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籍:《焦点访谈》红皮书(五)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6: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第一章 《焦点访谈》开播啦!

   时代造就《焦点访谈》

 

  1994年4月1日19:38分,随着“眼睛”栏目片头的腾空而起,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正式诞生。

  有的人在赞叹,《焦点访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令人耳目一新;有的人在惊喜,中国终于有了一个针砭时弊、进行舆论监督的栏目;也有的人在怀疑,《焦点访谈》舆论监督能够走得有多远。

  2002年4月1日,《焦点访谈》度过了8周年的生日。8月20日,它已经播出了整整3000期节目!

  它发展了,八年多不寻常的走过,使《焦点访谈》赢得了上自中央领导,下自普通百姓的支持与欢迎,成为了中国新闻的著名专栏。

  那么,为什么会在1994年春天的中国诞生一个以舆论监督为特色的电视评论栏目?又是什么原因使《焦点访谈》这个敏感的栏目不仅走出了“搞舆论监督火一把就关门大吉”的生死怪圈,而且摆脱了电视领域普遍存在的“各领风骚一两年”的栏目生存规律的呢?

  《焦点访谈》的负责人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时曾这样说过:“其实把它放在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大背景下来看,把节目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搞清楚,也就可以理解了,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一个媒体,一个栏目,绝不是孤立存在的。《焦点访谈》的诞生,不是谁一时心血来潮的产物,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让我们一起先将思绪闪回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用历史的目光看一看《焦点访谈》诞生时的时代大背景吧!

  〇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步子更快一点的”号召。他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〇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开幕。江泽民总书记在《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中着重提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强化法律监督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的职能,重视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改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以及工作人员置于有效地监督之下”。

  〇 1993年3月1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实施重要新闻的滚动播出,把新闻播出次数由每天4次增加到12次。

  〇 1993年3月7日,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活动,用高格调的精神产品去提高人们的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健全民主生活,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在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克服消极腐败方面起表率作用”。

  〇 1993年3月15日,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京开幕。李鹏总理在代表国务院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开辟和疏通政府联系群众的渠道”,“重视群众来信来稿,及时了解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认真采纳群众的合理化建议”。

  〇 1993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创办。

  〇 1993年8月9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集体》的讲话。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要建立健全党内和党外自上而下和从下而上相结合的监督制度,用制度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行为,逐步走出一条在新形势下,靠教育,同时靠法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新路子。要表彰一批思想作风好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先进典型,发扬榜样的作用,弘扬正气。也要抓一些反面典型,公开揭露,严肃处理,做到奖惩分明,教育干部、鼓舞群众。”

  〇 1993年9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在关键的第十一条中明确提出,“新闻媒介要对全国人大常务会的执法检查活动,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全国常委会办公厅可就执法检查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典型违法事件,及其处理结果可以公之于众。”

  〇 1993年11月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出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同日,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举行的学习《邓小平文选》报告会上做了重要的讲话。在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彻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部观点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〇 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骨干作用”。“我们强调正确引导舆论,同时强调从事舆论宣传的部门和单位,要创造性地工作,这是统一的”。“报刊、广播、电视等,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〇 1994年2月25日,尉健行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入持久的“反腐败” 为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的报告。在报告中尉健行同志指出,“反腐败要有强有力的舆论声势,形成大气候”,“要宣传典型事件公布于众,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

  〇 1994年3月10日,李鹏总理代表国务院向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在政府报告中,李鹏总理指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健全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思广益,不断提高决策水平。要自觉接受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常委会的监督,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要进一步发挥人民政治协商,以及各民族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治协商与民主监督中的作用,重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开辟和疏通多种渠道,体察民情。”

  〇 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

《东方时空》的前期探索

 

  1992年底,中宣部新闻局局长徐心华来到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杨伟光的办公室。他传达了中央领导意见:认为新闻媒体要注意抓热点,请工人、农民、解放军及专家、学者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以引导舆论。

  在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栏目中,存在着一个名为《观察与思考》的近似于“热点”的栏目,但是《观察与思考》,每周播出一次,宽松时,还可以,稍紧一点,就要挨板子,致使节目难以为继,因为热点问题是最烫手的。现在中央要求经常抓热点,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搬上银幕,这无疑表明中国已经敲响了对新闻进行实质性改革的钟声!事实上,这是中央高层领导决心实施新闻改革的一个步骤。

