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谁来养活中国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0日 14:58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面对面6月10日播出):点击观看视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现在袁隆平虽然已经是名人了,但生活依旧是粗茶淡饭。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一位美国人曾有过这样的质疑,而一个中国人却用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人不但能自己养活自己,还能养活很多发展中国家。”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今天《面对面》栏目对话袁隆平,了解他为什么这么又信心如此地回答,而且他对中国将来的水稻种植前景还很看好,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详细内容: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这是一个美国科学家在1994年发出的疑问,在他的一篇论文中,这位科学家表示未来的中国有可能会把全世界吃光。言论一出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世界范围内炸开,质疑和猜测纷纷向中国扑来。而在这时,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水稻专家袁隆平。

  

  

  

  

  

  

  

王志:这个报告出来以后,中国很多人也关注啊?

  袁隆平:很关注,但他并不是恶意的,他把中国作为一个突出的例子,人口在增,耕地在减,这个怎么办,就是说你各级政府,各个领导人要把重点要放在粮食安全上面来,他是这么一个观点,他引用的数据都是很准确的。

  王志:大家把焦点都放在袁老师身上,你有什么回应呢?

  袁隆平:很多数据,他那个很有说服力的,但是其中有两点,有一个重要的一点,他认识不够,或者是低估了科学、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这个巨大潜力,他低估了。所以我的回应呢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袁隆平一直相信科技进步对提高粮食产量的潜力,如今十几年过去了,21世纪已经来临,那位美国科学家的预言在中国还没有出现,很多人说,这是因为有了袁隆平。就在那篇危言耸听的言论发表两年后,袁隆平主持了农业部的超级稻计划,从亩产700公斤到800公斤,超级稻的产量可以用超级两个字来形容,农业部计划在2015年实现第三期超级稻亩产900公斤的目标,而袁隆平希望把这一目标的实现提前到2010年。

  王志:你随口说说的呢还是有把握?

  袁隆平:我当时有一定的信心,但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水稻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为首的,全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我们国家大约有60%的人是以稻米为主食的,所以提高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王志:你的实现是一个什么概念?

  袁隆平:就是,他是计划是百亩示范田,平均产量不是一亩两亩,是700公斤就是说他要两个百亩示范田,连续两年亩产700公斤,这才算是达标。日本是一个先进的国家,特别重视水稻生产的。它的平均产量是多少呢?是430多公斤,不到440。

  袁隆平研究的二系杂交稻让我国水稻产量大幅度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水稻年产量现已达2000亿公斤,占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平均单产是世界水平的1.6倍。但是,很多人会问,当把水稻总产量平摊到中国13亿人身上时,每人每年将消耗掉多少粮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到底能让多少人吃饱肚子?

  袁隆平:我们现在全国的杂交稻的种植面积大概是两亿三千万亩,我如果推广一亿亩,一亩可以多增产150公斤,一亿亩呢就是150亿公斤。150亿公斤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呢,我们有这么一个数字,一个是温饱水平,只是饱肚皮,还有一个小康水平,小康水平是要800斤差不多,温饱水平在每年600斤差不多就 够了。这个是第二期的。还有第三期的,我们又算N>

  袁隆平:卡西欧,我就喜欢卡西欧,它有一个闹表,叫“alarm”,“alarm”就是它可以闹,就是到时候可以闹你醒,就是闹表,可以响。不太值钱。大概30个美金吧。

  王志:你留那么多钱干什么?

  袁隆平:我没有好多钱。

  王志:你的身价都是1千亿。

  袁隆平:是啊,1千亿,要那么多钱做什么。那是个大包袱,你背钱多了。我觉得我生活得很好,你搞豪华车有什么意思,穿着豪华的衣服,还有什么鳄鱼的皮带,鳄鱼皮的皮带,2000多块钱,我从来不用,送给人去,我不要,讲那些派头做什么。有什么意思。我生活上不愁的,我的工资也是比较高的,工资改革提高了一点,大概有4000多吧,就是工资单上有4000多。

  王志:但是13年前你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袁隆平:对对对,住这个院子里。

  王志:买个大房子,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袁隆平:要买个大房子,没有人住,那不是空空荡荡,没有味。

  当年,70岁的袁隆平出任“隆平高科”董事长时,引起了社会上高度关注,大家纷纷猜测袁隆平接受这个位置的原因,但是更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几年后,袁隆平又辞去了“隆平高科”董事长的职务。

  王志:董事长为什么不当了呢?

