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温情与冲突
主持人 水均益:
大家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我是水均益。
今天是立春的日子,按照中国的节气已经进入了春天。今天4岁半的雄性大熊猫“泰山”与3岁的雌性大熊猫“美兰”结伴搭乘联邦快递一家重新喷饰过的波音777货机,叫“联邦熊猫快递”号,从美国返回家乡四川卧龙。根据中美之间的租借活动,熊猫“泰山”本应该在2007年7月就回国,但是美方不断地向中方提出协商,想多留“泰山”一段时间。尽管最终推迟了回国两年半,但是“泰山”的离开,依然在美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我们一起先来看看美国民众送别“泰山”的场面。
华盛顿居民1:
它让人着迷,它就要离开我们了,令人难过。
妮科尔•米斯 泰山的饲养员:
看着泰山一天天长大是很高兴的事情,自它出生以来,我几乎每天都和它在一起,每天它都给我们带来欢笑。
马修•索科尔 华盛顿儿童:
我们必须得来看泰山。
记者:
为什么呢?
马修•索科尔:
我们想和它说再见。
记者:
你会想念它吗?
马休•索科尔:
它会回来的。
华盛顿居民2:
祝它在中国找到它喜欢的伴侣,并繁育出熊猫宝宝,还希望它将来能再回来访问。
水均益:
的确是,套一句中国话叫做“相见时难别亦难”。达巍先生,我知道你在美国见过“泰山”,而且也看见过美国民众如何喜欢大熊猫。跟我们说说,很多媒体说,这实际是中美之间的一种“熊猫外交”,它的魅力在什么地方?
正在评论 结束合同 美国民众泪别“泰山”
达巍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副所长:
我想首先美国没有熊猫,而且熊猫确实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而且“泰山”有一种特殊的魅力就是说,泰山是在美国出生的,我们知道“泰山”是美国科学家经过人工授精在美国出生,而且美国的媒体可以说从泰山一出生,就给“泰山”赋予了特别密集的关注。比方说全国征集它的名字,这是大家投票投出来的。
水均益:
“泰山”这个名字是投票投出来的。
达巍:
对,“泰山”这个名字是投票选出来的。另外他们又建立了网站实时地关注,24小时直播“泰山”的一举一动。
水均益: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美国民众对于泰山给予了很多浓重的一种感情,这里面有跟中国的关系吗?
达巍:
如果我们说它跟中国的关系应该是一种间接的关系,也不能把它解读成是非常直接的关系。但是确实“泰山”作为华盛顿最有名的一个市民在华盛顿存在,确实代表了中国的一种形象,一种对外友善的,很有亲和力的这样一个形象。
外媒:中美不得不跨的14道坎
水均益:
今天我们这个节目,用熊猫泰山开个头,实际上我们当然不是要说熊猫“泰山”,还是想说一下当下非常热闹的,甚至也有点闹心的中美关系,特别是美国方面连续的、一系列的招数出台,包括对台军售,见达赖,以至昨天,北京时间今天早上,奥巴马总统放出狠话,说要对中国在贸易和人民币汇率上他要采取更强硬的手段等等。以至于我注意到很多媒体都在关注,路透社有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做《2010年中美之间要过的十四道坎》,它就历数从1月份无数的事件,包括批评中国的网络,对台军售等等,一直到下半年的美国中期选举,包括奥巴马要在加拿大举行G20峰会等等这一系列的事件,它全列为这是一道一道的坎儿,作为这样的评论。
我想首先请达巍先生给我们来分析一下,现在怎么来看中美之间这样一种局面,到底现在我们处在一种什么形势?
正在评论 路透社列出2010中美关系冲突点
达巍:
我想从大的角度来说,中美关系的整体框架并没有变化,中美之间还是互相需要的两个国家。但是确实最近出现了很多问题,在这些问题里面,它有一些问题是新的问题,比方说像网络这方面的问题。也有一些是老的问题,像会见达赖的问题,或者说对台军售的问题。另外也有一些其实是情绪性的问题,或者双方过度反映的一些问题,所以这是一个偶然性里面有必然性,就是中美这些矛盾是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但是它集中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生出来,其实又有一定的偶然性。
水均益:
我注意到最近,就是这一两天,西方、欧美的媒体大量地也在评论中美之间最近这一系列的争吵,或者是互相的摩擦。
比方说英国的《每日电讯》,它说“中国日益示强体现了:北京相信美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中国。”这是它一个评论。我们再来看《时代周刊》,它认为“尽管存在很大分歧,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够因此而对两国间的紧密联系视而不见,也不能够无视美国在上世纪初的崛起,同中国在本世纪初的崛起,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我们再来看下一个,美国《时代周刊》,“双方无论意识到没有,中美关系实在太重要,以至于不容失败。”还有德国的《每日镜报》,也说“这些年尽管冲突多发,但是这些年给人的印象,两个国家的摇摆不定,却是让他们走得更近。”这是人家不同的一个观察。你像日本的《每日新闻》说“奥巴马这次见达赖,可能标志着对华路线的一种改变。”也是另外一种角度。我们再来看法国《费加罗报》说,这一切上升到很高的高度,只不过都是在新的世界秩序形成过程中,正常的强权摩擦,宋先生怎么评价?
