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6:3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序一
一
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正式开播,迄今已经八年了。八年来,《焦点访谈》共播出节目3000多期,我不敢说这3000多期节目期期都是精品,但绝大多数节目都是力作,都是上品,其中有许多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正因为有众多的、连续不断的优秀作品支撑,才使这个栏目在广大电视观众中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且经久不衰,盛誉至今,成为中央电视台最受欢迎的名牌栏目之一。《焦点访谈》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在国际上也是备受关注的。它以其敏锐的视角、精细的选题、翔实的资料、深刻的分析、鲜明的观点,关注社会大事、聚焦新闻热点、传达党的声音、反映人民意愿,形成了庄重、大方、朴实、严谨的独特风格,走出了一条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之路。
回顾《焦点访谈》所走过的路,可以看出,它一推出就先声夺人,令人为之一振、耳目一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采编播人员坚持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既很好地把握新闻规律,又顺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引导水平的新路子。《焦点访谈》这个名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是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
八年来,《焦点访谈》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任务,制作播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深入宣传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在宣传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打好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的主动仗。特别是在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正确引导社会热点,及时反映群众心声,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帮助各级政府改进工作,打击各种歪风邪气,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李鹏委员长和朱镕基总理在视察《焦点访谈》时分别题写的“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和“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题词,既是对《焦点访谈》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对《焦点访谈》栏目最准确、最全面的评价和肯定。
由于工作关系,我与《焦点访谈》的同志们经常保持着密切的接触。1999年春天,我刚到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工作不久,恰逢美国公然践踏国际法准则,悍然袭击了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我驻外人员的重大伤亡。消息传来,全国人民群情激愤,纷纷声讨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为了及时而准确报道这一突发的重大事件,我与《焦点访谈》的记者编辑们在一起,共同战斗生活了一些日子。既加深了对《焦点访谈》的了解,也对如何进一步办好这个栏目有了新认识。栏目组的同志接到任务后,集思广益,团结合作,无论是在节目选题、策划,采访内容的确定、编排上,还是在解说的表述、把握上,主题的挖掘、提炼上,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极短的时间内连续制作了7期《焦点访谈》系列节目。这些节目的播出,及时深刻地揭露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全面真实的反映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及时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又正确引导了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报道任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以说此次重大报道活动充分体现了《焦点访谈》科学分析热点、稳妥把握热点、正确引导热点的栏目特色和舆论作用。
随着工作联系的更加密切,他们经常就一些重大的节目同我磋商,就一些比较敏感的选题,进行讨论。我非常高兴能与这些同志们在一起工作,每逢于此,无论事务多忙,总要抽出时间与他们一起探讨,共同策划选题、选择角度、推敲观点。对于他们取得的成绩,我从内心感到高兴,并给以肯定与鼓励;对于他们存在的不足,我也不护短,及时地给以指出,甚至也严厉地批评过;而对于记者们受到的诬陷与报复,我常常要求有关部门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调查核实之后,一定要还记者们以清白,使他们能够精神愉快地干工作,感到苦也高兴,累也乐意。
在相濡以沫的工作中,《焦点访谈》的同志们那种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态度和饱满旺盛、特别能战斗的工作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感受到了他们的艰辛与不易,并与同志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我为党和国家拥有这样一个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优秀舆论宣传阵地感到自豪,也为拥有这样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守土有责、甘于奉献的新闻队伍而感到欣慰。
《焦点访谈》的记者编辑们,工作十分繁重,为了更好地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宣传报道任务,他们常常夜以继日,连续作战,鲜有暇余。为了采访到第一手真实的素材,他们不惜冒着危险深入到各种矛盾和斗争的漩涡中去,确有一种不畏艰辛、不怕苦难的精神。尽管身上肩负的担子很重,工作的节奏十分紧张,而且难度很大,但他们还在百忙之中潜下心来,挤出时间集多年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理论与实践,撰写了这部长达30余万字的专著,实属不易,非常难能可贵。