  袁隆平:董事长,更不能当。我又不是做生意的人,是不是?我的主要工作是搞我的研究,当董事长做什么?我又不懂经济,是不是?

  王志:那很威风,很有权利?

  袁隆平:我这个人就是不要威风,威风就麻烦了,不要翘尾巴,知识分子不要有一点成就就翘尾巴,那是不行的。就是,现在我还是夹着尾巴做人好一点,我现在是说老实话,就是说出了名之后,我感觉自由度很小,到处认识你,你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我这个人就是自由散漫惯了的,结果呢,反而有的时候不那么自由。

  王志:但是袁老师您现在威风一点,没有人会说你。

  袁隆平:要威风做什么,我不要威风,威风有什么意思,还是谦虚一点好。人家还会尊重你,你一威风了,说这个家伙,有点名气就翘尾巴,反而人家鄙视你的。

  王志:你怎么能够保持这种心态啊?连水稻都得叫做你父亲了?

  袁隆平:是尊敬我,没有办法,现在就是自由度越来越小啊,我就更加谦虚谨慎,更加地夹着尾巴做人,不能趾高气扬地在那里,还是要,就是我自己,把自己变得不要太骄傲了。

  王志:说句实话,农业可能离不开袁隆平,但是袁隆平未必就离不开农田。

  袁隆平:那是的。但是这是我的职业啊,离开了农田我无所事事,那就麻烦了。一个人,有些人退休之后就有失落感,如果我没有农田我就有失落感。那我做什么事,我我只看书不下田,看了有什么用,是不是?

  王志:那你的乐趣在哪个地方?

  袁隆平:我的乐趣在事业上面。我能够把这个超级稻搞成功了,我就非常地满足。在事业上面,有点进步,这个乐趣在这里。

  王志:我不知道袁老师您现在还下不下田?

  袁隆平:下田下田,还是下田,但是现在下田呢条件好了,是开汽车下田。过去走路,后来骑自行车,再后来骑摩托车,现在提高了,我有个小汽车,下田。

  王志:什么车,像您这样的老板?

  袁隆平:普通的,叫做赛欧吧,大概,也不是那么好,现在是大概是十万块钱吧。也可以。

  解说:长期在试验田里劳动让袁隆平的形象远远不同于一般科学家,他常以农民自居,而从外形来看,他也的确像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王志:你看今天很多记者描述袁老师的时候,说袁老师矮矮、瘦瘦、黑黑的,像一个农民,我们不知道这是赞扬您呢还是批评您?还是一种幽默?

  袁隆平:赞扬,赞扬,那是赞扬,确实是很像农民。像农民呢,过去认为农民低人一等,是吧,现在改变这个看法,农民的基本优点,我刚才讲了,一个是朴实,第二个是勤劳。这两个是我们的基本优点。那些花花世界,我见得多了。

  王志:你见了什么,你见得多了?

  袁隆平:我世界各地都跑过了,跑了好多的地方,什么这些大城市,什么,都见过了。

  王志:一点都不心动?

  袁隆平:都讨厌。一些高楼大厦,有压抑感,压抑感,没有意思的,一天到晚都是金钱的世界,没有意思。

  袁隆平:你看那个什么,都是坐什么奔驰车,还有什么宝马车,有什么意思,耀武扬威有什么意思?

  今年已经77岁的袁隆平生活虽然简朴,但丰富多彩,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后,他就和朋友们打球,下棋,游泳,他常说,自己有着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他的兴趣爱好也和年轻人一样跳舞、拉琴、没事的时候还和家里人共同表演个小节目。

  王志:养生之道呢,有什么秘诀呢,保持现在这个状态?

  袁隆平:第一个心态要乐观,要乐观要开朗,不要为了小事情就发愁。也不要为了追求名利去追逐,有的人想成名,想发财,你真正要成名哪是那么容易的,要发财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如果稍微受了挫折,你受不起,是吧。所以说心态要好,第二个,要运动,是吧,所以说,我每天要运动,早上要做体操,下午要打球,夏天要游泳,运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天天都在搞比赛呢,我们老年队能够打个冠军也好,结果去年拿冠军,今年比赛落榜了,糟糕。

  我的乐趣就在这方面,我没有其它的追求。生活自由自在一点好,把精力放在事业上面。我现在下田也不是那么劳累了,累了我就不去了 因为毕竟年纪大了,人家说我晕倒在田里,没有这个事情。我也是适可而止的,不能像年轻的时候,身体那么好,能够拼老命。现在不能拼老命。

  王志:吃什么呢?

