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0日 14: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导视
她是20年前年轻人的偶像
影响了几代人成长的“海迪姐姐”
张海迪:我就是一个乐观的人,在痛苦的熔炉中历练出来一个乐观者
她忍受着什么样的病痛
张海迪: 晚上对着镜子,点着小油灯,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
又如何成为家喻户晓的典型
张海迪: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
她的近况如何
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人物介绍
1955年9月生于济南
山东省作家协会创作室一级作家 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第一集正文
字幕:2005年11月27日 星期天
济南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
解说:20多年来,和各个年龄层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张海迪一直都被称作“海迪姐姐”。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宣传学习热之后,张海迪就比较少地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2005年国际残疾人日前夕,在济南市她的家里,《面对面》记者采访了张海迪。
记者:20年来,当你淡出公众视线的时候有没有落差?
张海迪:没有,我想的就是我要沉到我心底的海之中,我心底的海是深蓝的,我要沉进去,不管外面怎么样,不管上面有多大的风浪,总有一天,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上来的时候,我再一次浮出海面的时候我会看见崭新的太阳,也让大家看到一个崭新的我,这个崭新的我是我为大家又做了一些什么,就像我自己的文学作品,我自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那场宣传,我早把它看作是一种,是我生命的过去。
解说:张海迪现在的职业是写作,她也是山东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20年前,张海迪曾经是全国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1983年,她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的称号。当时,叶剑英、邓小平等八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她题词。在全国迅速掀起了一场“向张海迪学习”的热潮。
张海迪:是。
记者: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对你的宣传有过分的地方吗?
张海迪:作为我个人来讲,当时我就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样的铺天盖地,如果我退出去,我是张海迪的话,我怎么来看待这件事情,一定要有度,什么事情都要有度。适可而止。我当时跟我很多好朋友说过这件事情。
记者:当时就这么想?
张海迪:是。我让我自己耐心等待,该做什么我还做什么,放下心来,踏踏实实,所有的一切在几年之后,不会再有了。我当时是这样想的,但是我没有想到,过了很多年以后,甚至是过了20多年的今天,还是经常有些媒体来找我,让我说,我自己的的确确是经常拒绝,反复地拒绝。有时候甚至要得罪人。
记者:为什么要刻意保持这种低调?
张海迪:我觉得我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我过去就说我平凡,今天我依然是平凡的,为什么我张海迪要经常出现在镜头上呢。
张海迪在互联网上有一个博客,很多网友都在上面给她留言:
急急地更正一下,是海迪姐姐,不是海迪阿姨,上面是手误。
真有意思。
这个人叫“万树梨花”,她说,曾经以为海迪的经历和人生感悟多半是杜撰出来的,现在看到海迪的博客,觉得海迪的确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温馨的家庭布置,还有透视着生活的独特视角,她关注的不仅仅是呼吸,更多的是赖以呼吸的源泉和动力。
呀,她说的真好,真的我们都应该关心原动力。
海迪对家和家人的爱随处可见。或许是他们彼此之间的爱,给了她那么多勇气和信心,战胜病魔,战胜自我。
“张海迪事迹”档案存放处
解说: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济南。5岁时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瘫痪。15岁时,她跟随父母下放到山东聊城的农村。在这儿,她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识字,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病痛。此外,张海迪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自学了多门外语。
1981年,媒体开始宣传张海迪的事迹,并在1983年达到了高潮。她自强努力的事迹,成为当年青少年学习的典范,张海迪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全国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一个模范人物。
记者:那你怎么会治病呢?
张海迪:当时这一代人,我觉得内心有一种责任感,当时坐在小土屋子里,非常焦急,就想我能够做些什么,我又不能下地,就是极力在找自己能做的事情。
记者:你当时的情况你自己都需要照顾?
张海迪:是。知道了自己的病痛,然后看到老百姓有生病的孩子,就想能不能给他治疗,能不能给他解除病痛,还有其他的病人,比如说牙痛的都去找我,当时最开始的时候没有办法,但是后来就想,我能不能用针灸,用其它的办法,拿起书来就看,就是一边看一边做。
记者:敢吗?
张海迪:书上写着可以进针的时候怎么样进,可以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自己身上,我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感觉到那什么,有人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说“口面合谷收”,向包括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当时那一代青年,有很多人都是下了乡以后,当所谓的赤脚医生,不用执照,但是有一个东西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对人民的满腔热情,对劳动人民的那种尊重,对劳动人民的那种辛苦的同情。
记者:你说一个15岁的孩子,这种责任心从哪来?
