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陈锡文 :农村改革再出发(2008.11.08)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0日 15:0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总导视
12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
一个普通的数字经历了怎样的计算
记者:有没有人提出到一万,或者到更多,有没有这样的争论?
陈锡文:鼓舞人心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你不能开个空头支票。
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
一字之差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寓意
记者:这一个字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陈锡文:要通过语言来非常准确地表达你的本来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连续农业五年大丰收
为何粮食安全还不能有一丝放松
记者:为什么在这个决定里面,要反复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
陈锡文;可以这么说,你略有疏忽,它很快就不安全。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人物简介
陈锡文
1950年7月生于上海市
现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导语: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于中国未来若干年的发展
可以说是至关重要
今天我们就请到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听听他来给我们讲述
这份文件出台和起草的台前幕后

 

正文:
解说:三十年前,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三十年后,农村改革有望再次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引擎。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充分讨论、认真审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决定》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它的起草工作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和凝聚共识的过程。
陈锡文:三中全会确定这个主题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我想他主要有三点考虑,一点考虑就是农村是中国改革最早的地方,所以它这个30年的成就经验就很好总结。第二,就当前农村有很多新情况,很问题要及时去解决。第三就是中国的事,就是农村搞好了,全部就能搞得好,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呢,确定这个主题。
记者:这么一个有深远意义的文件,什么人在起草,他们都来自什么地方,另外一个整个起草的程序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陈锡文:这个文件中央非常重视,3月下旬中央批准成立了文件起草组,那么文件组的人员,首先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相关的负责同志担任文件组的负责人,同时要从各个有关的部委,包括中央的部门,也包括国务院的有关部门,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都要参加这个文件组。那么为了能够使这个文件贴近工作的实际,还从省里面抽了一些省一级的负责人。同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也参加。就合在一起那这个文件组也不小,40多个人。
记者:那六个半月的时候,对于起草这么一个大文件,一个重要的文件来说,即便是40多人,感觉够不够用?
陈锡文:是相当紧张。这个因为里面要集中全党的智慧,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应该说工作量是非常大的,不是说坐下来就可以写。
记者:没错。
陈锡文:那么好在党中央对这个事情很早就有考虑,这边成立文件起草组,那边中央就向所有的部委,和31个省市自治区、解放军总政治部,以及各个人民团体都发了通知,征求他们对起草这个文件的意见和建议。00:04:28/那么我们一共回收回来有121份这样的意见和建议。每一份意见都要认真地梳理,把意见和建议提炼出来,归纳起来,把它整理成一个45万字的意见和建议。那么这里头当然内容非常丰富,那我们得认真的研读它。那么这是一项工作。那第二项工作我们也不能光是关在书斋里头写。所以按照中央的要求我们得组成调查组,直接下去调研。

解说:4月上旬,起草组分成7个调研组,分赴内蒙古、黑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12个省区,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调研期间,共召开51次座谈会,听取了860多名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7份调研报告。 与此同时,起草组还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18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共收到25份专题调研报告。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锡文:在这个基础上,再讨论文件的框架结构,这框架结构经领导同志批准之后,5月以后开始起草,那决定完了形成一个初步稿子,那就要报中央去讨论,报中央呢,就是领导同志先审议完了,就批中央开会的文件,那么就是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常委会议那九个领导,九位常委,他们都要看,他们会提意见,完了再根据常委的意见,再来研究怎么修改,修改完了再到政治局会议再讨论,政治局会议就20多人,政治的领导都来参加,他们再讨论。那么这个过程呢,就是从确定这个主题,三中全会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从确定这件事情到10月11日晚上,会议不是12日闭幕的吗,所以11日晚上修改定了准备提交全会去讨论,这中央的常委会议共开了五次,中央的政治局会议共开了3次,每一次会都有修改。
陈锡文:那么我们修改的原则呢,因为这个文件整个起草组,它的整个的体制,就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下直接开展工作。那么具体的总书记管的比较多,那么尤其是征求意见,你比如说我们中间已经形成了一个初步的稿子了,5月以后开始起草,到了8月初,那么常委和政治局认为稿子大体成熟,可以把这个稿子发到各省区征求意见去了。那么这时候征求意见一共发出去一百四、五十份,收回来我们再来进行修改整理的时候,总书记对我们的指示就非常清楚,就是文件起草组怎么对待各级各部门来的意见,就是两句话,能吸收的要尽量吸收,可改可不改的,那当然主要是指文字了,可改可不改的尽量改.