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总结过去是为了今后干得更好。人类社会就是在总结历史中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作为一个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从不满足于取得的成绩而固步自封,他们始终保持着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探索新时期电视新闻的传播规律。《焦点访谈》在开播至今的八年中,创作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新闻宣传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改革之路。回顾《焦点访谈》八年来走过的历史,总结《焦点访谈》的成功做法,反思《焦点访谈》的存在问题,探索《焦点访谈》的发展方向,是一件很有价值,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不仅对于《焦点访谈》今后的新闻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全国新闻评论节目也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梁建增参与了《焦点访谈》栏目的创办工作,并先后担任栏目组的制片人、新闻评论部的副主任,现为新闻评论部主任,是《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实话实说》四个重要栏目的总制片人,可谓担子不轻,责任很大。八年来,他和其他的战友们一道经历了《焦点访谈》的每一次进步,丈量了《焦点访谈》走过的每一段历程,并且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不断丰富着《焦点访谈》的创作实践。梁建增同志撰写的《焦点访谈红皮书》一书,就是以一个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切身感受,集纳了《焦点访谈》栏目组八年来集体的智慧与结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对《焦点访谈》栏目的创办经历、定位理念、运作机制、人才使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剖析与解读,有理论、有实践、有体会、有分析,事理结合、情意真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值得新闻工作者特别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看一看。
严格来说,《焦点访谈红皮书》不是一部系统的新闻评论理论专著,还构不成什么体系,但是它从《焦点访谈》大量的新闻实践出发,上升到理性层面进行总结,并力图寻找出新闻宣传工作中带有普遍意义和规律性的方式方法,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真知灼见,这无疑会极大地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新闻宣传工作的内涵。《焦点访谈红皮书》也不是一部关于舆论监督的新闻专论,因为《焦点访谈》并不全是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只是它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却是第一部最为完整、也最为详实地阐述《焦点访谈》栏目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它对于在新的形势下新闻宣传如何加强正面报道,同时又积极稳妥地搞好舆论监督很有参考价值。《焦点访谈红皮书》撰写的尽管是《焦点访谈》栏目成长壮大的发展历史,但折射出来的则是中国新闻事业改革开放的光辉进程。
二
一提到《焦点访谈》,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舆论监督,普遍认为它是一个舆论监督的专题节目,其实这个看法是不准确的,至少是不全面的。
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每期节目一般只有13分钟,但这个栏目却成为了中国社会生活中“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重要窗口。基层群众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通过这个窗口了解基层的社情民意。它传达的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的是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决定了它必须把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作为栏目的宗旨和定位,这也是所有新闻媒体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八年多来,《焦点访谈》在这个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从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鼓舞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等新闻宣传工作原则出发,从大局出发,紧密围绕中央的中心工作,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精心谋划,勤勉工作,制作了一大批选题重大、挖掘深刻,富有影响力、感染力、穿透力的优秀节目,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焦点访谈》已经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的报道共有2150多期,占到了全部节目的71%,居于绝对主导地位。在这些节目里,《焦点访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心工作,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积极配合,主动引导,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回答群众关注的问题,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统一思想,鼓舞士气,进行了大量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促进了改革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建党80周年、香港与澳门回归、抗洪抢险、“5·8事件”、“9·11事件”、北京申奥、中国加入WTO、上海APEC会议等重大工作、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还是在维护企业稳定、下岗职工再就业、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农民增收减负、安全生产、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人物、颂扬人间真情、揭批“法轮功”等重大宣传方面,《焦点访谈》始终站在新闻宣传的第一线,并以其反应迅捷、别具特色、生动有力的宣传效果,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欢迎。可以说《焦点访谈》在确保导向正确和提高引导水平两个方面,实现了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机统一,成为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的一面旗帜。而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与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是分不开的,是与他们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和栏目宗旨分不开的。他们唱响的是时代的主旋律,打好的是新闻宣传的主动仗。