张海迪:我觉得和我受的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像我到农村以后,我父母亲他们关心农民,比如说我妈妈做很简单的事情,都对我有非常大的影响,看见村西头的大婶得病,我妈妈就说,给你开了药,然后我给你煎吧,我妈妈就给别人煎药,一副一副地煎药。看见别人家里的孩子,或者有什么困难,我妈妈就去帮助别人,不讲任何条件。
记者:但是当时你们家里的境况也不是说?
张海迪:应该说非常困难。全家人到了农村以后,真的是什么也没有了,就是三间破土屋子。到那个地方以后,地下都是一些很松的土,是一个破磨坊,是我去了以后,爸爸每天往地下泼水,跟我妈妈来回这么踩,把那个地踩实了,然后人才可以站得住,否则的话,踩到地上都起土的。而且,刮风的时候就漏风,下雨的时候就漏雨,墙上就是一条一条的被雨冲漏的沟,我就睡在那样的屋子里,冬天的时候盖上被子,夜里下雪了,早晨起来睁开眼睛一看,自己盖了两床被子,一床是自己的棉被,另一床是雪绒花的被子,就这样。冻得,简直是,别提了,手上长了很多的冻疮。
记者:这样的生活在你心里没有留下阴影吗?
张海迪:没有,我觉得没有。当时虽然很艰苦,我觉得还是要坚持,没有说埋怨生活,从这一点来讲,我可能像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像我妈妈,我妈妈很年轻的时候被打成右派,她承受了很多的政治压力,也有生活方面的压力,但是在我母亲给我的影响中,我没有见过我母亲唉声叹气,她总是爱说,一切都会过去,所以直接影响到我。
记者:不是因为你当了典型以后才这么说的吧?
张海迪:不是,我从来都是。
记者:我不能说苦难,我不能说悲观?
张海迪:没有,苦就是苦,真的是很苦。今天我回过头去,我就这么想,这样的日子也过来了,自己还不由一笑,但是当时也没有说,完全过不去,就觉得一定要过,再苦的日子一定要过,一定要坚持。否则的话,我想,没有我的今天。
在聊城期间,张海迪还自学音乐、绘画。多年以后,张海迪用自己的画笔回忆了自己居住过的那个小乡村。
张海迪《风的印象——当年下乡的地方》
张海迪《下乡的河堤》
张海迪《春天的乡村》
记者:对于你的健康,大家都非常关心,也有很多传言,所以大家觉得海迪健健康康地活到现在简直就像一个神话?
张海迪:也有很多我自己不可思议的事情,甚至连过去的医生有过预言,我可能没有更长的生命,因为他们嘱咐过我的父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而死去,但是我没有死,我自己给自己当医生,我给别人当医生,我也给自己当医生,我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自己生了褥疮,我自己晚上对着镜子,点着小油灯,把自己身上溃烂的肉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刀的声音。
解说:5岁的时候,张海迪被发现患有脊髓血管瘤,病情最终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全都失去了知觉。在十岁以前,张海迪已经动过三次大手术。也是在那个时候,她知道自己彻底失去了站起来的可能。
记者:我们很难想像,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海迪:这对一个孩子来讲,就是无边的痛苦。
记者:也许不知道,因为年龄太小?有意识吗?
张海迪:在我十岁的时候,开始真正懂得什么叫痛苦的。在十岁之前还有盼望,看到有些孩子比如像我写的文章里面说过,好像得猩红热,发烧,住医院,然后打针吃药就会好了,出来以后又会去幼儿园,或者又会去上学,总是存着一种梦想。
记者:我能好。
张海迪:哎,是,我能好,也相信医生,看见医院就有很大的信任感,看到医生就像看见自己最亲近的人一样。但是到了十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再也好不了,懂事了。
记者:什么一个机会让你明白了?
张海迪:还是母亲去北京宣武医院去接我,接我的时候,当时出院好多次了,然后又进医院。母亲接我去医院的时候,总是带一些新衣服,新鞋,她带去的衣服和鞋,但是她还多带了一包东西,就是尿布。
记者:做什么用的?
张海迪:就是脊髓病的孩子,已经完全需要这些东西了。看到那个以后,难过了,知道自己好不了了
记者:你自己绝望吗,当时?