  “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国电视人最早感受到了这股涌动的春潮。当时,杨伟光台长对徐心华局长说,这样重要的措施,光口头传达很难贯彻,最好有文字的依据。不久,中宣部提出的1993年工作要点里,就写上了上述的要求。

  根据这一精神,杨伟光台长要求新闻中心策划在早晨的时间段开办《东方时空》栏目。把这个体现新精神的新栏目放在早晨7点,杨伟光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早上看电视的人少,热点抓得不对,影响也小,可以在重播时校正差错。

  一批中国电视人开始了新闻改革的艰难探索。

  《东方时空》创办之初,具体负责筹备的孙玉胜提出了《东方时空》“以纪实的手法反映生活,以平视的角度贴近群众”的创作理念,规划了《东方时空》“鲜活的、新闻性、板块式的杂志节目”的基本格式,形成了“纵览天下事”的《早新闻》、“浓缩人生精华”的《东方之子》、“讲述老百姓的故事”的《生活空间》、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东方金曲榜》、迅速详细反映国内外热点事件的《焦点时刻》的节目构成。

  1993年5月1日早晨7点整,《东方时空》横空出世,走进了千家万户。

  这个全新的电视杂志节目给广大观众送去了中央电视台清晨的第一声问候,她标志着中央电视台建台35年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早间节目,向世界级大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尽管《东方时空》开播占据的是最不理想的时间段,但随着节目内容的不断完善和质量的步步提高,仅仅三个月便已家喻户晓,赢来了一片叫好声。中央领导给予首肯,认为《东方时空》接近生活,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标志;新闻界大声惊呼,评说“《东方时空》引发了一场电视革命,改变了中国人早晨不看电视的习惯”,为媒体传播新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电视观众大开眼界,亲切、轻松、真实的节目让他们从此对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刮目相看。

  从实践中看,这个栏目的清晰定位确实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中央电视台的老栏目似有一道分水岭。在内容上,《东方时空》的节目非常贴近生活的实际,使电视和观众的思想平等地交流,一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旧面孔。在形式上,《东方时空》也有突破,提倡了多年没能突破的现场采访、纪实采访在这里实现了。当时北京的老百姓有民谣这样说:“打面的,吃方便面,看《东方时空》。”

  在这四个子栏目构成的四大板块中,《东方之子》由于在选材上,将目光盯在了精英式的人物,确定的主题是“浓缩人生精华”,使一大批“学界名流,商界奇才,文体精英”走进了“东方之子”的行列,栏目一诞生就个性鲜明。《生活空间》是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讲述老百姓的故事”,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构成了“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清晰思路。《音乐电视》是中国的第一个MTV栏目,对于《东方时空》来说,最先打响的应该说是《音乐电视》, MTV在屏幕上以每天一个的频率出现无疑是一件非常新鲜的事情,它前卫、激情,一花独放,引人注目,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尤其是吸引了中学生和大学生年龄层的观众,而这些人进而又构成了整个《东方时空》观众群的骨干。而《焦点时刻》,则是新闻的深度报道或者是新闻事件的追踪报道。四个栏目之间既遥相呼应,又彼此间有一定的个性。

  随着《东方时空》栏目的成熟,节目越做越精,在观众中的口碑越来越好,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其中的《焦点时刻》,更是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最让人瞩目,因为它贴近生活,播出了大量真实、尖锐、鲜活的报道,特别是一些批评报道,回答和聚焦了“广大群众最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涉及到了一些尖锐的社会现象。《焦点时刻》播出的第四期节目是《辽宁大石桥交通事故追踪采访》,在这个事件的报道当中,记者们深入调查,挖掘细节,展现过程,使一个简单的社会新闻变得非常饱满,找到了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的感觉,从而也找到了栏目清晰的定位。

  《焦点时刻》开播仅仅半年多,这个栏目就有两个节目在1993年“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得评论类的一等奖,其中由章伟秋、卢望平、张予北制作的《洋河污染导致大片农田绝收》这期节目,直接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使人们感到了一股凛然的正气。

  当然,由于中央电视台评论性节目《观察与思考》曾有过三起三落的经历,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把握好分寸,上上下下对《焦点时刻》这个子栏目格外关注。

