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中日民间“好感度”稳中就升
舆论调查中日关系,双方“好感度”稳中有升,改善中日民间交流很重要。伊拉克重建任重道远,中国人能做出怎样的贡献?《视线伊拉克》关注伊拉克的“中国制造”,敬请收看《环球视线》。
主持人 劳春燕:观众朋友您好,欢迎收看新闻频道正在直播的《环球视线》。
中日关系一直是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我们今天就要来关注一项有关中日关系的调查。昨天有一项在中日两国展开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结果在北京揭晓了,这项调查就显示,中日双方的民众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是稳中有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解说:这项调查的组织者分别是中国日报社和日本言论NPO,中国1589名居民和1008名大学生接受了调查,日本则有1000名普通居民和500名有识之士接受了调查。调查表明中日关系非常重要,是两国民众的普遍共识,中国45.3%的大学生和32.6%的居民对日本印象很好和相对较好,日方有49.2%的有识之士和26.6%的居民对中国的印象很好或相对较好。
尽管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两国公众对于对方国家的“好感度”还是稳中有升,在有关两国经济的调查中,78%的日本有识之士和46%的居民认为,中国的经济势力将增强,中方持相同观点的学生和居民比例分别达75.1%和83.1%;而对于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和中国将成为与美国并列的经济大国的预测获得两国公众的广泛认同,被选择比例之和超过半数,从侧面表明两国公众均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主持人: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日本问题专家刘江永先生,刘先生您好。我们看到这个变化,虽然说上升的幅度只有2%,3%,但是和小泉内阁时期相比可以说这个幅度还是相当大的,刚刚大家听了那么多的数字可能听得有点晕,所以我这里也特地准备了一个曲线图,可能看这个曲线图看的会比较清楚一些,这是中日两国的知识阶层对于对方国家的一个印象,一个“好感度”,在日本按照调查的说法那就是有识之士,在中国知识阶层主要是在大学生当中展开的调查。
我们来看一下,从2005年,红线是中国的知识阶层对于日方的好感度,绿线是日本的有识之士对于中国的好感度,这个变化大家可以看一下,中国是从5%到了45%,日本是从35%到了49%,中国变化的幅度是40%,好感度的增加是40%,而日本也是达到14%,刘先生您怎么样看待这种大幅度提升的好感度?
刘江永(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我觉得这个反映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是中日两国政治关系改善,特别是两国高层互访取得了一些成果,加上两国民间往来不断增加,所以各自对对方都是进一步了解。一般来讲,两国政治关系发展的越好,相互的民间的感情也会随之改善。但是我觉得也需要注意,这个毕竟是有识之士,有识之士就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我们还要看到中日两国在民间感情的改善方面实际上很不平衡,中方一般认为领导人的互访有利于改善双边的关系,这个比重占到65%以上,日方占了30%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中国和日本基本国情不同,中国如果是领导人访问,他都认为这是我们国家一个行为,但是日本不是这样。尽管有高层互访,由于民间对政府认同度不一样,还有反对党,所以他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在日本还有右翼势力,所以他对民众的影响比较大,我们看到有识之士是这样,但是还有另一个负面的影响,负面的也需要注意,就是日本一般的老百姓对中国亲近感实际上现在只有百分之二十几。
主持人:对,不到三十。
刘江永:那么就是说73%对中国没有亲近感,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也就是说我们还有非常非常多交往的工作需要做,我们也需要像一般的国家那样去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这一点我想对我们和世界的沟通,对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都会越来越重要。
主持人:所以我们也不能够太乐观,而且我也看到,为什么这些年,这么四五年的时间,为什么我们中国民间对于日本的“好感度”会增加那么多,增加的幅度达到了40%,但是日本民间对于中国的好感度似乎增加不是那么快,增加了百分之十几。