张海迪:十岁的时候并不懂得绝望,只是失望,失望是什么,还有遗憾。今天讲就是遗憾为什么?想的千百次想的躺在病床上,医生或者护士讲,海迪你妈妈就要来接你了,这时候想的是妈妈来接我的时候,我又牵着她的手跟她一起走回家多好啊,这是梦想,这是一个孩子的必然的梦想。
张海迪:所以从十岁的时候,就知道这种病的痛苦了,并且也知道我爸爸妈妈已经尽了非常非常大的努力,一次一次的手术,一次一次地到医院去,并且父母为我借钱,虽然他们从来不当着我的面说借钱,但是当时我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太懂事,我懂事太早,我总是听见我母亲、父亲他们的谈话。我听见我妈妈说,我又借了多少多少钱,爸爸说,对,到时候一定要还,一定,他们说这样的话。我又为他们感受,又觉得自己怎么给家里添这么多麻烦。
记者:自责?
张海迪:就觉得很自责,但那个时候的自责跟大了的这种感觉,说出来的感觉不一样的,我想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内心的活动,而且还有一种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我长大了我一定好好治病,我治病的时候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再疼也不喊,再疼也不叫。
记者:真的能做到吗?
张海迪:就是能做到,一直到现在,一直到现在,如果让我父母他们说的话,他们可能会说我真的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当时,太痛苦了。
张海迪《关于活着》:我总是笑,苦笑。我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事,于是我就在父母面前装笑。有时脸上笑,心里却很烦恼。我学会了忍耐。试着咬牙忍耐。因为书上说,痛苦的时候都咬牙坚持。现在想来,那时候我真的很可怜呢。
记者:那怎么办呢,应该上学了,应该受教育了,应该跟别的孩子一样?
张海迪:是,我只能在家里,我没有办法去上学,因为我自己,包括自己的日常生活都料理不了,我妈妈也曾经去找过学校,我妈妈知道我的心,但是她从来不说,我去找老师,老师说你不行。
记者:她怕刺激你?
张海迪:是,我父母是天下最好的父母,他们知道怎么当父母,他们知道怎么样当一个病孩子的父母,他们知道怎么当一个残疾女孩子的父母,他们非常非常会尊重我。
张海迪《关于活着》:每天都那么漫长,都让人不耐烦。我没有玩具,家里也没有收音机,只有一只马蹄表咔嗒咔嗒地走着,不慌又不忙。那就是我活着的声音。
记者:怎么迈入这个门槛的?你要识字,你要接受正规的教育?
张海迪:当时真的是如饥似渴,那种学习,就想读书。就是自己一边猜,一边读,又想知道这个故事,自己在家非常非常地孤独,非常地寂寞,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读懂了一点,比如说,妈妈带着我们去树林里了,这个“树”是繁体的“树”,很难写,而且我认识树木里,到什么林里了?可能是到树林里了。
记者:猜?
张海迪:就猜。就是这样磕磕绊绊学会的读书、写字。我甚至好多字,我自己当时没有写过,到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就会写了,事实上就是一遍生,二遍熟的意思,就是多读了,读了以后,然后就记忆了,记住了。
张海迪:我当时喜欢读的书,有印象的,比如说《十万个为什么》,我读《十万个为什么》,有这么一大摞,真的像宝贝一样,读得如痴如醉的,读了以后还要传播,你知道为什么会下雨呢?你知道衣服为什么会干吗?水分子跑了,说这些的时候,兴高采烈的,非常快乐,如果我的同伴,如果瞪起眼睛来,真的?我就更高兴,我就觉得,我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了别人。还有一本书我觉得印象很深当时叫《科学家谈21世纪》,那本书很有意思,真的像宝贝一样,翻开书说,我就会跟我的同伴说,你知道吗?到了21世纪,我们就会有搬走的房子,比如说我家在这里住着,我住烦了,我把家就搬走了,到21世纪你知道吗?那个时候我们的衣服就有撕不破的,那个时候就觉得很快乐,那种想像,那个知识,真是知识给了我快乐。
张海迪自己介绍当年学英语:你比如说 hello Good Morning,知道这个线是高的,那么这个音要读高一点,当时就是一种尝试,I’m John Smith,,就这样去练。
张海迪还自学了英﹑日﹑德语和世界语。
记者:那个时候家里有专人照顾你吗?
张海迪:一直到现在,我家里也没有,我没有专门的人照顾我,
所以在这个方面我倒是非常感谢我的家庭,感谢我的父母。
记者:感谢什么呢?