解说:8月7日,党中央印发决定征求意见稿,向各地区各部门和军队负责同志、党的十七大代表、部分老同志等广泛征求意见。中央统战部还向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征求了意见。这次征求意见,共有3000多人参加讨论,起草组共收到各方面意见建议2193条,扣除重复性意见后共1862条。从各方面汇聚而来的一条条意见和建议,为决定稿注入鲜活的生机。起草组据此对决定征求意见稿作487处修改。
陈锡文:然后到了全会,就四天的会议上,修改了两次,根据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以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会议的同志,他们提出的意见在会上,11日晚上改一次,12日上午,代表们再对修改过了的稿子再提意见,我们在12日中午再改一遍。到了12日中午改订的稿子,才可以送议程,下午3点钟交给大会表决。所以我们这个稿子从第一稿出来,一直到全会表决通过的那一个稿子,一共是改了41次,那么这样改在一起一共前前后后有过500多处修改。
记者:您说有那么多次修改,我们虽然是外行,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中国来说,中国的问题说到根上就是农村的问题。
陈锡文:对。
记者:而三农的问题在它自己的领域内,现在已经解决不了了,必须得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上,才能够解决,那有这么大的问题,这么多的问题,到底从哪些方面去解决,当时有没有过很多争论?
陈锡文:有过很热烈的讨论,
记者:大家积极吗?
陈锡文:非常积极,那么当然就像你说的,有的他是专门搞农业的,有的他不一定专门搞农业,但是他很关心农业。
记者:为什么会这样?
陈锡文:因为我想这个就像你刚才说到的,就是中国事说到底就是三农的事,这个国家能不能小康,能不能现代化,关键就得看农村,那么这个已经成为一个共识了。第二呢,就是有了30年的改革成就、经验是不少,但是应该说面临的问题也不少,怎么才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件事对农村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所以我们也处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起点,30年过去之后,也有很多这个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要去解决。正因为这样呢,这个中央对它就是特别的重视。

解说: 2008年9月8日至10日,,胡锦涛总书记先后来到河南省的焦作、郑州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农科院所、龙头企业和农户家中,就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进行调研。9月30日,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总书记又专程前往安徽省小岗村,询民情、听民意,同基层干部群众共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大计。总书记的两次深入调研,极大促进了决定起草工作的思想解放和思路创新。
记者:总书记先后到这个中国农业第一大省河南,还有这个改革的发源的地方,小岗村去进行视察,当时很多外界都在分析,这个举动为什么是在三中全会之前进行,是不是在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那么作为长期研究农村的学者,您怎么看?
陈锡文:这个应该说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特别是这个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来,这个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一个是广泛的征求意见,同时也听听社会反响,看看这个做的决定和广大老百姓的反映有没有偏差,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呢,总书记是9月8号到9月10号去的河南省,去河南省这件事,我觉得一个很大的信息就是,要告诉整个社会,就是党中央做的这个关于三农问题的决定,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决定。很重要的一条不会放松粮食生产,因为河南是一个粮食大省。第二个我想总书记很重要到粮食大省,到直接种粮的农民那里去询问一下,你们有什么要求和意见。那么果不其然农民讲的,很简朴山区话,当时我觉得一语中地,讲的非常好。