  袁隆平:我每天三餐,吃大米,吃红薯,吃一点鱼肉,一天大概二两的荤菜,吃点蛋白质,再吃水果,很简单,很简单。补药从来不尝,尝都不尝,我有个保健医师讲了,尝都不尝的,补药,什么人参、燕窝,什么乱七八糟的,尝都不尝的。就这样子身体还很好。我不相信。粗茶淡饭,适当的营养,要卫生和营养就行了,吃那么好做什么?你看,现在我的体型保持得非常好,不胖不瘦。

  袁隆平现在担任着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这个中心现有225名职工,硕士以上学历的有30人,研究员有50多人。做为整个研究中心的领导,袁隆平不仅要指导研究,还要培养人才,身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王志:除了您之外,你现在这支队伍建设怎么样?

  袁隆平:队伍建设还是不错的。现在30多岁到40多岁左右的人都起来了,就是培养了一批博士、还有一些有成果的很不错的,他们都是专心致志地搞研究,这批人还是可以。但可惜的是要作为一个学术带头人还没有,能够取我而代之的人,暂时还没有。

  王志:那是不是因为你太强了,你不肯让这个位置?

  袁隆平:不是不是,那绝对不是,不是不是,那不是。这个东西要大家公认的,他能够起真正人家要服服帖帖地属他管,属他领导。

  王志:但是从我们的眼光来看,我们找不到袁老师你再往前走的理由,要名还是要利,还是要……?

  袁隆平:这个名利思想不能说是完全没有,只是淡泊名利,哪个人,是真正地超脱了?一点名和利都不要人有,很少很少。但是可以淡泊名利,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这样我认为就了不起了。你为了追求名利,去搞事业去搞工作,就是说是,怎么讲呢,就是说思想境界是不高。

  王志:那拿你的事业来说,你觉得你的事业还没有到顶峰吗?

  袁隆平:没有。

  王志:都已经到地球了,你还有什么愿望?

  袁隆平:还有愿望,我还有两个愿望,第一个,就是第三期超级稻要实现。还有一个把杂交稻推广到全世界,这两个大愿望。实现了,这个本身我身体还好,我可能还要提出新的挑战,向本人挑战,不断地挑战。

  

  了个账,第三期,我这个数字可能说大了一点,第三期杂交稻,又可以在这个第二期上又可以增产150公斤以上,推广,如果推广1亿亩,或者是1亿多亩,我们就可以多养活,按温饱水平来讲是8000多万人口,按小康水平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口,大概是这么一个数字,换算一下。这个就是通过科技进步,可以把水稻的产量一步一步地提高。

  王志:还有没有空间?

  袁隆平:我说还有,还要搞1000公斤的,这个还是前提在那里,就是水稻的,从理论上讲,水稻的前景还大大地有,尤其是通过这个光合作用,光合效力来说的话,水稻在,就按长沙的水稻生产季节的太阳辐射量来算的话,一季稻的产量前景是多少呢,1500公斤,亩产是1500公斤,那就是每公顷二十二、三吨。

  王志:但是你这个是纸上谈兵,你要转化成现实,转化成生产力呢?

  袁隆平:是这样。我现在是前景在那里,我通过科技进步,这个前景是可以看到的,那个莱斯特·布朗他讲了,他说分子技术,当时20年过去了还没有贡献,现在又有10年过去了,这个分子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讲,通过分子技术,把更好的基因把它转到水稻里面来。

  王志:我们听这个消息很兴奋,但是袁老师你觉得我们能实现多少?

  袁隆平:我现在实现900公斤这个我还是比较有信心,已经有些进展了,已经有些进展了。我们还有几个核武器在那里,外国人都想要我们这个技术。我们有第一代的超级稻,我们这个普通的超级稻已经出了国了唐家璇外交部长,他说这个杂交稻是所谓的外交上的一个王牌,经济上的一个王牌打出去。

  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生产技术,已推广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因为稻米产量逐年稳步增长,已经摘掉了粮食进口大国的帽子。那么在我国,是不是拥有了杂交水稻技术,就意味着粮食安全没有问题了呢?