刘江永:你这个问题提的非常有意思,从中方来看我想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我刚才讲了,政治关系的改善,高层互访以外。还有,特别是在去年,中国遇到了“汶川”特大地震,在这个过程中,日方派了救援队,另外中国举行了北京奥运会,在这方面日本也给予了积极的合作,所以中国老百姓对日本民间的感情有所回升,但是在日本方面情况往往不是这样,一方面日本有些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比较多。
再一个,比如说在去年以来,有“毒饺子”的事件。另外,一些藏独势力、疆独势力在那儿跟一些日本右翼势力相互呼应,制造一些对中国不利的舆论,我们就会看到,有识之士他了解情况,他有另一种办法,但是大部分的日本公众,他是通过电视、网络还有平面媒体来了解中国,所以难免由于没有直接接触,所以对中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个需要我们继续关注的。
主持人:其实在之前调查当中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小部分,我们也可以看一下,这项调查当中专门有一项就是针对双方国家的民众对于对方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和经济符号是什么,我们一块儿来看一下。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我们中方居民对于日本印象最深刻的文化和经济符号,排在第一位的南京大屠杀,大学生群体当中排在第一位也是南京大屠杀,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刘江永:我认为一个说明历史它虽然已经过去了,中国的很多民众,其实大部分都没有经历过这场战争,目前很多民众。但是他们对历史,特别是对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应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对一些日本的政要,一些右翼势力,他们在日本也好或者在世界上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对这一点是极其不满的。所以这个我想就是反映了这样一种现实。
另外,从其他的方面来看的话,在年轻人当中,动漫的影响比较大,我们可以看到,现在随着信息化社会,随着电脑的普及,实际上在我们中国也可以看到一些日本动漫的产品,有些游戏,的确它还是有一定的娱乐性。这样的话,我想日本也有一个外交,就是麻生提出来,叫动漫外交。
主持人:其实文化的交流对于增进双方的感情还是很有帮助的。
刘江永:是的。
主持人:我们再来看一下日方居民对于咱们中国印象比较深刻的文化和经济符号,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中华料理,吃还是很重要,民以食为天。我们看到在有识之士当中,是把经济增长排在了第一位,这是不是也说明这些年中国的崛起,至少在日本的知识阶层当中,他们对于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于中国的崛起,对于日本将来的影响看的还是比较重?
刘江永:他这个经济增长实际上指的什么呢,就是日本的一些知识阶层他们担心中国经济增长过热,因为过热来了以后就是调整,会引起经济大起大落,日本越来越需要在经济上跟中国来加深这种关系,日本经济未来很大程度上受中国经济形势的影响,所以这些有识之士他们对中国的经济风吹草动都非常关心,实际上这里边他主要是充满一些担忧。
主持人:你说到担忧,其实我也看到这次调查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在上升,也有些数据是下降的,特别是在评论中日关系好还是较好的选择上,日本的居民群体跟有识之士之间就有一些不同,居民组当中选择中日关系好和较好比重从去年的13%上升到了15%,而在有识之士当中,却是从去年的44.8%下降到了39.8%,下降了5个百分点,可能就说明了您刚才的这种观点,他们是不是还是对中国的崛起有一些担忧?
刘江永:应该说有两面性,或者是有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方面认为日本由于美国的金融海啸造成日本实体经济的影响,今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需要依靠中国的市场,实际上现在中国的市场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外贸伙伴,所以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一方面是充满了期许,另外也担心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国防力量也会增强,所以从安全保障方面对中国又充满了戒惧。
主持人:刘教授这样,我想说到“好感度”的问题,恐怕是我们身在日本的驻日记者李卫兵他是深有感触,我们现在就来跟他连线,卫兵你好。
李卫兵 本台驻日本记者:你好,劳春燕。
主持人:你在日本生活那么多年,肯定也是交了不少的日本朋友,你觉得他们对于中国的“好感度”这些年有增加吗?
