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挑夫》节目创作体会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3日 18: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我当时报这个选题的时候,手中只有一组照片,一个独臂挑夫背着一个煤气瓶在华山陡峭的天梯上艰难地爬行着,正是这张照片深深震撼着我的内心,也强烈激发着我去拍摄这个节目。

  首先我觉得这个选题和我们栏目“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的理念相吻合。华山挑夫,一个很小的群体为什么值得我们去拍?拍他们又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从人文角度看,我们新闻传媒的关怀对象显然是人,是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生的意义,而这种关怀的本质就是对人的关注、尊重、理解。在我的心里当时一直有个疑问,何天武为什么要来华山做挑夫?他又是如何背着沉重的货物爬上华山之颠的?在与何天武电话沟通中,我问老何你为什么要来华山做挑夫,老何告诉我“我不想在人面前低人一等,我要堂堂正正的活着。”老何的意思就是他想活得有尊严,这是一个处于中国底层一个普通农民、一个残疾人的心里告白,这也是我们拍摄他关注他的理由。

  这个节目采用了纪实的表现手法,真实记录了何天武的生活状态。陡峭的山路,入云的天梯,狭窄得只能容下一人的石板路,即使是常人登华山也是艰难的,失去一只手的何天武却背着上百斤重的货物艰难地行走在这华山天堑的阶梯上,一旁就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危险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他用一只仅有的右手紧紧地抓住一旁的铁链,他的脚由于用力向上攀登显得吃力而颤抖着,他的汗水不停地从脸庞上滴下。看着他这样的艰难向上攀爬,我想观众的心也一直在紧紧地揪着。何天武的收入不高,休息途中进行午餐时,只能啃几个干馒头,这样的情景让人心酸。可是挣钱不多的他,担负起儿子和父亲的责任,平时都不舍得买东西的他,回家时却给父母买了很多东西,还要给儿子寄生活费。这些镜头我都真实的记录了下来,里面没有一个 这些画面摆拍镜头,这些画面看后让我们觉得很真实,很生活化,这也正是我们民生节目所倡导的“ 记录真实”的理念。

   用人物的内心来解读一个时代的精神气质, 我觉得电视节目更应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可是说起来很容易,表现起来并不很容易。电视是视听艺术,如何塑造人物让人物在观众面前有立体感,如何把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人展现在观众面前,这里面有技巧,而这些技巧说实话不是我的强项,好在栏目有一套成熟的理念,栏目制片人周祚提出情感类的节目要“内容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情感化”,所以我严格按照要求去拍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节目的显著特征是以情感人,故事都力求通过主人公命运的变迁来表现人物情感世界的起伏跌宕,进而挖掘深层次的情感内涵,而《华山挑夫》具备这样的条件和因素。

   20年前,老何的妻子身患重病去世,给他留下12000元外债和两个年幼的孩子。1992年,为挣钱,焦虑万分的老何来到河南平顶山挖煤,然而就在做矿工4个月后,一场矿难降临,事故中断裂的钢丝绳,斩断了他的左臂。老何拿着4200元赔偿款,走投无路无奈返家,谁料想,2000元还被小偷偷走。断臂后的老何,回家带着两个孩子艰难地活着,但不久,给了他很大帮助的弟弟又被矿难夺去了生命,这给老何又一次沉重的打击。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老何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1999年揣着200元钱,他再次上路打工。然而,一次次他被当成“废物”拒之门外,遭遇了无数次的白眼和呵斥之后。独臂的老何听说在华山只要卖苦力就能挣到钱,于是他来到了华山,开始了挑夫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十年,而且他口碑在华山非常好,从不要游客的施舍,他靠着自己的力气能维持家里的生活,并且游客都给了他赞许的目光,他觉得活着也值了。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