  王志:听了袁老师这样的话,大家觉得,那照此发展,粮食安全是不是问题?

  袁隆平:那也有问题。科学技术前景是有。如果政府不重视,如果你这个推广体系不好,我刚才讲了是要国人共同地努力,我这个话是有深刻的意义的,没有国人的共同努力,你单是科学技术,再好的技术,那农民不种,现在就面临这么一个问题。

  王志:好东西为什么不种呢?

  袁隆平:没有效益,粮价很低。一般农民,现在青壮年多出外打工,留一些老幼病残的在家里面,谷贱伤农,现在面临这么严峻的问题,很多农民不愿意种水稻。种了没有效益,他赔本。

  王志:那么这样一种情况下,你还有动力吗?

  袁隆平:动力还是有,就是我要呼吁,也是警示的呼唤,希望大家要重视农业生产,粮食生产。如果农民不愿意种粮食,大家没有饭吃了,你年轻的不知道三年困难时期,那个时候是饿肚子饿死人的,社会会动乱的。

  1959年至1961年,中国遭遇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当时袁隆平在湖南安江农校教书,对粮食短缺带给国家和人民的影响深有感触,他决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老百姓有足够的粮食吃,不再受饥饿之苦。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有很多国家试图通过杂交来提高水稻的产量,但都未获成功,甚至不少专家坦言,杂交水稻的研究是没有前途的,杂交稻研究成为公认的世界难题。

  王志:你当年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无论从技术条件,还是从政治环境来说,对你并不是?

  袁隆平:那当然是,各方面的都不行。我在那里就是一个普通中等农校的教师,人家都是瞧不起你的,有些权威,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们就这样子,当时我就默不做声,反正我给你们搞,我要拿事实给你们看,我不当面跟他们争,为什么有信心呢,一个是我确实看到有水稻有杂交优势,第二个我翻书本。尽管书本说杂交没有优势,但是它的理论根据,我认为有问题。

  王志:你是那么自信吗?

  袁隆平:我当然很自信,因为杂交优势是普通规律,这是毫不动摇的,搞科学研究首先你要看大方向对不对。大方向错了,你再努力也是白搭。大方向是正确的,你通过努力,最后可以达到,就是光明的彼岸。

  王志:你那个时候能看到今天的目标吗?

  袁隆平:那没有看到这么大的目标,我认为能够搞成功就很不错了,哪知道呢,这个效果是比我原来始料未及,更大。

  水稻要想杂交成功,必须有一株100%具有不育特点的水稻来充当母本,就在所有人都为如何培植出这样一株水稻而发愁时,海南试验田里一株外表奇特的水稻,引起了袁隆平的注意,他马上意识到,这株俗称野败的水稻,就是他们苦苦寻找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正是这一偶然发现成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突破口。

  王志:现在我们回顾这一段,你发明这个历史,我们觉得非常偶然。

  袁隆平:这个偶然性、必然性这个哲理很深的。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搞科学研究有一个机遇的问题,就是偶然性,有个机会的问题,有个专家,法国的一个很著名的巴斯德,他有一句名言,就是机会宠爱有心人,就是偶然,他宠爱有心人。还有,我们的韩愈有篇好文章,叫做“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就是宝贝,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千里马是宝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界上的好多东西。

  王志:你没有发现?

  袁隆平:你没有发现,你伯乐不常有,在你面前宝贝你认不出。这里面呢,必然性、偶然性有一个辨证法在里面。

  王志:如果说找不到那个“雄性不育株”,那一切不都是画饼充饥?

  袁隆平:不,那我们还是考虑到,野生稻,后来也是通过那个之后,用野生稻都可以搞得成的。只是那个是一个捷径,除了那个雄性不育株后面,野生稻里面还有雄性不育株,普通的野生稻也可以转成,也可以搞成不育系,也搞得成,只是那个更快一点。

  在上世纪70年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给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工作带来巨大的阻力,很多科研课题被迫中断,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差点也遭到被停止的命运。

  袁隆平:这个过程不顺利,我是1964年开始研究,搞了9年。一直到1972年,还有人来反对。

  王志:反对的理由?