张海迪:他们让我学会自强自立。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自己从小截瘫以后,这样的孩子是绝对需要很好照顾的,但是我妈妈给我的印象是什么?比如说早晨起床,我妈妈会说,你把床都收拾干净,收拾整齐,就这一句话。
记者:她不会去帮你?
张海迪:不会,我要是穿衣服,我妈妈从来不说,哎哟,孩子,来来,我来帮你,没有,她不会,除非我自己,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因为手术,彻底地不能动了,我妈妈才帮助我。只要我有一点能力,我妈妈就不管我。她视而不见。
记者:现在正常的孩子,那么多大人去帮他,他还觉得我很苦闷,我很郁闷,没有人关心我,反而变得很自闭,不像你这样,那么多痛苦堆在你身上,但是那么开朗?
张海迪:我偷偷地哭过,甚至没有人的时候我还哭出声来过,我还声嘶力竭过,但我长大了以后,我曾经想过一个词,每当别人说“狼嚎”这个词的时候,我就突然心里一丝颤栗,这么掠过。在我的记忆深处就会回想着我小时候声嘶力竭的一种哭喊,我当时把自己的头发一绺一绺地拽下去,当时我的头发是很长的辫子,拽下来。我曾经跟别人说过,如果要是把我小时候自己拽下来的那些头发,编成辫子,能是一根很粗的辫子,这就是忍耐,这就是把痛苦在这种撕扯中,这种“狼嚎”中消解了。
记者:当着父母的面,还是背着父母?
张海迪:从来不守着父母,从小一直到现在就是做到背后流眼泪,这个背后流眼泪是什么?并不是说我在背后整天唉声叹气我守着别人微笑,我说的是遇到某件事情,或者当痛苦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记者:你就是这样在痛苦中长成了一个快乐的海迪?
张海迪:哎,对。
关于病痛的介绍。
张海迪:这也是里面都是药,别人都不知道,我这么好的橱子里是什么,一看都是药,伤湿止痛膏,骨折的时候,我都自己贴,哪疼了我也自己贴,像睡不着觉就吃这个,然后就是些抗菌素,吃成这样,然后里面最多的就是复方丹参滴丸,治心脏病的,但是我会自己注意,这都是抗菌素,这是常规的药,有时候拿了以后,出差啊我都会带着,只要是稍微有点感染,我自己吃了,自作主张了,这里面照样的是止痛膏,壮骨膏。这是什么,这是绷带,就是弹力绷带,脚肿了就包起来,这样血液回流就会好一点,然后自己打针,自己打针,其实打针是用这个。
记者:你身体的真实状况是什么样的?
张海迪:真实状况是非常痛苦的,比如说像指平常的事情,我坐下在你面前我很痛苦,为什么?就是我胳膊支撑在这里,它支撑我全身的重量,我如果不支撑的话,脊椎的侧弯,就会让我倒在一边去,我就没有办法跟你正常谈话,而我更不愿意躺在床上跟别人说话。
记者:躺在床上才是正常的。
张海迪:对了,背后要靠一个垫子,或者是依着枕头,这样半卧着说话,这样对脊椎的保护是最好的。很多人都说过海迪你这样坐着,你摆出这么一个优雅的姿势,后来我笑了,这恰恰是我自己创造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不排除优雅,这是我战胜疾病的一种方法。
记者:在满足了海迪生理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大家心理的需要,一个很美丽的,很挺拔的海迪。
张海迪:事实上是不能坐得挺拔的,但是我强迫自己、也要求自己要坐得挺拔。我一定要坚持像健康人一样坐着,虽然很痛苦,但是我必须付出这种代价,去追求这种和健康人一样的生活的权利。
记者:是现在这么想呢?还是被宣传以前就是这么觉得?
张海迪:你应该这样想,我为什么被宣传,对吗?如果我过去没有做那些事情,不是一个坚强的人,可能也不会宣传我。
解说:最初被媒体发现报道的时候,张海迪并没有料到后来的宣传规模。而对于来自共青团中央的、到北京去做报告的邀请,她也有着抵触的情绪。
记者:你当时是以什么心态到北京的?
张海迪:当时很拒绝。
记者:真的吗?
张海迪:是。我当时跟我的很多朋友包括当时来接我的同志,我就表示不愿意去,不愿意破坏自己的这样的生活,我就愿意在自己的那间屋子里读书、工作、学习、思考,跟我的朋友们在一起,我习惯了那个小县城。
记者:你感觉生活可能会被破坏?
