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购“沃” 能否掌“沃”?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2日 10:4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吉利收购沃尔沃再传新消息,18亿美元买下100%股权,却只获得沃尔沃品牌一半的拥有权。巨额收购,吉利究竟买到了什么?仅拥有一半沃尔沃品牌,吉利能否有效掌控沃尔沃,进而复兴沃尔沃?稍后请看《今日关注》。

  主持人(鲁健):

  各位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今日关注》。

  吉利收购沃尔沃签约引起了媒体的一片关注,今天吉利的总裁李书福已经参加完签约以后,从瑞典回到了国内,并且举行了一个媒体的说明会。吉利收购沃尔沃也是国内的又一起跨国并购,同时也是又一起“蛇吞象”一样的并购,会不会存在消化不良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请两位专家进行分析、解读。一位嘉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的部长隆国强先生,您好。

  隆国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

  您好。

  主持人:

  还有一位嘉宾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助理秘书长杜芳慈先生。

  杜芳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

  鲁健,你好。

  主持人:

  欢迎两位嘉宾。首先我们在节目一开始请嘉宾和观众朋友们来听一听,李书福委托主管技术的副总裁赵福全在面对媒体的时候谈到了这次并购当中的一些核心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

  (播放短片)

  赵福全(吉利集团副总裁):

  第一点,希望大家能够知道,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100%的股权,这是整个知识产权谈判的核心,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合资,也不是一个对等的入股,实际上是100%的股权。

  第二点,我想跟大家介绍的是,沃尔沃作为一个独立的公司,为确保其世界顶级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将拥有其关键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这一点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楚。

  同时,为了保证其既定的,就是在福特旗下未来长期发展战略商业计划的可持续进行,将拥有所有福特相关知识产权的使用权,这点我想跟大家说清楚,这是从沃尔沃的角度。大家还关心一个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吉利又得到了什么?沃尔沃已经没问题了。吉利作为100%的股东,将通过沃尔沃拥有其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同时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使用权,包括董事长提到的“双零”,就是安全及环保技术的知识产权。

  主持人:

  所以首先就要请两位嘉宾澄清一个问题,也解释一下,因为我们也注意到,昨天沃尔沃集团发表了一份声明,说吉利只获得了沃尔沃品牌一半的拥有权,另一半还是属于沃尔沃集团。这个和吉利所说的吉利收购的是沃尔沃100%的股权,好像听起来有点矛盾,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

  杜芳慈:

  是这样,当时福特收购沃尔沃的时候只收购了沃尔沃轿车这一部分的股权,沃尔沃这个品牌还有卡车和大客车,这个部分当时福特也没有收购。所以现在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这部分商标权也只包括轿车和SUV,以及轻卡,6个车型的商标使用权和所有权。

  主持人:

  但是,沃尔沃轿车这一块100%的股权包括它的核心知识产权,肯定是已经全部归吉利了。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这个没问题?

  杜芳慈:

  这个没问题。

  主持人:

  这对于吉利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隆国强:

  我觉得从吉利的战略来说,它也是看中了沃尔沃的轿车,所以应该是各取所需。原来的沃尔沃集团保留了大客车、中卡,这也是它的优势。从吉利来说,它是一个立志于在乘用车,特别是在轿车方面,原来它是以低成本的经济型车来建成的,它有了沃尔沃以后,可以说从最低端到最高端的它都已经有了。

  主持人:

  不过,一般国内的用户本来对沃尔沃的重型卡车等等了解的就不多,一般来说主要还是对沃尔沃轿车的了解比较多一点,对吧?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尤其是沃尔沃轿车的安全性,原来也一直是它的主打。

  杜芳慈:

  在世界上沃尔沃轿车的安全性也是领先的。

  主持人:

  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全部的核心知识产权,对于吉利到底有什么样的好处?