  袁隆平:我就讲个故事给你听,这个故事是老调重弹,但是还是很有趣的。我们为了说服那些老专家,就是我们湖南农科院的,他们都是反对的,我们就做了试验,我们就把那个杂交稻种了一块田,拿最好的品种种在一起做对比。那个杂交稻长的非常好,生命力很强,长的很快,我有个助手,叫罗孝和先生,我们两个配的种,他就吹牛皮了,他说我们这是三超杂交稻,当时1972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是军管时期,就是一个部队的政委在这里主持工作。李政委,那个李政委听了“三超杂交稻”,什么叫三超杂交稻?他(罗孝和)说我这个杂交稻要超父本、超母本、超标准品种,就是“三超”。这个李政委非常感兴趣,就听了,说的确长得好,对照只有七、八升高,我们那个杂交稻有一尺多高,对照就是四、五个分蘖,它有七、八个分蘖,他三次到田里面去看这个杂交稻,抱有很大的希望,最后收的时候,他请省领导,当时军区的副司令员来看,对这个三超杂交稻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验收,一验收,糟糕,稻谷还减产了百分之几,稻草增加了将近70%,一大堆草,于是人家就讲风凉话,哎,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呢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糟糕。后来晚上开会就质问那所院领导,说这样的东西你还要支持,没有前途的东西,你还支持吗,我们那位罗老师,就是我那位助手,会场有那么二、三十个人,他就躲在后面,脑壳低的讲不出话来了,因为他惹的祸,他吹的三超杂交稻,后来我就认真想了一下,一句话,就说服了我们的院领导。

  王志:哪句话?

  袁隆平:我说,从表面上看,我们这个实验是失败了,但是从本质上看我这个实验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现在真正的焦点是水稻究竟有没有杂种优势,我现在用实验证明了水稻有强大的杂交优势,所以这个优势是第一位的,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稻草是技术上的问题,现在我证明有优势,因为我们经验不足,配种不当,所以我要改进技术,选配新的组合,可以把这个优势表现在稻谷上。

  王志:你是真想通了,还是咽不下这口气?

  袁隆平:不是咽不下这口气,就是能够说服人家。那个时候大家都是,我那位助手呢,脑壳低下了,因为他惹的祸,就觉得不得了。就是我认为是成功的,是成功的,只是技术问题,首先要,就是一个大方向对比有没有优势,没有优势是白搭的。方向是对的。

  从1964年研究杂交水稻开始,袁隆平花了9年的时间,做了上千次试验,终于将三系杂交稻配套成功。1973年,当这一消息发布时,引起了社会上巨大反响,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就在一片赞扬声中,袁隆平却又提出了难度更大的课题,领衔研究二系杂交稻。

  王志:你吃那个三系一辈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领这个衔呢?

  袁隆平:是的,我这个人的天性,又讲出来是天性。我总是感到不满足。搞科学研究,不断地想攀高峰,但是人家问你这个动力哪儿来,这个动力一个是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是有潜力,这个是个发展方向,另外从本人来讲,个性决定了我的天性,总是觉得这个叫做老骥伏枥,还有志气。

  王志:但是有风险。

  袁隆平:有风险,我不怕,这个很重要。你把名利看淡泊一点,失败了没有关系。哪有这个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了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再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王志:但是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间,袁老师你搞两系的时候,比三系的时候容易多了,要钱有钱了?

  袁隆平:是的,是的。

  王志:各种环境都好了?

  袁隆平:那好了。

  王志:是不是这样?

  袁隆平:是这样子。每年,我那个专题,每年有110万,那个时候是1987年,开始的,那个时候有110万。

  王志:是不是有钱就能解决问题了?

  袁隆平:那不是,光有钱是不行的。这里面还有反对人呢,有些人怪得很,我就不懂。前几年有个人他是这么讲,他说我这个好品种推广不了,怎么,他说就是袁先生压制了我。我怎么压制他呢?他说袁隆平的杂交稻推广我这个稻就推广不了,我就感觉到奇怪,就是很莫名其妙,我怎么压制你呢?我晓都不晓得。我说,你可以做点试验,你把那个真正的好品种,你再拿给农民种。他说我们没有经费。怎么没有经费?种两亩田有什么经费呢?你把种子送给他,如果不好,也不过减产两三百斤,也不过是一亩赔一两百块钱,你这个种了两三亩田,最赔到底也不过赔个四、五百块钱,也赔得起啊,就是歪歪道理。还有人吹牛皮。他说我一系稻搞成了,就是杂种优势固定下来了,到处吹。一点科学根据没有。

  王志:但是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袁先生你也提过一定要搞一系?