在3000多期《焦点访谈》中,还有20%左右的节目,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总共约有600多期。尽管这部分内容在《焦点访谈》的整个宣传报道中只占了很小一部分,但是不可否认它却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并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舆论监督的“代名词”。人们之所以特别关注《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就在于它及时反映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弘扬了社会正气,鞭挞了社会邪气,有利于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帮助改进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合党心,顺民意。
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传播媒体对社会公共生活进行评论、批评以表达意见和建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已不单单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矛盾和纠纷,地区与地区、行业与行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竞争激烈,矛盾加剧,各种社会行为都需要重新规范,这就需要监督。监督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机制……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加强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贯彻的监督,保证政令畅通。加强对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严惩执法犯法、贪赃枉法。”江泽民同志从政治的高度论述了舆论监督在我国政治生活的地位和作用。朱镕基总理在同《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同志们座谈时写下的“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四句话,非常形象地概括了舆论监督的职能和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是党和政府的工作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之一。正确的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呼声,改进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端正党风、政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舆论监督,怎样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弄清监督的目的,讲究监督的方式,把握监督的时机,注重监督的效果。
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的新闻舆论监督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在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广大新闻工作者怀着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热情,从维护大局、改进工作的良好愿望出发,排除各种干扰,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这其中,《焦点访谈》无疑是最有影响、最为成功的一个栏目。
从《焦点访谈》八年多来的实践来看,舆论监督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是很不易的,特别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判断、定性、评说更是很难的。新闻评论必须旗帜鲜明,是非清楚,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在工作实践中,《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同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包括一些批评,甚至指责,来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水平,努力把监督工作搞好。说句实在话,他们是不易的。正因为他们的谨慎努力,既敢于坚持真理,又不断纠正不足,才逐步踏出了一条比较符合实际而又富有影响的舆论监督之路。总结《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实践,最主要的是最终的衡量标准是不是符合党和政府的要求,是不是符合人民的愿望;是不是有利于稳定,是不是有利于工作。我不敢说《焦点访谈》所播出的舆论监督节目都符合这个要求,但这些基本的要求他们都是牢记在心的,并且努力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具体到某一件事情,也有把握不够全面、准确的地方,一经指出来,他们就会接受教训,立即改正,正是在这个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才得以不断提高。从总体上看,《焦点访点》的舆论监督是成功的。正是通过这些正确的舆论监督,使监督的目的明确,就是坚持真理,出于公心,心系大局,有利工作,做到帮忙不添乱;讲究监督的时机和形式,注重监督的效果,始终坚持用事实说话,在党的工作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级各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相吻合的问题上选题目、做文章,做到以理服人,把握适度,并注意报道的时机和火候,按照既符合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又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又有利于地方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工作这个目标努力去做。兴雪中送炭之举,解群众心中疑惑,化解矛盾而不激化矛盾,梳理情绪而不诱发情绪。党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从中了解到了舆情民意,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了改进工作的主动性,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党和政府倡导清正廉洁的决心,增进了团结,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这是《焦点访谈》的舆论监督得到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提倡,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关爱的关键所在,也是它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原因。
三