专家观点 中美之间开始平视 双方都要适应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刚才这一串媒体都跟前面的“泰山”的事是有联系的。其实中美关系,现在像一场戏剧一样,大家都在看,包括媒体,包括BBC用熊猫“泰山”的这个事做一个,我们用电影里的词,就是很有名的一种“桥段”,或者一个“偶遇”,来把这个戏剧展开,实际上它有很多的背景。而且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就是中美关系很纠结,让媒体没法下手,最后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于是他们按照以往500年来,西方工业化以来的帝国争霸的这样一种逻辑去套中美关系,所以才会演绎出来这一系列东西。
实际上中美关系,由于中国的特点,13亿人口的大国,原来又是一个农耕民族这样一个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之后,它是无法用英美、或者是欧洲、西方国家原来成长过程当中争霸那些逻辑来套上。现在应该说,我们还可以用这句话“现在中美关系让这些媒体很纠结”。
正在评论 路透社列出2010中美关系冲突点
水均益:
“很纠结”非常时髦的网络用语。达巍先生,我觉得刚才《时代周刊》它说的那个词是不是也值得我们耐人寻味。实际上,它有一个勾连,它说美国上世纪初的崛起和中国现在这个崛起,它把它对立了起来,能不能这么理解,就是现在的东西,我们抛开一些具体的东西,站在一定高度看的话还是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美国也好,或者整个西方也好,对中国的这样一种崛起感到不舒服。
达巍:
我想确实是有一个焦虑感在里面,中国如此快一个速度崛起,这个速度非常之快。尤其是经济危机,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加速了这种进程,使得西方人面对中国崛起有一种焦虑,有一种不安。这种焦虑当然也有比较理性一点的,就是说美国应该加紧国内的改革,跟中国展开一种良性的竞争。但也有一些,就变成一种比较消极的,或者说对华比较强硬的这样一种声音的出现。
正在评论 中美关系从“蜜月期”到“冲突期”?
水均益:
还有就是说,最近这一系列事,高密度的达赖、对台军售,包括在中国的贸易、人民币,还有贸易保护上放出这种狠话,这种东西给人感觉,好像奥巴马突然间转身,而且转身过来露的很狠的这样一种样子。怎么解读这种现象?
达巍:
当然这种转身,咱们刚才前面讲到,其实它有一定的偶然性,有一些事情是去年推过来。
专家观点 国内政治经济压力迫使奥巴马对中国硬起来
达巍:
但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背景,就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困难,或者说奥巴马面临的一个困难。我们知道今年是2010年是美国的中期选举的年份,民主党会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局面,已经输掉了马萨诸塞的补选,民主党形势比较险恶。
另外一方面,在经济方面,就是美国经济现在当然有一些数据比较是好的,GDP数字上来了,但是失业率超过10%,美国的联邦政府的赤字2009年是1.4万亿美元,而且它的外债是12万亿美元,都是非常高的数字,而且很可能会发生大的问题。在这种引用欧亚集团总裁的话说,就是“美国10%的失业率和中国10%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这两者一碰撞,像天气里面的冷风和暖风,两个碰上以后就会下雨,或者产生风暴”。实际上这个是我们前面讲到的焦虑感的一个重要来源之一。
水均益:
对我们来讲,我们怎么看待现在的中美关系,我们应该焦虑吗?
专家观点 中美关系小问题可能产生大影响
达巍:
我想是这样,一方面首先还是要冷静。中美关系的一个大的结构或者说大的盘子还在,就是前面有些媒体讲到的,中美如此互相需要,互相依赖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两个不能分开,这个东西还在没有动,所以不必过度惊慌。
专家观点 中国看重的是美国是否让中国和平崛起
达巍: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中美关系里,或者两国关系里面的小问题,如果你处理不当,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比较大的影响,这个大的影响,可能会改变美国人,尤其美国战略界对中国发展方向的判断,还有改变中国老百姓和中国的战略决策者对于美国意图的判断。
专家观点 中美关系小问题可能产生大影响
达巍:
如果这样的两种意图,彼此的战略判断发生变化的话,那么对中美关系会有一种战略性的影响,一种根本的影响,但是当然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发生。到目前为止,所以我个人还是觉得是谨慎的乐观,只不过要看我们怎么去处理这一系列敏感的小问题。
水均益:
宋教授还有一个问题,我注意到,现在西方媒体在评价中美最近这一段的时候,都在称中美之间是两个超级大国。两个超级大国的一场拼争,或者说一场“肌肉秀”,这种“秀”会使人感觉到,是不是这两个,万一大家真的要碰到一块儿,真的会发生擦枪走火?