李卫兵:是这样。我在日本工作已经有四年半的时间了,从2005年的3月份到现在,可以说是正好经历了中日关系从小泉当政时期低谷到后来破冰、融冰以及暖春的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说是对于中日关系这几年变化有一些比较切身的感受。
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我在来日本第一个月的时候,也就是2005年4月份的时候,当时正好是赶上了日本通过了右翼的教科书,当时引发了中国国内,包括北京、上海、成都等一些地方的大规模反日示威游行,这些游行示威的画面经过日本媒体的大肆渲染,可以说是给日本国民也是带来了很大的一个刺激,他们也感到很困惑,说为什么中国人这么反感日本,这么反日。其实我们知道,这里面有他教育方面的原因,也就说日本大部分国民,他们由于没有受到很正式的或者是很好历史的教育,所以他们对于历史问题,对于中国人的严重性和敏感性他们认识不到,是这样一个情况。这样就说明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以及影响中日两国国民“好感度”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每当这个问题解决的不好的时候,比如说小泉当政时期,他因为屡次的参拜靖国神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严重地影响了中日关系,也使得两国国民“好感度”是呈现大幅度下降。
主持人:这些年的情况。
李卫兵:他的继任者安贝上台以后,他表示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也就迎来了这样一个转寰。这几年是这样一个情况,由于连续三届日本政府领导人没有去参拜靖国神社,历史问题在中日关系当中比重有所下降。
另外一些问题,包括涉及到双方切身利益的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东海油气田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可以说在中日关系比重逐渐上升。
我想到另外一件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事情,在2008年1月份的时候,当时经过安倍晋三首相和温家宝总理互访,中日关系可以说从小泉当政时期的低谷正在逐渐地上升。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日本老百姓因为食用中国制的冷冻饺子发生食品中毒这样一个事件,当时也是由于媒体连篇累牍的报道,日本国民对于中国食品可以说是到达了一种谈中国食品色变的一个程度,在商场和超市里边也出现了中国食品大规模下架这样一个现象,可以说给两国关系带来了一个很大的伤害。
对于日本了解中国来说,他们是从切身的一些食品这些问题来了解的,所以说日本人对于中国因为饺子事件,可以说也是“好感度”在下降,直到2008年的5月份,胡锦涛主席成功访日之后才得到了好转,可以说,我觉得这里边媒体的作用是比较大。我们看到,作为媒体应该去客观平静地报道,在客观冷静报道的时候,就能够使得这个关系比较顺利地发展。相反的,如果媒体去渲染这些东西,就很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作为一个媒体人我是这样理解的。
主持人:确实,所以作为媒体人真是责任重大,谢谢卫兵。卫兵说起日本民众对于中国的好感度和印象问题是滔滔不绝,确实作为媒体的话,他刚刚也是说到这个问题,媒体对于两国民间的感情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刘江永:是这样。我们中国的媒体对中方的报道一般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但是有时候也出现,比如说报道不是很平衡,有的时候,比如说关系不好的时候,这样有些好的事情不敢报,但是日方报道来说,可以说光怪陆离,对发生在中国国内一些事情他是比较消极,报道基调不好。这样的话,会导致很多日本的国民不了解实情,对中国产生负面的印象。
主持人:我也看到,咱们刚刚说到头版当中咱们看到,从2006年开始,2006年到2007年日本国内民众对于中国的好感度是大幅度提升,而这个时候恰恰就是日本政权一个更迭的时期,从安贝上台,这说明什么问题?
刘江永:这个我刚才已经讲了,它说明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在政治关系跌入低谷的时候,民间这种感情就会相对冷却,当政治关系改善的时候,同样民间的感情就会好转,至于为什么政治关系会搞得不好,刚才李卫兵他也讲了,由于日本的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两国政治关系跌入冰点,由于日本领导人后来不去参拜靖国神社,两国通过破冰、融冰、迎春、暖春,几个重要首脑的访问,这样使得两国民间关系也开始重新回暖。
主持人:我们也希望这一次日本众议院的大选在政权更替之后为中日关系的改善能够进行进一步地推动,非常感谢刘教授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室,谢谢。稍后我们要一起来关注伊拉克街上的“中国制造”。
标题2:伊拉克的“中国制造”
伊拉克重建任重道远,中国人能做出怎样的贡献?《视线伊拉克》关注伊拉克的“中国制造”。稍后请继续收看《环球视线》。
主持人:视线伊拉克,今天要来关注伊拉克街头的“中国制造”。
昨天本台重返巴格达报道小组用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我国驻伊拉克使馆在当地的工作和生活,而且他们也告诉我们,说在今天的伊拉克市场上,“中国制造”是随处可见。
随着伊拉克重建的展开,伊拉克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恢复,伊拉克市场越来越成为一块诱人的蛋糕,外国品牌是不断地涌入。在伊拉克市场上的“中国制造”整体的状况到底怎么样?目前伊拉克到底有哪一些商机?我们现在就来连线在巴格达的记者刘舸。刘舸,你好。
刘舸 本台赴伊拉克报道记者:你好,主持人。
主持人:你们这些天在巴格达街头有没有碰到过中国商人?
刘舸:是这样的。我们通过使馆的了解,现在在巴格达的中国商人,个体商户由于巴格达现在安全局势不是很稳定,所以大部分个体的商户都已经撤离了巴格达,有少部分以前中资公司在这里的办事处也只有留下了当地的雇员,大部分的中国雇员已经离开巴格达了。
主持人:你们现在在市场上看到的中国商品多吗?都有哪一些中国商品?