经常有人问我,《焦点访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不是你们格外垂青?中央特别支持?我说没有什么秘诀,要说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对我们的新闻宣传都是很重视、很关心、很支持的,不独是《焦点访谈》一个栏目。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去宣传、去引导。我们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动员群众、组织群众、领导群众实现自己利益的最有力的工具。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重要使命,肩负着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去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力的思想保证的重要责任。正如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的那样“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新闻宣传工作,以确保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确保新闻媒体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
《焦点访谈》的成功之道在于:
——领导关心,群众支持。
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人对新闻宣传工作十分关心,做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精辟论述。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到《焦点访谈》视察工作,交任务、提要求、作指示,对《焦点访谈》所反映的问题十分重视,督促有关部门落实解决,这都对《焦点访谈》栏目组的同志,以至广大新闻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使其精神更加振奋,工作更加主动,热情更高,劲头更足,同时也感到责任更重,服务的意识更强。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也对《焦点访谈》十分支持,积极主动地向栏目组推荐典型事例,讴歌社会正气,并提供采访便利。仅在2001年岁末《焦点访谈》制作播出的《整顿和规范经济秩序》特别节目中,就有11位省部级领导同志走进《焦点访谈》的演播室,接受记者采访,畅谈整顿经济秩序的意义和措施。同时,各地各部门对于《焦点访谈》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护短不掩饰,采取有力措施主动加以解决。《焦点访谈》在播出了报道309国道黎城、潞城交警乱罚款的《罚要依法》节目之后,山西省委、省政府马上指示省电视台连续三天在《山西新闻》中重播了《焦点访谈》的这期节目,这不仅表明了山西省委、省政府打击行业不正之风、倡导社会正气的明确态度和决心,振奋了人心,而且也树立了《焦点访谈》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地位。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焦点访谈》得以成功的群众基础。据调查,《焦点访谈》开播时其收视率即高达14~15%,目前收视率则一直平均保持在16%左右,在中央电视台所有栏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人民群众不仅爱看《焦点访谈》,而且还主动反映大量的采访线索,提供各种帮助。对于《焦点访谈》取得的成绩,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于《焦点访谈》存在的问题,他们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观众在来信中诚挚地说道:“从《焦点访谈》中,我们知道了党和政府改革开放的决心,体会到了人间真善美,看到了国家光明灿烂的未来。”可以说,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关心,是《焦点访谈》成功的关键,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持和爱护,是《焦点访谈》发展的基础。没有了这些,就不会有《焦点访谈》的今天。
——服务大局,配合中心。
服务大局,配合中心,这不仅是《焦点访谈》长期以来坚持的栏目定位,也是所有新闻宣传工作长期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主要是抓好新闻宣传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决定舆论导向,舆论导向体现政治方向。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的责任。多年来,《焦点访谈》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个原则,从不动摇,并在实践中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严格遵循这一原则。他们高举旗帜,保持一致,在统一思想上努力工作;他们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促进改革发展上大做文章;他们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在维护稳定上竭尽全力。1998年中央决定余粮敞开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粮食顺价销售,对粮食购销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并将此项工作列为当年的全国五项改革之首。《焦点访谈》以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主动行动,钻研政策,领会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出了一系列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节目,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对此,中央领导同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节目“理解中央政策及时、深入、到位,为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立了一大功。” 今年以来,紧紧围绕为党的十六大的召开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良好氛围,《焦点访谈》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集中力量,精心组织,制作了一大批反映各地认真学习“三个代表”、深入宣传“三个代表”、身体力行“三个代表”的节目,观众反映节目生动,事例鲜活,理论联系实际,报道着眼基层,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做到高举旗帜,保持一致,服务大局,配合中心,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围绕大局选题目,做文章,下功夫,就能把节目做到点子上,就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就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聚焦热点,反映民意。
