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唐山新印象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3:5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进入论坛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今天是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日。三十年前的今天凌晨3点42分53秒,唐山发生了7.8级强烈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7200个家庭全家罹难,4204人成为孤儿。经过三十年的建设,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虽然这场地震给这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全国人民无私的支援下,唐山开始了重建工作,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千上万来自各地的建筑工人在这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如今,这里的市民早已告别了简易房,搬进了新型社区,人们安居乐业。唐山人民特别感谢祖国人民的援助。

  

    




最近三四年,唐山市经济发展状况良好。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达2000多亿元,财政收入220多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万多元。兴建了包括大型深水泊位天然港址曹妃甸工程在内等的一批重点工程。另外,曹妃甸工业区也在建设中。曹妃甸港区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是迄今为止“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建成后示范区将成为北方国际性铁矿石、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原材料集疏大港,世界级重化工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以及国家循环经济的示范区。

  

    虽然唐山人对30年前的地震有着各自的记忆,而对“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他们有着共同的认识。30年的变迁,让人们看到了唐山的发展和未来。唐山人生活的变化告诉我们,唐山的明天会更好。

  

    [详细内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观众朋友,今天是7月28日,30年前的今天唐山发生了大地震,我们刚才看到的那段画面是唐山抗震纪念馆模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30年过去了,如今一座崭新的唐山已经矗立在世人的面前,今天的唐山是什么样子?今天的唐山人是什么样子呢?

  

    (字幕显示)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53秒,唐山市发生了7.8级地震,24万2千多人死亡,16万4千多人重伤,7200个家庭全家遇难,4204人成为孤儿。

  

    解说:

  

    地震3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到唐山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的景象。7月24日,整修后的唐山市抗震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82岁的王慎荣老人在4个女儿和外孙女的陪伴下特地过来参观。在抗震纪念馆里,他们看到地震后一家人前后次几次住的房子都可以在展出的照片里找出来。

  

    王永旗 唐山市民:

  

    这是开滦双新楼,就在这块住,1982年秋天就搬进来了。

  

    记者:

  

    当时是不是很多人都住这种房子?

  

    王永旗:

  

    对,开滦的都住这种房子。大部分陆陆续续都搬了,1982年开始住楼房了,简易房就告别了。

  

    解说:

  

    这些楼房都是地震后建起的抗震房,一般只有四五层,样式基本一样。十几年前,王慎荣老人从这样的房子里搬了出来和大女儿王永旗住在一起。两年前,他们一家四口又搬到了天元新区,住进了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房子更漂亮了,生活也更舒适了。

  

    王慎荣 唐山市民:

  

    我一早上就在旮旯,花园这(锻炼)。

  

    记者:

  

    就在这个地方锻炼身体?

  

    王慎荣:

  

    对,照得还很像。

  

    解说:

  

    王慎荣老人说孩子们现在都已经成家立业,两个外孙也参加了工作,今年又有一个外孙考上了重点大学,现在大家对她都非常好。

  

    王慎荣:

  

    都是锻炼身体为主。

  

    记者:

  

    享受生活。

  

    王慎荣:

  

    一点不假,我外孙女总说,姥姥你好好活着,身体健康。

  

    记者:

  

    这衣服谁给买的?

  

    王慎荣:

  

    闺女啊,净是花的。

  

    记者:

  

    不穿素的?

  

    王慎荣:

  

    不穿素的。年轻时不兴穿,老了享福才算福,年轻说累不算累。喜欢花的,不喜欢素的。

  

    解说:

  

    看着她们亲热的样子,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一家人实际上是由地震中幸存下来的两个家庭组成的。王永旗一家和继母王慎荣没有血缘关系。这些年来,他们一家和许许多多唐山人一起在全国人民无私的支援下,靠自己的双手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也让唐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71岁的常青老人是一位摄影工作者。地震的时候,他一家人幸免于难。30年来,他一直在用镜头记录着唐山的变迁。首先进入常青镜头的是地震发生后不久,大批前来救援的官名、医疗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许多照片中,这张上海医疗队救治伤员的照片让常青老人感动了30年。

  

    常青 唐山市民:

  

