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6: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当我接到拍摄国宝大熊猫的任务时,甚感欣喜,能有机会走近平时只能在动物园的铁栅栏前看一看的大熊猫,的确太难得了。
在大熊猫家乡四川采访的短短三、四天时间,不仅可以非常近距离地站在大熊猫的身边,甚至那些刚刚出生不久的熊猫幼崽,我们也能轻轻地把它们像小孩一样抱在怀里。几天时间和大熊猫们朝夕相处,也从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工作人员那里听了许多有关大熊猫的故事。
种群延续之谜
大约在300万年以前就已存在的大熊猫,绝对是一个古老的动物物种。在和它同时代的亚太地区的绝大多数兽类动物几乎都早已消失了的今天,大熊猫仍然生活在地球上,的确是一个难解之谜。专家们说这绝对是生命的奇迹。
我在采访中,不断从专家那里听到由于大熊猫繁育能力低下,而导致它的种群数量较少的说法(当然也不排除它们的栖息地受到人为破坏等原因)。在了解了大熊猫的许多知识后,我又不免心生疑惑:既然大熊猫在繁育能力上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按道理来说,本该早已消失,可为什麽这个古老的动物物种却又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当我把自己的这一疑惑向专家提出来的时候,专家们的话就更多了。但说来说去,哪个专家也没把原因说清楚。原来,直到目前,还没有一个能为学术界认同的说法,来解释大熊猫何以能生存至今。
双姓熊猫之争
除了野生的大熊猫以外,人工圈养的大熊猫主要有两大家族,一支属于国家林业局,另一支属于建设部。要说起这两大家族,还有着一番来历。大熊猫的栖息地是林业部门的管辖范围,栖息地范围内的大熊猫自然也是林业部门管理的对象。而建设部的大熊猫又从何而来呢?事情还得追溯到1983前后,当时因四川邛崃地区的冷箭竹开花死亡,导致大熊猫觅食困难,有关方面紧急抢救因饥荒而体弱多病的大熊猫。这些大熊猫被抢救安置到了一些动物园,动物园是建设部的管理对象,因此原来姓"林"的一部分大熊猫这时改姓"建"。
"林"姓大熊猫在人工圈养的家园里,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家长"们还有着可以将野生大熊猫调拨过来进行"杂交"的优势。而姓"建"的大熊猫虽没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家长"们却自有办法。就靠着当初林业部门给的几只大熊猫,他们却在人工繁育大熊猫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使得这一家族的队伍在不断壮大。
如今的"建"姓大熊猫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家大业大。由于"建"姓大熊猫的家就在成都市,近几年不少的内外宾客如果要去看大熊猫,往往就去这一家。而离成都有着两个多小时车程的"林"姓大熊猫的家卧龙,人气上就弱多了。但"建"姓的大熊猫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困境:这里的大熊猫因为总是生活在一个近亲繁殖的环境下,而又没有新的种群介入,它们有可能发展不成优良的种群。这里的专家们盼望两家能够携起手来,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我国大熊猫的科学研究。
"土"、"洋"专家较量
从事大熊猫研究的,有两类人员,一类是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另一类是从最早的大熊猫饲养员转化而来的。圈内将他们分别称为"洋专家"和"土专家"。拥有高学历及大量专业知识的"洋专家",在这一领域自然拥有较高地位,相对而言,那些"土专家"则多凭经验办事,颇有些被"洋专家"看不起的意思。但有一件事情,却令"土专家"扬眉吐气了一把。一次一只大熊猫贪嘴,进食过多,造成消化不良,腹内充满了气体,肚皮鼓胀得不行,倒在地上只有出气的份。这一下专家们大急,按照惯例,自然是"洋专家"先冲到一线,又是输液,又是喂药,大熊猫身上也布满了各种导管,可想尽了办法,大熊猫的肚皮生是瘪不下去。
折腾到大半夜,累得筋疲力尽的"洋专家"们几乎放弃了希望,各自找地方休息去了。一直插不上手的"土专家"们留下看守,他们觉得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熊猫就这么被憋死呀,于是又开始想其他办法。一个人建议,反正大熊猫也快保不住了,不如往它胃里捅根导管试试。大家看没有其他办法,只得一试。于是一根两指多粗的塑料管子生生从大熊猫的嘴里一直捅到胃里。谁料,这一土办法竟然奏效了,大熊猫腹内的气体渐渐排出,到天亮,浑身插满导管的大熊猫竟站立起来,慢慢悠悠地遛达起来了。
这次经历以后,"土专家"的地位大大提高,连"洋专家"也不得不承认:有时偏方还真治大病。
美国"神秘来客"
大熊猫保护基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于大熊猫保护,目前的状况是"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的重视程度并不低于国内。
其实重视与否,很大程度上还是和经济实力有关系。现在在成都的大熊猫保护基地,推出了普通百姓认养大熊猫的举措,一方面增强民众对大熊猫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也弥补资金方面的不足。
当然,这种认领不是把熊猫领回家,而是出一笔经费,就可以得到这只大熊猫日常生活的各种记录,并可以随时去探望。由于这笔经费一年高达五万元,一般百姓很难承受,所以举措推出后,应者寥寥。而一次基地在接待一位"神秘来客"后,无意间竟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
那次从武汉来了一个美国人,自称是一个摄影爱好者,轻车简从,装束普通。见来了外宾,基地派出一位官员陪同。此人话语不多,在基地呆了三、四天,每日只是不停地拍照,偶尔问问大熊猫的生存状况及基地的情况。
直到临别之时,此人拿出一万美元现金,交给基地负责人,说有感于基地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依然精心照料大熊猫,此钱略表心意。在基地方面的追问下,他才暴露真实身份,原来他竟然是世界赫赫有名的股票大王巴菲克之子。回到美国之后,小巴菲克又汇来四万美元,并说以后如果有机会,还要为保护大熊猫多做些事情。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