不伦不类的作品,使城里人以为是给村里人看的,村里人以为是给城里人看的。
那么,只有走进乡村才能改变这一切。了解了乡村百姓的真实生活,展开了与乡村观众之间的联系,我们的农村生活服务节目才会有吸引力。《生活567》开播的两年多时间里,节目越来越贴近乡村百姓了,作为编导,我也在努力使自己的节目向
我们的受众靠近,每次报题前要先问问自己,这个题是跟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吗?是与他们的生活相关的吗?这个节目中能给他们什么切实的服务?等等。
不过,真正了解乡村百姓的真正想看什么,并没有想象那么容易。他们也许只会说,“你们的节目好看,我们就喜欢看。”但具体怎么才叫好看,乡村百姓可能也说不出那么多。更多地问题还是留给我们这些电视工作者自己去解决,乡村百姓手中的遥控器掌握着节目好坏的生杀大权。
在工作中,作为记者的我,尝试着跟观众更加贴近,尝试着换位思考,然而有时候还有失偏颇。曾经在制作一期关于未成年人的节目中,选取了跟农村、农民相关的事件,但具体事件过于刺激,一个是妈妈把女儿的耳朵割掉,一个是奶奶把缝衣针扎进了孙女体内,导致事件的代表性不够,反倒变成了特例。
而且节目中背景数据体现的不明显,没有揭示出主体事件与全国观众、特别是乡村观众之间的更多联系,导致了这个节目的夭折。事后,我在这期节目的修改中,去掉了妈妈割掉女儿耳朵的事件,选取了更为平常的一个家庭打骂事件与扎针事件相结合,添加了更多的背景数据及类似事件,联系与此相关的最权威部门,请教专家,以确保数据的准确,保证服务的到位。使整个节目看起来是在关注这一类事件,而不是只让观众看到一件刺激的、可怕的扎针事件。经过改变后的节目适合了更多乡村百姓的口味,顺利播出。
播出当天就有不少人打电话,有的发表自己对一些中国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看法,觉得家里有女孩很好,一点也不比男孩差;有 的询问节目中遭遇虐待的孩子情况,打算收养;有的看到了节目中我们给出的解决办法,向记者询问……节目取得了这样的播出效果,令人欣慰,也可见做到“观众关心的就是我们关心的”并不容易。
最后,记者与观众如影随形,我想还要表现在语言上。这不仅指拍摄前、拍摄中与观众、被采访对象的语言沟通上,还要看节目中的遣词造句。要用被采访对象的语言来说,要用他们认同的叙事方法,他们才会感到亲切,才会爱看。
老百姓习惯的是简短、幽默、诙谐的口语,所以我们该改改长句子,学会切分,学会用我们的日常用语说话。“前不久,一个十六岁女孩××从山东到江苏去打工”太长,我们可以变成——“××今年十六岁了,老家在山东,前不久到江苏打工”。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在电视语言的运用上,记者“咬文嚼字”后再播出,相信节目
效果会更好。
总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我们的观众如影随形,我们三农的生活专题报道才能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与观众的这种不断互动中,准确瞄准观众的口味,节目形象会不断更新,节目质量会不断提升,农业频道的电视节目会赢得公众更多的信任和青睐。
责编:韩凌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