(同期:新闻联播)总书记问说你对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他讲了三句话,他说粮价能不能涨一点,生产资料价格能不能低一点,国家给我们的补贴能不能多一点。就这三句话,
陈锡文:那么实际上这三句话呢,也应该说是这几年党在制订农村政策的时候就这么做的,那么通过这个反馈来说,就是说中央没有做错,农民的要求是这样,那么中央应该尽更大的努力去满足农民这个期盼,所以这个我觉得回来之后对总书记这个,他实际的调查和他的感受,以及他对这个文件组的进一步的这种指示,就更加切合这个农村的实际工作了。
陈锡文:那么你讲到这个第二次到小岗,到小岗在国庆前去的,9月30日前去的,小岗这个地方确实是中国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标志性的村庄,它在中国最早实行大包干的,包干包户的这个村庄。那么这次去呢,听老百姓和总书记座谈中,实际上提了三件事,

(同期:新闻联播)考察安徽
总书记问他们关心什么,第一,这个家庭承包责任制度到底稳不稳,第二这个国家对农业的强农惠农政策,能不能力度更大一点,就是政府要多掏一点钱,第三我们这个农民收入增幅能不能让我们涨的快一点,用他们的话说钱包再鼓一点,那总书记对这三个问题都做了回答,那第一个问题他就讲,大家都关心这个基本经营制度,我们马上就要开这个全会了,全会很明确的说,这个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传统经营体制,是我们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就这个一动,整个农村政策可能都要跟着晃动,所以总书记说,要毫不动摇的长期坚持,并且讲了一句就是,要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更有保障的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个现有的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导视:
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
一字之差传递着怎样的政策信号
从支农惠农到强农惠农
细微的调整蕴含着怎样深刻的寓意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解说:从长期不变到长久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期限的变化,充分见证了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变迁。从1978年到1981年,中国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1993年中央又下发文件,明确在原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要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政策,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强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陈锡文:这个决定和十年前,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那个决定,有一句很重要的话,是一脉相承,但有区别的,你比如说十五届三中全会中有一句话叫什么呢,赋予农民长期而又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那这句话你要读这个文件,觉得这句话好象又在这个文件里,这个十七届三中全会又出来了。
记者:没错。
陈锡文: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是什么呢,赋予农民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那么把过去一个长期,现在变成一个充分,到底什么含义?因为上次讲长期是30年,这次讲长久不变,那肯定比它更长,那充分显然就不仅仅是长期,还有这个能够让农民更充分的表达你自己的意愿,你比如说为什么有一个流转的事在里面,那么很重要的就是说,这块地你如果是长期的承包给我了,而且你给我的权力是很充分的,那么按照物权法的解释就是,这块地除了所有权不是你的外,占有权是我的,经营权也是我的,收益权当然也是我的。那其中还有一个权力呢,就是说我在承包期的这个时间段里面,我要是出去打工呢,那么我有自己的权力,我问你,董倩你要不要,你在家种地那把我地转给你,那么这里头就包括一个转让权,流转权,我理解这是充分的意思。-
陈锡文:但是这个充分首先是受法律约束的,就是你愿意流转,只要符合法律规定就流转,你不愿意流转,任何人不能来强迫你,这都是包括这个充分的概念在里面。但是回过头来,决定中讲的很清楚,就是流转过程中,必须遵循三个不得,就是不能改变这个土地的集体所有权。第二就是不能改变土地用途,它是农田,你不能搞建筑,挖鱼塘,建砖窑,栽果树这个是不允许的。那么第三个就是原有的这个承包户主权力你不能去损害他。所以我就觉得你像十年之后,这个从长期把这个词改成一个充分,实际上体现说,我们整个社会是在进步的。就是长期的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它不是个太大的问题了,我考虑的更多的是我的权力能不能更充分的实现,他是在追求这个问题。
记者:像这种字词的调整,当然说这只是两个字,从长期变成了充分,然后从长期变成了长久,这个字,字数的变化很少,但是在你们起草的过程中,是不是要字斟句酌,字字推敲?
陈锡文:那确实,像这个事既要表达得准确,而且要把这个政策的意图表达清楚。所以这个,像这些词是经过认真推敲,反复推敲。那确确实实不说绞尽脑汁吧,也是翻来覆去,你可能放了三个、五个大家,争论很长时间,最后渐渐形成,还是用这个词比较好。
记者:那像这种谨慎,这种推敲,这种字斟句酌,它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什么?
陈锡文:背后反映的就是,一个是要通过语言来非常准确的表达你的本来的政策含义是什么,对吧。第二呢就是你一定想办法避免人家产生歧异,或者误解,在解释的时候。那么第三就是它事关两亿多万户农民的这个切身利益,这事稍微有一打晃,对农民来说这个影响非常大,你不能说已经出现问题,完了你解释说,本来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再什么什么,那这个损失就造成了。
记者:这是不可以的?
陈锡文:这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要有这样一种就是起草这些人从用词的角度,这时候不是表现你文学修养的时候,而是要表现你对国情,对农民的这种理解和把握的时候,你怎么样这句话和十年前的这句话类似的,但我略微做点修改,让农民感觉到更踏实了,那才有真正起到了我们这个文件要达到的目的,它是这么一个过程。