正在评论 中美唇枪舌剑不会上几皮肉?
宋晓军:
这种可能性并不排除,实际上就是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大家都会讨论,就是由于结构幸得矛盾,彼此会经常碰撞,就是彼此经常让对方不高兴。那么,哪怕你按自己的逻辑去做自己的事情,对方也会不高兴。
专家观点 中美之间开始平视 双方都要适应
宋晓军:
比如说中国,原来美国认为我们都是短平快,劳动密集型,他们都是用钱玩钱,结果他这套模式没了,他回来再玩制造业,他发现中国人的动员和组织能力非常强,像轻纺、重化、机电,每一级的升级都非常快,迅速顶到天花板,马上就进入竞争性领域,跟它往回退的时候,正好有一个对头。关键是双方怎么在这种对头当中,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减少这种碰撞的力度。
水均益:
其实我觉得我们从战略的角度,或者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也许2010年中美之间的这样一种碰撞,正在碰撞一种新的火花,正在碰撞出两国关系一种新的格局的开端,我们不能说这已经是一个格局,但是一种开端。
好,非常感谢达巍先生,《环球视线》我们稍后继续。
——领养海地“孤儿”:拐卖还是误会?
主持人 水均益:
欢迎您继续收看《环球视线》。
海地大地震到今天过去已经三个星期了。就在几天前,一条有关海地儿童有可能被拐卖的新闻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上个月29日,10名美国人以收养海地地震遗孤为由,试图将33名海地儿童,经由陆地带入到邻国多米尼加。海地边检以涉嫌拐骗儿童罪拘捕了这10名美国人,全部嫌疑人先前是否认拐骗儿童的指控,坚称他们是帮助海地儿童脱离苦境。而就在这两天,又发生了多起海地儿童从医院失踪的案件,这不禁让人对于目前海地儿童被拐卖的情况产生了担心。因为有人说,国际儿童贩卖集团正将黑手伸向了海地。
具体的背景,先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
据美联社报道,1月29日10名试图将33名海地儿童带出海地的美国传教士日前被捕,他们没有携带任何能够证明合法收养随行海地儿童的文件,也无法证明这些海地儿童在地震中成为孤儿。这10名美国人来自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教会组织,由5男5女组成。
海地地震后,不断升级的危机仍在挑战着国际救援力量的速度。据媒体报道,近期海地多家医院接连出现儿童失踪事件。此外,一些城市边缘的帐蓬聚集区内也发生类似事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警告,海地需警惕拐卖儿童团伙趁火打劫。同时建议海地受灾儿童应先通过相关程序尽可能寻找家人,而不是立即被扣上“孤儿的帽子”,甚至被外国人直接以“领养”名义带出海地。
水均益:
有关这个话题,我们接下来欢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于永靖•皮特,一起来参与我们的讨论。
今天这个事件有了一些最新的进展,说海地当地的一个法官,2号在太子港对这些涉嫌的美国人进行了问讯,而这个法官事后说,他将向检方报告问讯的结果,这是一个消息。但是之前很多信息说,这些孩子的父母,他们是自愿把自己孩子交给这些美国人的。但是永境,我就注意到,这件事情从开始到现在为止扑朔迷离,最开始这10名美国的传教士说我们根本是有合法的手续,他们全都是孤儿。后来证明33名人里面,有21个小孩不是父母双在,就是有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健在。这件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情况,我们怎么甄别?
正在评论 33名海地儿童是被“带走”还是被“拐带”?