  杜芳慈:

  首先我们得弄清一个概念,中国人想到收购,很多人的观念是这样的,把沃尔沃收了以后,把它的知识、产权全拿到中国,在中国建一个厂生产沃尔沃,我觉得这次收购不是这样一个概念。吉利仍然要把沃尔沃做大做强,做的盈利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它已经拥有了它的全部知识产权,所以吉利就可以将沃尔沃的这些专项技术应用到吉利产品的开发当中去,大大缩短了自主研究这些产品的周期。

  主持人:

  好象李书福说过一句话,吉利和沃尔沃通过这次收购以后,也并不是父子关系,还是兄弟关系,可能也是这个意思。

  杜芳慈:

  它以后是两个完全独立运营的公司,但是股权都是吉利的,运营是分开的。

  主持人:

  100%的股权确实是没问题?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吉利确实全部买过来了。

  杜芳慈:

  而且它买过来全部的管理团队和研发团队,研发团队大概有4000多技术人员。

  主持人:

  这些人员现在是在瑞典总部还是在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

  杜芳慈:

  在瑞典。

  主持人:

  都还在瑞典?当时福特买了这些核心的资产以后,其实这些人一直还是在瑞典的总部?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这些资产现在已经被吉利全部收购过来了。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他们还会继续保持运营?

  杜芳慈:

  按着李书福的说法,沃尔沃仍然用原来的团队来运营沃尔沃。

  主持人:

  当然了,这样一个话题,尤其是跨国并购,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这种“蛇吞象”一样的并购能不能够消化得了,会不会产生消化不良的问题?确实这可能也是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我们接下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沃尔沃的过去和今天,稍后我们就请两位嘉宾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

  (播放短片)

  解说:

  沃尔沃,瑞典著名汽车品牌,又被译为“富豪”,创建于1924年。文字商标为拉丁语,是滚滚向前的意思,寓意着沃尔沃汽车的车轮滚滚向前,公司兴旺发达、前途无量。创立之后的半个世纪里,沃尔沃产销量不断攀升,以其卓越的品质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车。

  在吉利对沃尔沃进行调查后出具的购买净资产估值报告中显示,吉利并购的是一家净资产超过15亿美元,具备造血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公司,品牌价值接近百亿美元,拥有4000名高素质研发人才队伍,拥有低碳发展能力。可以满足欧6和欧7排放标准的10款整车和3款发动机,有分布于全球100多个国家的2400多家经销商,接近60万辆生产能力的自动化较高的生产线等。另一方面,吉利买到的是一个连续10年产销量下滑,连续3年亏损的沃尔沃,2006年以来,沃尔沃已经累计亏损了300亿美元。最新财报显示,2008年,沃尔沃税前净亏损达到15亿美元,2009年,亏损幅度虽然照上一年有所减少,但仍有5.3亿美元亏损。

  主持人:

  我记得隆部长去年说过一句话,金融危机爆发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佳时机。可以买到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一些企业,但是前提是中国的企业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那您觉得现在是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吉利是不是像这样有足够实力的企业?

  隆国强:

  我觉得毫无疑问是一个最好的时机。第一,以前你可能想买,人家根本就不卖给你。特别是像吉利和沃尔沃这种原来在汽车行业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以前,如果不是这场金融危机,吉利想去买沃尔沃恐怕是难以想象的一件事情。第二,我们说它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就是,你原来可能能买着,但是你要花很高的价钱。这场危机使得很多国际知名的企业的市场价值大幅度地缩水,这样我们就可以低价格、低成本的去买到一些有价值的资产,所以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并购。

  主持人:

  以往这样的难度相当于一个普通市民想娶一位女明星,但是现在看起来,这起生意您觉得从成本上来算合适吗?因为好像福特原来买沃尔沃的时候花了50亿美元吧?

  杜芳慈:

  64亿美元。

  主持人:

  64亿美元。这一次吉利一共花了多少钱?

