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竞相上马只为钱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9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5月14日,《焦点访谈》播出《透视“校中校”》,节目中,记者对江苏南通一些“校中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所谓的“校中校”,实际上就是公办名校打着民办学校的名义、规避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定,实行“高收费”的另一种手段。为了进一步了解“校中校”的发展和现状,记者日前来到重庆市万州区追踪调查。

  

    记者在重庆市万州区了解到,这里最好的初中都办了所谓民办“校中校”。以万州区为例,最好的万州二中和万州中学利用申办市级重点高中之机把初中剥离,全改为所谓民办。但七年后,重点高中还没办成,而民办初中却蓬勃兴旺,年收入几百万元。属于完全中学的万州三中和国本中学也搞成了一校两制。

  

    调查得知,这些挂着民办牌子的校中校的实质是公办,之所以挂上了民办学校的牌子,就是想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合法化。对于这一点,一些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否认。

  

    在收费杠杆的作用下,“校中校”的队伍日益壮大,留给义务教育的空间逐渐萎缩,这使很多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记者还了解到,学校向学生收来的钱,还要将其中的30%上交财政。此外,教委盖大楼缺钱,学校也要拿出几百万元。

  

    [详细内容]

  

    主持人 翟树杰: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节目。5月14号,在《焦点访谈》的《透视“校中校”》节目中,记者对江苏南通的一些“校中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所谓的“校中校”实际上是打着民办学校的名意,规避义务教育的法律规律,实行高收费的另一种手段。这些“校中校”超出规定数倍所收的费用最终都去了哪里。

  

    解说:这次调查的地点是重庆市的万州区,也是当地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这里最好的初中也都办了所谓民办的“校中校”。我们知道全国的“校中校”大多是在1998年前后兴起的,我们再调查就是从“校中校”的起源开始的。

  

    何大胜 重庆市万州中学校长:从最早开始应该说,这两种成分(公办和民办的)两种性质的学生,比较早就有。

  

    记者:这个比较早就有是指的1998年,还是更早?

  

    何大胜:1998年之前可能就有少量的。

  

    记者: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择校生。

  

    何大胜:择校生。

  

    解说:择校生很快变成了择校班,迅速膨胀。但紧接着一个难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招收收费生明显违法,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为了突破这一点,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合法化,挂上民办学校的牌子,就迅速成为众多名牌学校不约而同的选择。

  

    记者:你刚才说到了一个,1998年、1999年那时候,社会上有一种趋势,大家都这样做。 是只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还是说有什么样的文件或者是精神传达下来。

  

    冯李平 重庆市万州二中校长:没有文件,没有精神。

  

    记者:在当时这么操作的时候,校方考虑过有没有政策依据?

  

    何大胜:这个政策的依据,当时应该说明确的讲没有这方面的一些收费的政策的依据。

  

    解说:没有政策和法律依据,但还是要去办。于是万州区最好的几所中学的初中纷纷换了牌子,但牌子换了,学校性质就变了吗?

  

    记者:这样部分老师由公办进入了民办的三峡中学,他的工作性质、档案存放地,包括本人身份这些东西有变化吗?

  

    何大胜:没有变化。

  

    记者:至今仍然是万州中学的教师。

  

    何大胜:有这样的一个事实。

  

    记者:那么这部分在民办学校里任教的老师,指二中过去的老师。

  

    冯李平:对。

  

    记者:他是不是现在,他的身份仍然是公办教师。

  

    冯李平:对。

  

    记者:工资还是由市里发的人头费。

  

    冯李平:对。

  

    记者:你是万州二中的校长,是公办高中的校长,在你的思考教学工作的时候,对于这个所谓民办的协文中学,对于它的教学质量,对于它的师资、学生情况,你自己关心不关心?