张海迪:我不喜欢这种方式,而且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在更大的场合下愿意去去讲述,当时只把它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任务。但是当时想得挺简单,我到北京去开会,一定去的话,那我很快就回来。想到了三两天就回来了,结果到了北京以后,铺天盖地的。
演讲录像
谢谢大家,为了感谢大家,我为大家唱支歌,我就给大家唱支中国歌曲叫《生活,生活,多么美好》
解说:在当时,张海迪是作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表率而被着力宣传的。然而,就在报告会前,她却拒绝因为宣传工作的需要而剪去自己的一头长发。
记者:有人提过建议,能不能把长头发剪掉?
张海迪:是。在临去北京的时候,就有同志跟我讲,他说海迪,你能不能这样,扎个小辫子,咱剪成齐刷刷的小刷子,找个军装穿着。今天看好像是笑话,但是我们中国过去就是那样,在那个年代过去就是那样,认为被宣传人,像女性一定是挣扎个小辫子,穿着一身军装,好像是飒爽英姿的,尽管你坐在轮椅上,也是这样。我当时我知道大家是为我好,但是我不能无原则地接受这种改造。
记者:你的原则是什么?
张海迪:我的原则是我自己的审美是我自己选定的,它有我自己的审美尺度,我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什么样的是美,什么样的是丑。
记者:当时为什么会有那么样的建议呢?
张海迪:当时我想就是经历了文革之后的这种影响还在,也是我们一贯地对被宣传的人物的一种定位,好像是被宣传的人,她一定是高大全。当时我记得团中央有的同志跟我讲,他说海迪,你的头发引起了这样的问题,他说有某某处的同志说,我们的学校有的同学刚看了张海迪的录像,第二天就戴上你这样的眼镜,就把头发披开了,老师就批评他们。
记者:拒绝的时候你有没有考虑到,你拒绝这种并无恶意的建议,也可能得罪人?
张海迪:在我没有被宣传之前,我已经这样好几年了,大家都说我这样漂亮,都夸奖我的头发,我也认为我的头发是我的黑色瀑布。我不能因为被宣传我改变自己
在自己的电脑上,张海迪安装了一套软件,可以为自己设计不同的形象。
张海迪:短头发我还是不敢尝试,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发型,你要有耐心,慢慢地找,找到自己比较喜欢的(发型),真有意思,我看到自己年轻时候的样子。
解说:在成为全国范围的先进模范之后,张海迪有着良好的事业前途。而组织上也曾经对她的去向有所安排。
记者:1983年的宣传以后,组织上曾经对你有一个选择,让你去担任某一个职务。
张海迪:对,在今天看来,跟我说的职务是很高的职务,我当时依然是很沉静地回答,我回去以后,还是从事我的工作,我怎么来的,还是怎么回去。我该做什么就是做什么,就是这句话,我没有更多的话。
记者:但是你心里在想什么,我刻意这样做吗?
张海迪:应该是刻意的,我不需要这样去组织安排送给我什么。我被宣传只是因为一种工作需要,仅仅是一种工作需要,一种时代的需要宣传很多很多的人,我是其中之一,我没有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受之不起,我也不应该不劳而获。
解说8:张海迪最终选择了写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并开始了文学创作的生涯。
记者:那文学对你意味着什么呢?
张海迪:文学可以表达我的情感,表达我的理想,表达我的思想,它是人类最美好的一种创作。当我的脑汁变成涓涓溪流从我笔下流淌出来的时候,变成了文字,用我的文字来跟人们交流的时候,真的,我非常高兴。
至今张海迪创作和翻译了多部作品。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还在日本,韩国出版。
记者:您怎么评价作为作家的张海迪?
张海迪:我认为我自己非常尽心尽力,在没有路的地方探索出来一条羊肠小道,尽管这条路对我来说不算宽,但是我依然要有勇气往前走,为什么这样说呢?对于文学创作,首先就是要有生活的底子,生活的底子要非常丰厚,但是这条路对我来说,可能有些障碍,毕竟是坐在轮椅上,不能像所有的作家,会去大海上,去旅行,会到广阔的田野里,接触各种各样的人,甚至是爬高上低的,这种生活的积累非常重要。但是反过头来,我觉得我又胜任这个工作,为什么?文学重要的一条还有就是它的艺术想像力,艺术想像力反而是很多坐不住的人,就是内心不沉静的人所做不到的。
2002年张海迪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绝顶》出版。
小说讲的是一个登山的故事。
“人类第一次向巅峰攀登意味着什么?
其实我是清楚的
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张海迪《绝顶》前言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