  袁隆平:是搞一系。

  王志:但是一系很多人现在看起来还是天方夜谭?

  袁隆平:是啊,不是那么容易。原来我认为一系我们搞了很多年,在探索阶段,现在还是处于探索阶段,国际上开了三次会,这个一系,我有个助手在美国搞了两三年,有一点点苗头,但还是处在探索阶段。最后我们发现,通过常规手段是搞不成一系的,必须与分子技术结合起来。就是把基因从野生植物里面把它克隆出来,然后导入在水稻里面才有可能成功。还是一个很长的一个计划,不是那么简单,原来看了一些现象,觉得很有希望,结果看来是非常复杂的。

  王志:你不提不行吗?你不提你所设想的全部都成功了,但是你提你可能看不到一个成功的结果?

  袁隆平:要搞,我这个本性认为一系有前途。我现在呢,暂时放下来,我就是提出来这个战略设想,我们搞了一段时间,觉得难度太大,我们暂时还是停顿一下。看有什么新的进展没有,看在分子技术上面有进展没有,就是在分子技术上面有新的进展,我们再重新开始。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就是提高粮食产量,然而,当杂交水稻在全球范围内累计推广了56亿亩,增产粮食达5200亿公斤时,很多人又开始猜测,如此高的产量会不会影响稻米的质量?

  王志:那么杂交稻,超级稻的米质怎么样?

  袁隆平:米质,我们说了是分几个阶段。我们大概是70、80年代,当时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我们的重点是以提高产量为主,其他的都是放到次要地位。你首先把肚皮喂饱了再说,那个时候谈不上什么米质,能够有饱饭吃就很不错了。过了90年代之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就不满足于吃饱,要吃好,于是我们也做了战略的调整,就是说,在把提高产量和提高品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有一句老话,我是讲了多次了,但是我有一个原则:绝不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我们要既高产又优质。

  王志:是不是解决了呢?

  袁隆平:解决了。他一般社会上有个普遍的观念,这个观点是比较片面,或者是比较错误的。就是高产就没有优质,优质就没有高产。我说优质与高产就水稻来讲有矛盾,但不是对立的矛盾。这个我们是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

  王志:口感呢?

  袁隆平:这个口感呢,不同的人习惯不同。像南方人,你像湖南人、广东人、四川人他喜欢硬一点的,特别是体力劳动者,他喜欢硬一点的,北方人吃的希望软一点,就是需要支链淀粉含量高一点,直链淀粉含量低一点。像上海人呀,大城市的居民呀,口味都不同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

  王志:大家可能有一个错觉,就是现在吃米饭的人越来越少了,吃副食、肉食的人越来越多了?

  袁隆平:肉食是粮食转化的。一般来讲,起码最好的科学技术,四斤粮转一斤肉。你光吃肉,吃肉怎么来?当然也有食草动物,像牛。但是吃草也需要草场。你不种稻,你要种草,一样要占耕地。你光吃肉,吃蛋,从哪里来?它要粮食转化的。

  袁隆平的成功让他获得了大大小小,太多的荣誉,1981年,他获得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1999年,我国发射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1年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频频获奖的科学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却连续两次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志: 1991年、1992年两次评院士,对你难道就没有打击吗,评不上?

  袁隆平:这个事情,我跟你说,有位记者来访问过我。他说,你没有当上院士,对于我们新闻界而言比你当了院士震动还大,他打抱不平。后来我是这么跟他回答的,没有当选为院士说明我的水平不够,今后我要加强学习,提高我的学术水平,但是呢,我要加强学习不是为了当院士,我是为了更好地工作。

  1998年,许多媒体争相报道一条新闻,当时我国最大一宗无形资产评估价值额项目----“袁隆平”名字品牌价值为1008.9亿元,2000年,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上市,随后70岁的袁隆平出任了“隆平高科”董事长一职,消息传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人怀疑,袁隆平从此是否会放弃杂交水稻事业,转到商场上发展。

  王志:你现在也算是个富翁了吧?

  袁隆平:也不算是个富翁。

  王志: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大家很想了解了解。

  袁隆平:我过的是简单而朴素的生活。

  王志:能不能说说你这衣服多少钱?

  袁隆平:35块。

  王志:真的还是假的?

  袁隆平:真的。还有一件比这个还漂亮一点,是35块,在海南岛买的,三亚。

  王志:这块表是什么牌子的?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