  

    冯李平:还是很关心,这是我学校举办的学校,我怎么不关心。

  

    记者:说白了,老子和儿子的关系。

  

    解说:接下来的形式是,在短短几年内,“校中校”纷纷上马,快马加鞭,呈现你追我赶的局面。以我们这次调查的万州区为例,最好的学校万州二中和万州中学抓到一个契机,就是要申办市级示范高中,顺势就先把初中剥离,全改为所谓民办。但在今年后我们采访时看到,示范高中至今还没有办成,而民办初中却蓬勃兴旺,年收入700、800万,很是实在。当然实在的收入不能光让重点中学独享,属于区里的好学校万州三中和普通中学、国办中学也紧跟了上来,但他们两家是完全中学,必须承担义务教育任务,同时还将挂上民办的牌子挣钱,于是只好搞成“一校两制”了。

  

    课间我们在学校里就看到了这样的想象,两股人流换在一起,看不出区别,都是花季少年,但他们却是两种收费待遇下的学生。

  

    记者:现在楼上都是公办的?

  

    陈道凡 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教导主任:楼上都是公办的。

  

    记者:楼下都是民办的。

  

    陈道凡:是。

  

    记者:你们这个重点中学万州三中,仍然是一所完全中学?

  

    王晓华 重庆市万州区三中副校长:完全的,高初中。

  

    记者:完全公办中学。

  

    王晓华:对。

  

    记者:其中初中这三年,是法定的义务教育性质的。

  

    王晓华:对。

  

    记者:那么就在义务教育性质的学校里面,又办起了收费的民办学校,是这样的情况吗?

  

    王晓华:对,是这样的。

  

    解说:调查中我们看到“校中校”的现状是,在收费杠杆的作用下,“校中校”的队伍日益壮大,而且逐渐残噬着义务教育的空间。我们再看看下面比例的变化。

  

    王晓华:我们刚开始第一届是招两个教学班。

  

    记者:两个民办的教学班。

  

    王晓华:两个民办的教学班。

  

    记者:现在变成了三分之二。

  

    陈道凡:第一年只招了三个班。

  

    记者:当时公办的有多少?

  

    陈道凡:当时公办的有六个班。

  

    记者:当时是公办占三分之二。

  

    陈道凡:公办多。

  

    记者:在四年之后,这个比例调过来了,就是民办部分越来越大。

  

    陈道凡:第一年是三个班,第二年招了四个班,逐渐在上涨,招的人数在上涨,收的价格也在上涨。

  

    解说:无疑,促进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力就是一个,那就是收费。如果说今天我们的中学里初中的教学力量实在富裕,能够多招一个孩子免费进入这个好学校读书,扩大优质义务教育的享受面,那该有多好啊,办学的人也这么想吗?

  

    记者:当初为了办好一个优质的高中,把初中部给剥离了。剥离的这一部分,没有人想到,也没有人提出把它仍然办成一个最好的公办义务教育学校。

  

    冯李平:当时没这个打算。

  

    解说:万州是三峡库区,困难人口多,显然学校在这一方面并没有为学生打算。家境差一点的孩子进不来,进来的孩子也不轻松。

  

    朱国德 重庆市万州区移民:我们希望能进这种中学。

  

    记者:那能不能进来呢?

  

    朱国德:不能进来,我没钱,现在来报名,天天我都在那个对门,报名的一大堆一大堆的来,来就要交5000,开学的时间再交6000,要交11000,如果是分数考低了要交上15000。我就问国家的学校,为啥子我们平头老百姓进不来,我们移民,在这住的,在这周围住的人,平头百姓这个学校读不起。

  

    记者:听爸爸妈妈说过没有,这个10000块钱家里交得吃力不吃力。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吃力,一分钱也是很难挣到的。

  

    记者:家里拿这一万块钱,爸爸妈妈跟你说还是挺难的?

  

    重庆市万州的区三峡中学学生:是。

  

    记者:你们家拿得难吗?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也挺难的。

  

    记者:也挺难的。

  

    解说:采访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学校在看行情,如果想上好学校的孩子多了,还准备涨钱。

  

    记者:今年还涨不涨钱?

  

    陈道凡 重庆市万州区国本中学教导主任:今年我们就看情况了,因为……

  

    记者:报的人多了还要涨?