刘舸:据我们在这边的采访和了解知道,目前现在中国和伊拉克之间的贸易是一个正常进行的状态,根据使馆经商处的参赞给我们提供的一个数据,在去年中国和伊拉克之间贸易额大概是在25亿美元左右这样的情况,伊拉克主要从中国进口的产品是机电设备、家用电器以及建材,还有像日用品、服装鞋帽这样子。日用品和服装鞋帽在伊拉克市场占有率是比较高的,大概能达到30%到40%。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伊拉克主要从中国采购商品是两个渠道,一个是我们每年进行的广交会,从广交会的订单。另外一个,有一些伊拉克商人会直接到义乌小商品市场上去直接购买,所以因为伊拉克目前经济状况不太好,而且大部分百姓的收入不高,所以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在这里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就像我去采访的这个小超市,我们在超市里头我也看到了有中国制造的小闹钟,还有一些玩具以及装饰品,陪同我们的翻译也告诉我们,其实中国制造的产品现在和其他国外进口产品比较价格上来说要便宜很多,因此销路也不错。
主持人:谢谢刘舸为我们介绍情况,谢谢。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是特约评论员马晓霖先生,马先生在中东做驻战记者做了好些年?
马晓霖 特约评论员:累计有将近七年。
主持人:七年的时间。那个时候中国货是不是已经到中东了?
马晓霖:实际上你要说中国货在中东,应该说从我大学时期,1986年到埃及去实习就已经有体验了,当时我兴冲冲到塞得港买了一条很漂亮牛仔裤,回到开罗才发现,里面写的是“中国制造”。后来,1993年到1995年我在科威特当记者的时候,认识了咱们一些商人,主要是一些小五金,比方说门锁、改锥这些东西。到后来再去伊拉克工作,那就是2003年,实际上美军占领巴格达三周之后,应该说满街都是中国这种商品了,不但有冰箱,甚至有彩电,我当时很意外发现国内一个某品牌的彩电,还拍了照片,新华社还发了通稿,后来了解在那儿咱们的玩具、服装非常多。
主持人:还比较受欢迎吧?
马晓霖:比较受欢迎,因为我们总体来讲我们的性价比比较不错,尤其是像面向这种中低端的市场,伊拉克战后物价飞涨,收入很低,生活很困难,这种情况下,中国一些低端产品很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主持人:关联要价廉。
马晓霖:对,价廉。
主持人:还需要物美。
马晓霖:对。
主持人:其实前两天我们有一位嘉宾,也是新华社的记者高山,他就跟我们说了这么一件事,他说现在,他在巴格达街头开车的时候好多次就碰到交警把他拦下来,一开始他就特别紧张,以为自己是触犯什么交通法规了,结果交警拦住他以后就跟他说,没事,你是中国人吧,他说是,他说你看我这手机“中国制造”的,质量实在太差了。
马晓霖:投诉。
主持人:对,正当投诉。所以说现在是不是在伊拉克街头“中国制造”也是鱼龙混杂?
马晓霖:应该说中国产品在国外这种状况不仅仅在伊拉克,实际上我在伊拉克前,我在巴勒斯坦、以色列工作三年,乃至到后来临时比方去沙特采访,他们普遍觉得你们中国东西就是便宜,但是质量确实不稳定,尤其是越,比方说技术含量高的,这种科技含量高的东西,跟日本,跟韩国的一比就不行。比方说我在麦加的时候采访,我说我想买一个收音机,他说你要中国的,还是要日本的,中国的便宜,但是质量不好说,日本的贵,但质量比较稳定,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
主持人:对,而且现在很多在伊拉克市场上的中国商品,其实都不是咱们中国企业直接出口的。所以现在有很多网友在网上问说,我们想到伊拉克去做生意,现在是不是时候,如果要去的话,哪些方面,哪些行业比较适合开展生意?有商机。
马晓霖:实际上现在伊拉克的商机,应该说战争状态一直在持续,比较流行的话说,除了石油什么都缺,但现在一个大的形势,刚才刘舸已经报道了,安全形势不太好,我觉得可能从咱们政府管理部门来讲,驻伊拉克使馆来讲,不太主张,尤其是个体商户到伊拉克去创业,危险性很高,一旦出现那种被绑架、被劫持,那就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现在应该说,基本上咱们现在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大公司,通过参与政府招标项目来进行,我觉得国内一些想创业的人还是……
责编:刘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