    他们为了抢救重伤员,他们工作人员在做手术的时候没有照明就拿着手电,几个人拿着手电照着手术的部位,然后供大夫们进行抢救。我看到这个场面的时候挺受感动。他们除了这样做手术以外,有很多医务人员,还包括大夫,然后把自己身上的血,看到那个伤员很重的那个不输血就会死亡的人,把自己身上的血就输给那个很重的伤员,也不知道这个人姓什么,也不知道这个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的血就献给唐山的重伤员,这很高尚。所以,今天谈到唐山抗震救灾,应该更多地谈到的是那种全国人民对唐山那种无私的支援,所以使唐山很多人获得了新生。所以我们应该永远感谢祖国人民无私的援助,这是唐山人特有的一种感情。

  

    地震后,唐山开始了长达10年的恢复重建时期,成千上万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建筑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这里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大规模施工的过程我拍的。你看这个塔吊林立的,那出来也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唐山人也是时刻在这种鼓舞中过来的,那他有希望了,虽然住简易房,但看着明天就可以住这房子了,所以他总有一个希望。

  

    解说:

  

    常青老人告诉记者,进入90年代,他的照片色彩越来越鲜艳,画面越来越漂亮,而他自己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去年,他的老伴花了一万多元为他买了新相机,现在他告别了胶卷,照起了数码照片。

  

    常青:

  

    这个小区一片一片的,一建筑起来就是个建筑群体,而且设计上都相当超前,居住舒适,就是一步唐山就进入到了现代化的生活层次了。变化最大的一个是城市的变迁。这个城市人们都可以得见的,原来是一片废墟,现在变成一个道路纵横,而且是高楼林立的一个城市,这个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感觉到这就是唐山生活的变迁,这个变迁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提高。

  

    解说:

  

    近些年,特别是最近三四年唐山市的经济发展很快。2005,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2000多亿元,财政收入220多亿元,老百姓也从中得到实惠。常青觉得从他自己的照片中,他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抗震精神。

  

    常青:

  

    (作为)一个摄影记者,我应该把这段历史记载下来给后人更多的人看,(唐山)一步一步怎么建设成的,让他们感知这段历史的过程。而且我更多的想到的是什么呢?唐山的每一步都在党的领导下,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事情来歌颂我们党的伟大。

  

    解说:

  

    常青老人用照片记录着唐山变迁。地震孤儿贾立则用自己的工作感知着唐山。地震发生时父母双亡,14岁的贾立被送到育婴学校,毕业后回到了父母生前的工作单位从事地质测量工作。

  

    贾立 河北省唐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测量队工程师:

  

    我出去测量也是经常哪都跑,唐山地区,主要是熟悉唐山地区,唐山地区哪儿都跑,看看一天天的不管是绿化、美化、市政设施一天天好,生活在一天天好。从原先的小房子搬到大房子。

  

    解说:

  

    2003年,贾立当上了唐山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测量队队长,也迎来了他事业的高峰。这一年,测量队承接了曹妃甸工业区供水工程的前期测量任务。

  

    贾立:

  

    兴奋。刚接手曹妃甸供水工程感到很兴奋,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

  

    解说:

  

    能够参加曹妃甸工业区这样重大工程的建设,贾立感到很高兴。曹妃甸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是渤海湾中惟一一个不需要开挖人工航道和港池就可以建设大型深水泊位的港址。2003年,曹妃甸工程是河北省的一号工程,也是唐山市的重点工程。它的建设将给唐山带来更大的机遇和发展。

  

    贾立:

  

    这么大的一个任务交给我们做,作为一个测绘项目的负责人,感到很兴奋,也感到一种责任感。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解说:

  

    到去年年底,贾立他们已经完成了前三期的测量任务,曹妃甸工业区的建设也在快速发展。2004年,曹妃甸建起了两个25万吨的矿石码头。2005年,首钢正式决定搬迁曹妃甸工业区,而且曹妃甸港区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的建设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的规划纲要,是迄今为止“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

  

    贾立:

  

    这一块准备要建一个水厂,这部位都是水厂,吹填的这部分就是水厂,咱们这个水最后就到这,到这以后通过水厂,咱们建水厂以后可能有很多建筑物,在从这往曹妃甸那边供水。这片都是建筑区,都是工业区,进咱们这里都是工业区,首钢就在旁边。

  

    演播室主持人 敬一丹:

  

    我们的记者在采访中见到了很多唐山人,他们对30年前的地震有着各自的记忆,而对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都有着共同的认识。30年的变迁,让我们看到了唐山的发展和希望,唐山今天告诉我们唐山的明天会更好。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