  

    陈道凡:报的人多了肯定还要涨,因为我要通过价格把有的学生堵在外面。

  

    记者:有点市场调节的意思。

  

    陈道凡:对,对,有市场调节的意思。

  

    解说:我们不难想象,被堵的会是些什么样的学生呢?明确了金钱是产生“校中校”的主要动力后,我们开始可以给“校中校”定性,定性前我们先听听不同人对“校中校”的不同的说法。

  

    记者:所谓的民办学校,它应该带上引号,因为它的性质并不是民办。

  

    冯李平 重庆市万州二中校长:这个应该说还是叫这样一个口径,学校举办的学校。

  

    记者:这些产权算谁的?

  

    冯李平:应该说是万二中吧。

  

    记者:业主还是你们的吧?

  

    冯李平:对。

  

    李雪野 重庆市万州区教委主任:民办学校这一块,我个人理解,从产权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它实际上是一种国有民营这样一种形式,主体应该是国家的。

  

    记者:当时你们进这个学校的时候,这个学校的名字叫三峡中学,你们知道它是万州中学吗?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知道。

  

    记者:三峡中学就是万州中学?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对。

  

    记者:进了三峡中学就是进了万中?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是。

  

    记者:当时跟你们说的时候是这么说的吗?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好像说是它的一个“校中校”吧。

  

    记者:当时招生的时候说这是“校中校”?

  

    重庆市万州区三峡中学学生:对。

  

    解说:如果说这些解释还有含混、模糊的话,在调查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种佐证。在学校我们了解到,向学生收来的钱,学校还不能全都自己花,市里的财政可以伸手,叫“财政统筹”。

  

    记者:还有一些不归校长支配的钱,俗称的“统筹”?

  

    何大胜 重庆市万州中学校长:统筹,有。

  

    记者:上级统筹,统筹你们这的比例有多大?

  

    何大胜:30%。

  

    冯李平:财政局来统筹。

  

    记者:统筹多大比例?

  

    冯李平:他们说是30%。

  

    记者:教委对这个统筹的看法就是怎么看待这个民校,如果认为它是公办的,你可以统筹,如果它是民办的,政府部门能够统筹民间的资金吗?你们怎么看?你既是政府部门,又是教育的主管部门,你们认为能够统筹民办的学校的钱吗?

  

    程朴 重庆市万州区教委副主任:那肯定不能统筹民办学校的钱。

  

    解说:此外学校还有上级部门,教委盖大楼缺钱,这时候你也得及时支援。

  

    记者:教委盖大楼从你们这儿借了900多万?

  

    何大胜:借了900万。

  

    记者:借了你们多少?

  

    冯李平:借了一千万,盖大楼。借了一千万。

  

    解说:从这里就帮我们给所谓的民办“校中校”做了定性,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挂着民办牌子的“校中校”实质是公办,之所以要费这么大的周折去改头换面,关键是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高收费这个问题上,设法突破《义务教育法》的约束,而对于这一点,从校长到教育主管部门都无法否认。

  

    记者: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我就招收费生,知道它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是抵触的,知道这个吗?

  

    何大胜:应该说还是知道的。

  

    记者:现在像这样的学校,它是以收费的形式来生存的,它和《义务教育法》的内容是不是有矛盾?

  

    李雪野:肯定有矛盾,这里面肯定是有矛盾的,按照《义务教育法》就不应该收费。

  

    记者:对。

  

    李雪野:但在我们现在的实际运作的过程来讲,它是在收费,而且收费不低。

  

    主持人:从记者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校中校”的背后实际上就是高收费,它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损害了公众的利益。由国家财政投资兴建的公办学校,肩负着为适龄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法律职责,寄托着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教育的梦想,而公办学校以“校中校”的形式向义务教育的对象收取高额费用,则无疑与《义务教育法》的出发点以及教育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如果任其蔓延,义务教育将失去其普及初等教育的初衷。我们不该让义务失去刚性,不该让梦想被金钱拴住了翅膀。

  

    好,感谢您收看《焦点访谈》,也希望你根据屏幕上的联系方法给我们提供更多地新闻线索。再见。

  

    热线电话:(010)68579889—196

  

    电子信箱:ab30@mail.cctv.com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