解说:在决定中类似的字词方面的修改不只一处,在阐述实现改革目标任务要遵循的重大原则时,决定强调必须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而这与此前一直沿用的“支农惠农政策”相比,在用词上有了细微的调整。
记者:刚才咱们关注的是,由长期变成充分,由长期变成了长久,这是一个字词上的变化,其实我们只要细心的阅读这个文件,就会发现好多字词上的变化,比如说以前我们一贯使用的叫做支农惠农政策。
陈锡文:对。
记者:但这次我们注意到是强农惠农政策,这一个字的变化又意味着什么?
陈锡文:以前应该讲强农惠农这个概念,在领导同志的讲话里头用过,但是在正式的文件,在全会的决定中,这是第一次。但我觉得也是意义非常大的。因为它很重要的一个支农,那么就等于说有一个主体客体之分,我来支持你,我来帮助你,那么这个农业对你国家来说,那不是你内生的一个产业吗,农民不是你13亿公民中的一大部分吗,所以这个本来说去加强农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这个一字之改,那么从我作为一个外人,来帮助农业,变成了就是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00:44:52陈锡文:支农惠农政策变成了强农惠农政策,强农这件事情是我们13亿人共同愿望,是这个国家的要求。你再比如说看文件里还有一个,用了一个叫农用工业,以前叫什么,以前叫支农工业,也是一样的概念,就是工业是支持农业的,但是其实你生产的拖拉机,你是支持吗,我老百姓花钱买的嘛,所以一定程度上,你的生产的机械、设备、化肥,薄膜那是用于农业的,那么像这样一些概念逐渐的变化之后,我觉得它会形成一种比较好的社会氛围。/让大家都觉得就是把农村搞好,把农业搞强,这是我们自己大家的份内的事,逐渐地在引导社会。


导视:
解决农民贷款难
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需要如何建立 
农村金融改革涉及方方面面
利益各方又如何达成共识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解说: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农村要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农民群众贷款难,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决定>从政策支持、放宽准入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新举措,提出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引导更多的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这些措施无疑将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 。
记者:这次看这个决定,我理解对于农村的金融的可能就是这两点,很重要很实际的政策,一个就是农村的钱,吸收农村的存款,然后再给农村放贷,这是一个,再有一个就是放低门槛,让能够搞比如说微型金融,包括就是这种小额的信贷等等,您就是整个的起草小组,在关于农村金融方面起草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争论,为什么最后会落实到这样的两个政策?
陈锡文:这个农村金融部分应该说是花的工夫是比较大的,因为坦率的说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普遍的对农村金融的状况不太满意,对农民来说,首先就是贷不到款,就是如果要有了的话,那么往往是春贷秋还,那只能称作流动资金,它没法扩大再生产。农民反映比较强烈,所以对这个金融花的工夫比较多。那么第二点呢,坦率地说金融确实是个体现代化的东西。要把现代的金融和农村结合在一起,这件事情难度确实非常大,所以不同意见也就会比较多。
记者:那你们有分歧吗,在讨论的时候?
陈锡文:有分歧,当然是有分歧的,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农户规模很小,一户平均就是七、八亩地。那么你要贷出去一批款,你就要保证它安全,你就要去做评估,要了解他的产业,费的功夫也相当大,那么对银行家这叫成本,他成本上去了,那么你最后评完了,说了不起说,5万吧,贷你5万。就是对银行来说,做小规模的农户贷款,和做大的工商企业的贷款,这个实实在在的利益差别非常大,所以真要去做好这件事情,我觉得这个决定表明了一个什么样的政策意图呢,就是说第一,强调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上做金融的,所有的机构都要去支持农业,这是社会责任,强调了这个。那么第二个呢,做农业金融的利润,可能就要比做其他金融利润要低,那么政府在哪里,就是政府要给你补齐,你要去做农业金融要吃亏,那么我能不能通过一定的财政手段,税收手段,或者是货币手段,我来让你不吃亏行不行,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呢,全会的决定对每一个具体的行业,大多数来说都是提出一个原则的,最基本的要求。完了有关的部门要根据这个要求,来进一步去细化全会提出来的这些政策措施,你把它要落实。