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水平,不是空喊口号,是要具体落实到各种新闻报道活动之中的。新闻报道领域广阔,内容丰富,群众关注的热点很多。关键在于有没有“慧眼”,怎样去选题、去把握。该热的要热起来,该稳的要稳得住,该冷的要冷下来。不是一味炒热点就能赢得观众。聚焦新闻热点,是所有舆论形式的共同特性,准确分析热点、稳妥把握热点、正确引导热点,这是《焦点访谈》的又一成功之道。《焦点访谈》从来都不回避热点问题,而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积极主动地体察社会,了解舆情,聚焦热点,反映民意。他们提出了栏目选题标准的三原则:“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在党的工作重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各级政府部门着力解决的难点的结合上,来对镜聚焦,进行理性剖析,深度挖掘。《焦点访谈》之所以备受观众喜爱,这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聚焦热点,反映民意,最关键的是要出于公心,服务大局,有利工作,符合民意,而不能把个人的恩怨、私心杂念、小团体利益掺杂进去,更不能借新闻报道之力去牟取私利。《焦点访谈》为此制定了严格的新闻纪律,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做到“八不要”,即不要包打官司当法官;不要当信访办主任;不要当所谓的“包青天”;不要把个人的情绪好恶和地区部门的利益观念带进节目之中;不要借节目之名去谋私利,徇私情,帮私忙;不要讲哥们义气为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当裁判;不要好心办坏事,给党和政府添乱帮倒忙。这“八个不要”的实施保证了节目报道的客观公正性,增强了新闻宣传的说服力和影响力。1998年春季前后,恰逢农村开始第二轮土地承包之际,一些地方以规模经营为由,将耕地使用权收归集体;还有一些地方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由,扩大机动地的数量。有的认为这是经验加以推广。《焦点访谈》节目组的同志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广大农民的意愿,不符合中央方针政策。及时策划播出了一组题为“土地承包政策变不得”的节目,真实地表达了广大农民的心声,维护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起到了稳定政策、稳定人心的作用。
——深入实际,贴近群众。
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新闻的本源,坚持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脱离群众、脱离生活,新闻报道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心系群众,深深扎根群众之中,新闻工作才能生机勃勃。观众之所以喜欢看《焦点访谈》,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焦点访谈》所播出的节目离群众近,说出了人民群众的心里话。紧紧抓住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核心,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求所需、真情实感,从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诚心诚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也是《焦点访谈》的成功之道。
贴近群众就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焦点访谈》的编辑记者为了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用事实说话,从不不赶场“泡会”,从不道听途说,而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常常跑到深山老林,穷庄窝铺,深入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苦不畏难。有时为了拍好一个节目,记者们在农民家中一呆就是十几天,同农民拉家常、话农桑,倾听农民的真情实言,了解农民的喜乐艰辛。正因为他们深入地采访,掌握大量真实厚重的新闻素材,所以在他们的节目里,就少有官腔空话,少有枯燥乏味的泛泛说教,有的是人民群众生动质朴的语言、具体实在的行动,多的是真切感人的事例和昂扬激越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制作出来的节目来自于人民群众生动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够感人、动人、震撼人,从而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并赢得了人民的厚爱。我经常听到地方上的同志说,他们很敬佩《焦点访谈》记者们的敬业精神,为了采访好,他们吃不讲究,住不讲究,干活最讲究。我说这是他们应该做的。《焦点访谈》展现了当今记者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主流。
——挖掘深刻,形象生动。
电视作为以“视”为主、视听结合的声画艺术,其可视性是对电视艺术的基本要求,这同报纸的可读性是一样的,只有可看、爱看才能入脑、入心,才能达到鼓舞人、教育人、引导人的目的。可视性简单地说,就是要把节目做得好看。“好看”也是广大电视观众对电视宣传的一个基本要求。可视性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视觉的快感,为好看而好看,而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就是既要悦目,还要赏心,使观众在感受到愉悦的同时,还能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信息上的满足,知识上的收获,精神上的陶冶,情感上的享受,乃至伦理道德上的升华。这就要求在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制作节目等环节上,深刻挖掘,精益求精,做到选题精,画面精,语言精,形象精,给人以美的享受。观看《焦点访谈》,我们不能说它的每一部作品都有精美感,都很赏心悦目,因为它是政论性的新闻评论节目,而不是艺术类节目。它的好看是要庄重严谨,层次清楚,逻辑严密,有厚度、有深度、有穿透力。它的美感和艺术魅力就是要挖掘深刻、形象生动。政论节目也要“好看”,也要吸引人、感染人。在他们的头脑中,“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是很强的,为了一句解说词,他们常常反复推敲,为了一帧画面,他们不惜翻阅大量资料。在这方面我是有感触的。重要选题的《焦点访谈》节目,带子做出后,在播出前,他们都要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专家来看,帮助修改提意见,力求做到准确、精炼、深刻。对好的意见和建议虚心采纳,认真修改,从不浮皮潦草、凑合省事。2002年春节期间,《焦点访谈》推出了10集《我是中国公民》的系列节目,宣传公民道德建设,每集短短十三分钟的节目,他们策划准备的资料就有数万字,每一集的策划案都是数易其稿。记者们为了真实反映戍边战士的精神风貌,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哨卡进行采访。这个系列节目播出后,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事例,精良的制作,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
——制度完善,把关严格。
