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听证圆明园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1日 11:2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CCTV.com

  

    




CCTV.com消息(焦点访谈) 4月13日上午,国家环保总局举行听证会,就备受各界关注的圆明园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听取专家、社会团体、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公众听证会。

  

    听证会围绕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定位,防渗工程对土壤、地下水及周边陆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圆明园作为历史人文景观和遗址公园应该如何修复和保护等内容展开。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表示,这次听证会的主要目的就是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在听证会上,各方对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赞成方表示,防渗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圆明园缺水的问题。反对方表示,铺设防渗膜工程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此外,还有很多代表纷纷献计献策。虽然双方关于圆明园是否应该做湖底防渗工程的意见并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应该对这个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介。

  

    由于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事关重大,因此听证会后环保总局表示,在环境评估报告提交之后将进行认真的审查然后迅速做出决定。

  

    [详细内容]

  

    主持人:我手里拿的是一块塑料膜,这就是广受关注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防渗材料。4月13号上午,国家环保总局举行听证会,就圆明园综合整治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问题听取专家、社会团体、公众和有关部门的意见。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国家环保总局首次举行公众听证会。

  

    解说: 4月13日上午9点,听证会正式开始。会议由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司长主持,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首先讲话。

  

    潘岳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 这是我们环保总局首次举办的一个环境影响听证会。我们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是为了落实中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

  

    解说:潘岳谈到这次听证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广泛集中民智,使决策正确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根据我国《行政许可法》和《环境保护行政听证许可暂行办法》的规定,对建设项目存在重大意见分歧的,环境保护行政管理部门在审查项目评价文件之前,可以举行听证,征求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在听证会开始之前,记者采访了一些有关议会人员。

  

    记者:参加这次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龚道孝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 我们关注这件事情,包括对圆明园生态环境的一种影响的关注,第二个我们对这次听证会本身的一个关注,因为这是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以来首次一个听证会。

  

    王耕 北京市民代表: 一个是反对它,再一个我给他出招,就是怎么样来,这个水怎么补充,我们不能用这种笨招。

  

    张迪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影响管理系: 我们希望从制度上来分析,现在我们管理制度上有哪些问题,有那些漏洞我们可以去寻找,然后怎么样去完善它,谢谢。

  

    解说:这次参加听证会的73人,其中有行业主管部门代表、有民间组织代表、有专家、有普通群众还有学生,其中最小的学生只有11岁。根据国家环保总局4月5日发布的公告,参加听证会的人员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截止4月11日零点,报名参加听证会的有117人,32家单位,其中不包括新闻媒体。

  

    记者:你们筛选确定这个听证会人员的名单的标准是什么?

  

    李天威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司: 我想可能两个标准比较主要,第一个是代表性,根据报名人员的情况,社会各个领域人员的情况,筛选一些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次、各个知识结构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这是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我想圆明园这个问题本身有一定的专业性,我们可能考虑到增加一些具有相当专业背景的一些专家的代表。

  

    解说: 在听证会上,作为专家首先发言的是甘肃省植物学会的副理事长张正春。正是他3月22日在圆明园遗址公园散步时,发现有人正在湖底铺设防渗膜。

  

    张正春 甘肃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 当时我到圆明园以后,所有的湖面都在施工,大概几十台挖掘机,然后是白花花的塑料,那个时候到处都是。他这样做,首先把整个圆明园生态系统给彻底破坏了。

  

    解说: 3月28日,张正春在人民网上发表文章,呼吁救救圆明园,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4月1日,国家环保总局向圆明园管理处发出责令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停止建设的通知。

  

    4月4日,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工程终于停工,等待补办环评手续。

  

    4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告将针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影响举行听证会,在听证会上首先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是圆明园是否应该做湖底防渗工程。

  

    朱红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 圆明园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提出,圆明园的土壤质地多沙,渗漏严重,因此必须有选择地对湖底进行防渗处理。

  

    薛野 自然之友代表: 我们认为这个铺设防渗膜的工程是违法和破坏生态的。应该立即撤除和恢复原状,撤除防渗膜存在损失和成本,但是我们相信维护法制的收益会大于拆膜成本。