解说:决定明确指出,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强调各类金融机构都要积极支持农村改革发展,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将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记者:但即便就是这样一个原则性质的文件,那你们在起草的时候,也要兼顾和考虑很多东西是吗?
陈锡文:那当然是了。那么你起草的这个文件,这个文件一定要把这两方面的人放到一起,他才能写得出东西来,你不能光顾一头,光顾一头你写不出来。金融主管部门的负责人,那么他当然也得顾着他管的那边可能要顾得多一点,但是总的来说,这一条他是清楚,中央现在决定要搞这么个文件,这个文件的主题就是要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12年内解决什么问题,现在金融部门负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任,你来你得参加这个文件,他心里就清楚,在这个情况下,我得比过去要有更大的力去支持三农,这才是让我来参加文件起草组的这种目的吧。
记者:知道干吗来了?
陈锡文:他知道干吗的,那么这边的农业部门也很清楚,我也知道你也有一定的苦衷,但是农民的更大的困难你不能不解决,所以一定程度呢,我想文件的起草,就是不同的意见,争论、冲撞、磨合的过程,那么我磨到最后,实际上就得出的这个,就是金融主管部门也好,银行业界的各种老总也好,他知道这个决定做出之后,我一定要朝这个支持三农的方向迈出个大步去,这才讲得过去,那么搞农业的人当然也就很清楚,指望一个文件就把所有问题都解决,这也做不到,只要你真正实施走一步,咱们下面再一步一步往前推,这就有希望,实际很多问题都是这样解决的。所以我说这个文件它为什么要用这么多人,要反反复复这么多次,很重要的就是要形成共识。

 