于永靖 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评论员:
其实是这样,一开始这10名传教士把孩子想代理海地去往多米尼加的时候,曾经有人跟他们说,你们的手续不全,不能带过去。他们当时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一定要把这些孩子带去,他们有一个貌似很道德高尚的这个话,就是说,“现在这些孩子很苦,我们一定要把他带离这个苦境”,所以他们是要这样去做。
而且我还听到一个消息说,他们是挨家挨户去敲,你们有没有孩子,你们现在很痛苦,我把你们的孩子带到多米尼加,那边有吃的,有游泳池让你们孩子去享受,然后去学习,将来有一天再给带回来。这是一个目的,是一个计划,而是想把他们直接倒到美国,给那些所谓的收养家庭。所以海地的总理也是很生气,说你们这简直是贩卖人口。
水均益:
说到这儿,我们正好有海地总理的这段同期,我们请导播给我们放一下,海地总理针对这件事他的一个表态,因为海地总理是监管这件事的,我们来听听他怎么说。
马克斯•贝勒里夫 海地总理:
根据我现在了解的情况,这是一个绑架案,谁做的我还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这个绑架的情况非常严重,因为它涉及到了儿童,即使我们有一些相关的家长参与了这次行动,这些孩子也绝对不可能完全地自愿的。因为我听到的一些情况是,他们一直在呼唤他们的父母,他们希望回到父母的身边。所以,不论是什么,是不是宗教的,这都令人无法接受,我们不会接受这种行为的。
水均益:
的确像皮特刚才所说的,海地的总理用了“拐卖”这样一个词。宋先生,你觉得这件事,我们到底怎么甄别?因为从一开始到现在,发生了好几转变,最开始说我们完全是收养,手续合法,后来又没有手续,也不是孤儿,但是到现在为止,这10个美国人坚称说我不是拐卖。
正在评论 不要急于给海地受灾儿童扣上孤儿的帽子
宋晓军 特约评论员:
因为这个背景,首先是美联社美国采访这个10个美国,而且是在美国采访的他们的家属,一对母女的家属,就是他的丈夫,也是父亲,但是他就说了很多冤。但是为什么海地方面认为他是拐卖呢?其实我们知道在西方工业化完成之后,迅速城市化之后,它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其实中国也有,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大概平均育龄妇女的全额生育率是5.8%,后来开始工业化、城市化之后,下降到将近2%了,快速下降之后,一般是2.1%是正常更迭的。周边的,像我们工业化国家,包括韩国都到1.4%,都很低,美国就相对高,主要是移民。这样的话,婴儿领养成了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当中,自然就有犯罪。
专家观点 瞄准灾区的婴儿贩卖市场很大
宋晓军:
而海地和美国之间的半径又很短,同时美国在海地有四万的移民,是不是建立这个市场,而且海地原来是不是侦查到由美国人参与到这样一个倒卖婴儿这样一个市场,就成为了一个原来整个历史的一个大背景。在救灾的情况下,所以说,他们很严格地按程序走,你程序不全,是不能领走的,所以你们为什么坚持这样要领走,所以对他们是产生了疑虑。
正在评论 不要急于给海地受灾儿童扣上孤儿的帽子
水均益:
但是你说这个市场,我们现在贩卖的儿童这个市场,现在这件事我们无法最后下一个结论,到底是拐卖,还是说一个误会,像我们今天所说的。但是我确实我个人感到很不舒服的一点,我记得海地刚刚1月12日地震,13日、14日,我记得当时还救援物资还运不到,救援的人员到不了,很多人还在抢救的时候,就有一对美国人,坐着美军的军用飞机就到了太子港,领了50个孩子就走了。我当时还在纳闷,怎么甄别,这么段的时间内,当时震得一片废墟,你上哪儿找合法的文件,你怎么办相关的手续,你怎么确认他确实是孤儿,所以这个事情让人很匪夷所思。
于永靖:
其实我第一眼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感觉他们在发海地的国难财。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在理解,美国是一个全球跨国收养的这么一个国家,它这个是一个经济,是一本生意,如果在美国收养本国的儿童的话,10万美金,至少要等五年,而且手续极长。所以很多的美国家庭都把目光放到了跨国收养,在跨国收养的手续和天数大大地缩减是一到两年,而且你的花费只有两万美元。
专家观点 论世之中对错只在一念之间
于永靖:
但是我们知道,收养收养,你能收你得能硬,这些家庭,你要是作为一个收养家庭要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有房子,而且没有犯罪的前科。现在的这帮人可以看到中间的差价是很大的,他以为自己是个唐僧,我披着一层“袈裟”到处行善,其实就是那个“黑风怪”。
正在评论 不要急于给海地受灾儿童扣上孤儿的帽子
于永靖:
其实他等于把一帮孩子,从这个火坑救出来之后,又推到了另外一个火坑。因为那些孩子到了美国之后,你也不知道到底去哪个家庭,有可能成为小奴隶,或者成为这些性犯罪的受害者。联合国也说了,现在别急于去那边进行收养,因为对这些孩子的确是不负责任的。
水均益:
但是我还不明白另外一个问题,有报道说,很多海地的家庭父母亲愿意把孩子给这些人?
于永靖:
地震之前就有,地震之前在海地的孤儿院大约有38万名孤儿,再加上……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