  今天我们在梳理初期的《焦点时刻》时,从中不难发现当时它还是过多的以社会话题为焦点、热点,而所谓的焦点、热点,也还仅仅停留在已经发生或者是已经报道的问题上,具有自己栏目独特发现的新闻热点还不多,与平面媒体不同的只是具有了一些自己独特的视角。尤其是所报道的热点、焦点问题,还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并没有完全抓住这些焦点、热点问题背后的人和事,离舆论监督的主阵地尚有一段距离,特别关键的是由于环境与条件所限,舆论监督内容的节目只是偶尔为之,数量很少,无法形成连排炮的气势。

  《焦点时刻》的初期运作,尽管是如履薄冰,但是它毕竟为中央电视台在捕捉热点新闻提供了一方舞台,有了自己固定的阵地,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搬上银幕,为中央电视台进行深度改革,并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专家称“《东方时空》的电视改革是革命性的发展”。而这个电视改革的“革命性发展”,无疑表明的是中国已经拉开了对新闻进行实质性改革的序幕!

《焦点时刻》的先天不足

 

  媒体的喉舌作用是无庸质疑的,但是喉舌发出的声音来自何方呢?一个是耳朵,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另一个是眼睛,曝光各种违法违纪的行为和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性。指导性与监督性,一向就是我国新闻传播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体现的是新闻的宣传价值。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新闻的宣传价值,只从指导性、工作性出发取舍新闻,造成了新闻功能的单一化,新闻协调社会关系、传播信息、服务受众生活等多种功能均被忽视。在新闻改革的过程中,单向的指导性逐渐转变为双向的指导性、监督性,即,新闻有监督社会、反映舆论,批评社会违规行为,引导舆论、作为社会预警机制的功能,这已是大势所趋。

  如何处理好指导性和监督性的关系,使指导性和监督性并重,既有指导,又有监督,把新闻传播所具有的内在张力最大限度的表现出来,这成为了电视人思考寻求突破、深化改革的重要问题。

  在《东方时空》创办的中,新闻的指导性和监督性是逐步被提到同等重要位置上的。尤其是《焦点时刻》的实践证明,在各种监督形式之中,舆论监督显示了有效、快捷、经济、易于操作的特点。我们虽然有党内的、行政的、司法的等各种各样的监督,这些监督也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范围内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监督的匮乏仍然是非常普遍的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上述监督主要是内部的、纵向的,因而是不公开的。因而,有关人员对信息的控制、加工和处理本身是不受监督的。用“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之类的官样文章推挡群众的揭露、“两会”的提案、乃至中央领导的批示,便成为颇为有效的“对策”,甚至成为轻车熟路的为官之道。然而,所有的弄虚作假、腐败行为,均有一个特点:见不得人。他们最害怕的往往不是上级调查,而是舆论监督、新闻曝光。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的这种监督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这种监督不应当是偶然的、一次性的,而必须是全方位、全天候的。——这就有赖于广泛的社会参与、群众监督,民间力量与大众媒体结合进行的舆论监督应该是无与伦比的强大威力。

  纵观第一年的《焦点时刻》,虽然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上开辟了一条逐步进行舆论监督的路子,但是它有着许多的先天不足。

  首先,这个栏目尽管它具有独立的定位和节目形态,但是由于它是包裹在整个《东方时空》播出板块之中,因而无法凸现其独特的影响度。

  其次,栏目在内容上尽管是逐步进入舆论监督的领域,但是由于其受整个环境和各方条件所限,还难以展示其在舆论监督方面的特色,只是还停留在舆论监督的边沿,因而深度也是有限的。

  再次,《东方时空》是个早间节目,尽管《东方时空》的诞生改变了中国的电视观众早上不看电视的习惯,但是毕竟晚间看电视的人是最多的群体。《焦点时刻》在早间播出,其收视率无疑是影响它发挥更大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不能让最广大的电视观众知晓与参与的舆论监督是难以起到最大作用的监督,它无与伦比的威力也将大打折扣。

  因此,在黄金时间段推出一个新闻深度评论报道的栏目便成为了中央电视台呼之欲出的必然选择,而这种选择也必然打上时代的使命与责任!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