导视:
发展现代农业
粮食安全为何被放在首位。
连续五年农业大丰收
为何粮食安全还不能有一丝放松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解说: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在<决定>中,粮食安全问题被放在了重要位置。《决定》指出,要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指出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政策扶持,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
记者:我还关注到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决定里面,决定这份文件里面,多次出现了要保证我们国家的,确保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如果我们往前回望几年的话,就连续几年了,五年以上我们国家都是粮食大丰收。
陈锡文:对。
记者:为什么在这个决定里面,要反复强调,要确保粮食安全,当时你们在起草的时候想法是什么?
陈锡文:因为可以这么说,我们实际上这个国家地就这么多,人又那么多,那么到去年年底,我们国家平均每一个人拥有的耕地面积是一亩三分八。这样一种资源禀赋决定我们国家这个粮食的总供求关系,它是不可能很宽松的,你的政策掌握如果略有偏差,那么偏紧的这个结果就会变成供不应求,就会出现粮价暴涨等等之类事情,那么所以一直要强调粮食安全,并不是说我们现在已经不安全了,但是真可以这么说,你略有疏忽,它很快就不安全。现在大家都讲得比较多,我们今年是第五年了,可能连续五年粮食丰收,去年粮食产量一万零三十二亿斤,这个什么概念呢,基本是够了,但是一万零三十二去年是2007年比九年前,1998年,1998年比那次的粮食产量少了二百一十四亿斤,就九年前,1998年的中国的粮食产量曾经达到过一万零二百四十六亿斤。
记者:那是历史的峰值吗?
陈锡文:那是历史峰值,那么就是说你和九年前相比,你还少了二百一十四亿斤,那你说能宽松吗,这九年下来,我们大概总人口增加了8千多人,光嘴就8千多张嘴就出来的,什么概念呢,就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德国,德国就是8千多万人,我这九年就长出来这么多人,多了一个德国,他得吃饱,那地是在减啊,而且粮食还没有达到那个峰值,那你想它能宽松吗,所以它宽松不了。
记者:那你们作为内行在掌握了这些严峻的数据之后,你们在起草的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这个紧迫感?
陈锡文:当然。因为你看讲得很清楚,我们一万亿斤粮食折成公制单位,吨,就多少吨,5亿吨,我们一年就要吃掉这么多,低了这个就不够,那么你说你有钱去买,全世界一年生产出来的谷物,大概是基本上就是20亿吨左右,那么各国自己也要吃的,能卖出来多少,大概2亿多吨,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有能力,我有钱是没问题的,有能力把全世界出口的粮食都买回来,大概够我们吃五个月。那别人吃不吃,别人肯定也得吃,对吧,所以别的要进口国家,这下就不得了,那你这要出手大了,国际粮价就飙升。
记者:没错。
陈锡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你自己就必须种好你的粮,才能保障这个安全。
解说:从2004年起,中国粮食连续5年丰收,在世界经历严重的粮食危机时,中国粮价保持了基本稳定,对世界粮食稳定做出了贡献。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耕地面积在减少,目前仅为18.26亿亩,已经逼近18亿亩最低耕地数量的红线。同1996的19.51亿亩相比,11年来耕地面积下降了6.4%。
陈锡文:农业这个事,它风险是两方面,有市场风险,还有自然风险,中国农业的,你从概率统计的这个角度去看,两丰一欠一平,就四年里头,两个丰年,一个欠年一个平年,你现在好家伙,已经五年丰年了,所以呢,你从我搞农业的时候,我心里老悬着这个,你这个连续丰收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离那个可能来到的减产的拐点就越近,对吧,老天爷不能年年照顾你。所以你得做好这一系列的准备,我们国家也有储备,但是我们现在这个生产水平决定,摆死在那里。如果你要想种出一万亿斤粮食来,一亩地打660斤,你没有16亿亩的播种面积就不够,所以你必须确保16亿亩的播种面积在种粮食,这是个底线吧,那么我是18.26亿亩耕地面积,实际播种面积到23亿5千多万,你拿掉16亿亩种粮的,那你剩下的就7.5亿了,7.5亿我们说白了就是棉花,油料,醣料,瓜果蔬菜,花生米,瓜子都在那里头,所以为什么讲粮食安全,就是这个地千万千万要看好,再减下去这个真可能弄到最后出现粮食风险危机了。第二呢就是你这么大的国家,你这要出了问题,世界上救不了你的,那么像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心里头要有数,农业工作是要不断地做好,就是中国的粮食安全应该说是要警钟长鸣,始终不能放松的。

 

导视:
12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要翻一番
一个普通的数字经历了怎样的计算
缩小城乡差距 增加农民收入
如何努力去争取更大的增长空间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 正在播出