一个栏目能不能办好,是不是做到了阵地巩固,导向正确,水平提高,影响扩大,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优秀创作队伍。高素质的队伍从哪里来呢?靠管理,靠制度。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水平。中央电视台是党和国家重要的宣传阵地,报道的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民族利益的大事,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像《焦点访谈》这样重要的栏目,更是如此,来不得半点马虎。如何在确保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处理好个人感情和国家政策、具体事实和全国大局、栏目表现与宣传策略、节目影响和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既要靠教育,靠记者队伍素质的提高,还要靠管理,靠严格的把关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为《焦点访谈》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严格的岗位规章制度,又使这支优秀的队伍发挥出巨大的创造力,为广大电视观众奉献出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焦点访谈》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忙,任务重,但是你却能感觉出他们忙而不乱,紧张有序,只要是布置到的任务总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就是科学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在节目的把关上,他们更是严格要求,无论是节目组的制片人,还是栏目的总制片人,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每一个环节、程序都有明确的要求,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哪个环节责任人的责任,而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过硬的管理,完善的制度,使这个集体充满了活力,使整个栏目提高了品位,使各种差错大大减少,也使《焦点访谈》树立了权威。
也许,我们还可以总结出《焦点访谈》的许多经验,上面的归纳也不一定全面。但是不管怎样说,《焦点访谈》这种集党性、思想性、指导性、群众性、权威性为一身的成功做法,正是我国新闻舆论基本特性的最具体的体现,必将极大地丰富我国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并成为新闻宣传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四
创办一个名牌栏目不容易,而巩固和发展一个名牌栏目则更不容易。如果说栏目是电视宣传的基本存在形式的话,那么名牌栏目就是整个电视宣传的支柱。重点栏目办好了,形成了名牌,整个电视宣传就有了生机和活力,舆论引导的功能就会更强,影响就会更大,不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就会更好。
《焦点访谈》已经走过了八年不同寻常的历程,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创业的艰辛,可以说成绩不少,难题也不小。不能说他们制作的每一期节目,都能达到人人满意的地步,尤其是对于《焦点访谈》开展舆论监督制作的批评性报道,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很大的意见。这就要求《焦点访谈》的同志们时刻自省,努力改进,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力求把节目办得更实,更精,更美。
《焦点访谈》应牢记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宣传为主的办栏宗旨,并把这一宗旨体现在所有节目中。实践已经证明,坚持了这个宗旨,我们的新闻宣传就能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就能切实做到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讲鼓劲,都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这一点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有丝毫放松。
《焦点访谈》应不断探索新闻宣传规律,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引导水平。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新闻宣传工作的任务、要求和责任,必须很好把握,决不能在导向上出现偏差。虽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由于工作的中心不同,都会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但不论是什么样的任务和要求,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不能变的。这就需要《焦点访谈》的同志们,要根据不同任务、不同要求,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在提高引导水平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力求获得最大的宣传效果。
《焦点访谈》应坚持已有的定位风格,在准确、鲜明、生动、深刻上下功夫。一个栏目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风格已经形成,并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就不要随意变来变去。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就是要更好地做到事实准确,结论正确,旗帜鲜明,表现生动,挖掘深刻。要好上加好,精益求精。
《焦点访谈》应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在“三满意”上下功夫。新闻宣传社会效益是第一位,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的关系,正确处理正确引导和收视率的关系。我们的目的是服务大局,有利工作,弘扬正气,打击歪风。既要把节目做新,做活,做深,做得有吸引力、感染力,使人们爱听爱看,乐于接受,更要注重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引导热点,把好焦点。要努力做到中央满意,群众满意,地方和实际工作部门也满意。这是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我们提高水平的着力点。
《焦点访谈》应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做到严格管理,严肃纪律。新闻宣传工作说到底还是人的工作,抓好队伍建设,强化科学管理是最根本、最关键的。良好的作风是搞好新闻工作的重要保证,打铁还需自身硬。《焦点访谈》的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都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树立清正廉洁的公正之心,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珍惜来之不易的成绩,维护《焦点访谈》的良好声誉。
一个好的栏目,不仅要靠栏目组同志们的辛勤努力,也要靠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焦点访谈》的记者们,工作很敬业,也很不容易,尤其是在从事舆论监督时遇到的难度更大,碰到的问题也更多。希望记者们都能够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呕心沥血,无怨无悔。也诚恳地希望全社会各界都能够多给予他们一份理解,一份关爱,一份支持。这份理解、关爱和支持,对于他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梁建增同志约我为《焦点访谈红皮书》作个序,我就有感而发,说了以上一大堆话。但真正能够解析《焦点访谈》的是创办《焦点访谈》和所有在《焦点访谈》工作过的同志,最有权威评论《焦点访谈》的当是广大人民群众。
2002年8月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