  

    郭黛恒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目前这个防渗工作是不是破坏了北京市总体生态,我觉得非常还得出这个结论来,所以不能从单方面的认识来毁掉这个膜,所以我觉得这个膜如果彻底拿掉就解决了这个生态问题,好像也不能成立这样一个推理。

  

    檀馨 园林设计专家: 圆明园防渗用土工膜是必须的。

  

    崔海亭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修建了防渗工程以后,我认为他的失误是做了底衬,一部分地方又做了侧衬,防堵,堵了。侧堵、底衬阻断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自然联系,还有壤中水的自然联系,湖泊的水文调节功能受到了影响。

  

    解说:听证会上,专家们对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据了解,圆明园的湖底防渗工程是圆明园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部分,其中湖底防渗工程总的投资是3000万元。自从这件事被披露之后,崔海亭教授就多次到圆明园进行调查,他最担心的是已经做完的湖底防渗工程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崔海亭:圆明园有200多个丘,250个土丘。这些土丘上这些树有50年代人工种植的,也有它自己长出来的,这样一些树。这些树是形成了圆明园宝贵的园林景观,而这些树,它要靠什么来生活?要靠水来生活。所以山和水的关系,是被这些河湖系统连起来的,现在呢?砌了这样一个防渗墙以后,这些树木根系的发育受到严重阻碍,水又断了源,所以这些白蜡树或其他的树,它的生长是受到了限制,将来长期下去会枯干,会死亡的。

  

    解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圆明园有一些地方不仅做了底防渗,还做了这样的侧防渗,将防渗膜夹在两层砖墙的中间,外面再砌上这样的石块。

  

    崔海亭:就是形成一个样子好像我做了驳岸,实际上里面是非常坚固的防渗层,挡住了侧渗的水。

  

    解说: 听证会上,一些专家对这样的侧防渗工程提出了质疑。

  

    吴良镛院士 清华大学: 我对做这种驳岸不止是圆明园,现在一般的讲法做驳岸都用大块石头,来勾水泥,这个是一个破坏。不仅仅是圆明园现在做的,包括全国这样的。

  

    沈之良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这个工程应该跟有关方面好好商量,这样进一步改善而不是全部给它拆掉重来。作为岸边的防渗,我认为现在这个做法做得太过头了。

  

    解说:听证会上,虽然人们对是否应该做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的意见不一致,但是有一点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那就是应该对这个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叶廷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既然目前两种意见分歧那么大,涉及人数那么多,那就不防暂时冷一冷,放一放,不要急于上马,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李其军 北京市水科学研究所教授: 不管如何处理都需要进行环境评价,即使拆也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即使不拆也要有环境评价的支撑。

  

    解说: 持续了4个多小时的听证会结束时,记者终于采访到了圆明园管理处的负责人。

  

    朱红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 我觉得很好,引起公众大家各个方面不同专家对圆明园这个事情不同的关注。我们也觉得很高兴。我们确确实实一直也是希望社会各界不同的专家来做出科学的决策,要权衡利弊。

  

    记者:你对今天听证会怎么评价?

  

    张正春:听证会我认为非常好,虽然讨论很激烈,甚至有一些意见很尖锐,但是我认为这是好事。

  

    崔海亭:因为这样的话,不同的意见进行交流,交流以后使问题,大家冷静地科学地分析这个问题。

  

    郭黛恒:听证会是比较广泛地让大家发言了,那么有什么意见,大家也都说了,但是这个还没有解决问题,最后决策之前还应该让大家坐下来互相切磋,这样的话可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记者:我们注意到这个会议上意见是针锋相对,下一步环保总局会通过这个听证会做出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潘岳: 下一步我们首先科学论证,第二我们认真研究充分吸纳。一旦等到圆明园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上来以后,我们根据刚才这次听证会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进行认真审查,然后迅速做出决定。

  

    主持人: 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综合整治工程之所以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首先是因为圆明园不是一般的公园,而是一个见证中国历史的遗址,其次也表明各界对于环境和生态的重视。一次听证会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如何以科学和法制的理念去对待环境和生态问题,真正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显然不仅仅是圆明园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责编:刘岩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