解说:农民收入能否得到持续较快增长,这一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既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农民日想夜盼的强烈愿望。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这意味着,12年后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将达到9000元左右,经过努力可以达到更高水平。这个数字在整个报告的目标任务中是唯一一个量化的指标。
记者:那么你们当时在起草这个文件的时候,有没有争论,就是对这样一个量化的数字,比如说有没有人提出到一万,或者到更多,有没有这样的争论?
陈锡文:有争论,也有争论,但是我自己的感觉就是文件起草组内部,因为大部分人,不是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就是相关问题的专家,对这个问题的理解程度比较高,他一直搞这个东西,而且只要做一些历史的比较,做一些测算的话,大家能比较心平气和的来看这个事,那么在这个征求意见过程中,以及决定公布之后,社会上我也听到一些反映,听到一些反映有的说是不是定低了,因为要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的话,可能到了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会更大。那么我想这件事情你要承认这个事实,确实对我搞农业的人来说,内心很痛苦,但是我想很多事情是你感情不能代替别的,你还得很冷静的去面对现实。陈锡文:这个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12年翻一番,每年要增加6%,这6%是扣除价格指数的,我估计今年的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概能在4500到4600之间,那么你要直接算翻番,它就是9000块钱,它实际还会不止一点,因为它还有一个物价指数在里面,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呢,到那时候的绝对额,我想会在万元以上。第二呢,其实12年每年达到6%,你得看看你的历史上到底怎么样,是不是做到过,过去这个12年,就从1996年到2007年,这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是多少呢,5.5%。
记者:没达到?
陈锡文:没达到6%,过去的12年中,只有五年的收入增长幅度超过了5%,七年不到5%,所以你说你往后这12年你怎么提。我想你首先一条,鼓舞人心是需要的,但是更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你不能开个空头支票。所以我是说这件事情实际上是要理解是三点,第一点呢就是,平均年均增长6%,固然不算高,但是要坚持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二呢,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既然是做的决定提出来了,它就是个底线,是非实现不可的事情,当然就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它高。那么第三呢,就是实际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除了直接的收入增加,还有其他的途径,就是减少经营性开支,减少生活费用开支,而能让他,就是让他的钱更值钱,说白了就是这个。
记者:您刚才说了,就是在写出这样的一个12年翻番的计划的时候,您作为一个长期搞农业研究农业的人,实际上是心里是很痛苦的,因为希望农民增收的速度更快一些,但是由于各种限制只能这么快,所以您当时就是在参与整个起草的过程中,就这种矛盾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陈锡文:是啊,那么大家我们都是在一起讨论的时候,大家其实都有这样一种心情,能不能更快一些,能不能更快一些,但是又要考虑你这么大一个决定,你说话不实事求是。
记者:现实的现实。
陈锡文:这是一个方面,同时你也不能说,因为你是搞农业的,所以你说在这12年把城里人的收入给他增长拉下来,这也不可能的,所以就是一方面就是实事求是的做这件事情,往前推去做,另外一方面我就说要加大其他方面,就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方面的投入,生产方面的补贴,还有这个社会事业方面。那么更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果我们的城镇化,这个过程,推进得好,是一个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去推进城镇化的,那么我想这件事情肯定会做的更好一些,就是突破6%的可能性就大,/因为同样的资源,农民的数量少了,那么所以这里头一个值得去努力争取的一个大的增收空间,就是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这种格局,那么其中也包括农民的人口,农民的劳动力能不能更多的从农民农业中转移出来,转到二三产业,转到城里去,那将来这部分人的收入,因为他不记在农村了。
记者:对。
陈锡文:那么这个是分母还是这么大,分子小了,那么每个人的收入都直接会上去。
解说: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决定还明确要求,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特别要支持增粮增收,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这些措施都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记者:当您看过了,过去我们30年经历的农民的改革开放发展,再站在30年这样一个新的高度上,新的起点的上,再看未来的时候,刚才您说了很多困难,而且非常艰巨的任务,您对未来是乐观的吗?
陈锡文:我对中国当然是持乐观,不乐观就不做这个工作了,但是我觉得路会很长,那么我记得我们那次刚开始参加这些工作的一些同志一起在讨论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基本的判断,对于看到中国农民的广大,看到中国农民的众多,看到中国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之大,那我们觉得中国未来的这种增长的潜力肯定是在这一大块东西。但是要改变这么大的一个,这么大一个人群的状况,付出的代价要很大,而且时间很长,所以我们,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一起讨论的就有过这个说法,就是中国啊,靠跑100米追不上人家,但是跑马拉松兴许就行,所以我一直觉得很乐观,但是觉得要长期的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我们追求的目标。

尾语:
民以食为天
国以农为本
其实中国的问题说到底
就是农民的问题
如果农民不富裕
中国不可能富强
农民的利益如果得不到保障
那么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也就无从谈起
30年前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
30年后中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
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也将再一次开启一段新的改革航程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