  隆国强:

  18亿美元。

  主持人:

  18亿美元。

  隆国强:

  对。

  主持人:

  如果单从这么来比较,觉得好像还是挺划算的。

  隆国强:

  那当然是一个非常合算的东西了,这么低成本的来收购到它的资产,最关键的要看收购方吉利到底是出于什么,如果仅仅是在福特手里沃尔沃赚不着钱,到我手里也许可能赚钱。我觉得李书福的想法肯定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刚刚在崛起的成长型的汽车企业,它缺的是技术、国际的品牌、国际的渠道,通过这种整合、并购以后,你会看到它是把中国的大市场(中国的汽车市场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而且速度非常快地扩张),和中国的低成本的优良的制造。有一个世界顶级跨国公司的汽车企业跟我说,他们的汽车是高档车,在中国的组装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中国的大市场和低成本加上沃尔沃的研发能力、国际品牌和国际渠道,如果它整合得当,应该说双方都会在并购中大大受益的。

  主持人:

  但您也留了一个前提,就是要整合得当。

  隆国强:

  对。

  主持人:

  如果还用这个比喻就是,一个普通市民娶了一个女明星,不仅要养得好,还要让这个女明星继续发挥她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要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否则这个婚姻可能是不长久的。

  我们也来看看外国媒体对这桩生意所提出的一些疑问,请两位嘉宾来继续解读一下。

  比如说瑞典,沃尔沃的老家,他们就有这样的评论,“在汽车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中国,沃尔沃的商标会面临风险,它的品牌精髓有可能被渐渐地挖空。就是说沃尔沃品牌拿到中国以后会贬值。”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英国的《金融时报》,英国的《金融时报》是替吉利担心,说“这些失败的汽车品牌先前的西方主人没弄明白的一些东西中国人就能搞明白了吗?沃尔沃不能给福特赚钱,难道就能给吉利赚钱了吗?”

  所以您看这两篇报道,一个是替沃尔沃这个品牌担心,一个是替吉利担心。首先我们来说说,沃尔沃这个品牌精髓会不会被逐渐挖空,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两位嘉宾怎么看?

  杜芳慈:

  我是这么看,李书福要兼并沃尔沃,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把沃尔沃经营好,而不是简单的要把沃尔沃移植给吉利,因为李书福已经兼并过英国的企业,也兼并过澳大利亚的企业,从他过去兼并的案例来看,他不是简单的把这个作为己有,而是首先要把这个做好,因为做不好他也没有了。所以我觉得现在他分开经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继续保持沃尔沃这个品牌的价值。所以我认为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应该说经营得好,不应该把沃尔沃这个品牌的精髓给毁灭掉。

  主持人:

  其实李书福对这个问题他自己认识的也很清楚,比如说他在发布会上也说了一段话,我们也不妨来听一听。

  (播放短片)

  李书福(吉利集团董事长):

  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我们非常清楚,沃尔沃来自北欧,根植于瑞典,离开了这个特定的土壤,沃尔沃将不再是沃尔沃,没有了根基的品牌,自然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沃尔沃汽车将保留自己的鲜明特征,在瑞典哥德堡管理团队的管理下和新的董事会的领导下,继续专注在顶级豪华汽车领域的发展。

  主持人:

  所以确实能够从这段话感觉到,李书福心里还是很清楚的。所以我对他的印象也是觉得,他虽然眼睛很小,但是感觉他眼光很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外国媒体另外质疑的这个问题,假设沃尔沃品牌现在它的精髓没有被掏空,它的品牌价值也会继续保持,但是在福特旗下都没有赚到钱,难道被吉利收购了就能给吉利赚钱了吗?我觉得这其实对吉利来说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隆国强:

  总的来看,可能吉利比福特是有差距的,但是吉利拥有一个特别独特的优势,就是中国市场,对中国市场的理解。整个汽车工业发达市场都是饱和的,但是在中国市场上竞争是非常激烈的,特别是由于中国国内收入差距比较明显,所以对高档车的需求增长是非常快的,这也可能是未来全球扩张最快的一个高档车市场。吉利是一个中国企业,基于它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它可以帮助沃尔沃更好地利用中国市场来把它做得更大更强,这可能是福特不具备的一个优势。

  主持人:

  沃尔沃在吉利收购以后,在中国市场上是不是还有一些自己的优势?比如说它可能会有一些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是吧?

  杜芳慈:

  沃尔沃这个品牌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不陌生,而且刚才讲了,它的安全方面是非常突出的。如果到了中国以后,除了要保持它原来的品质以外,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中国的生产组织方式等等这些优势如果能嫁接得好,它会把成本降得很低,比沃尔沃也会降得很低,不是无限的低。

  主持人:

  但是现在沃尔沃和中国的长安汽车已经有合作了,现在也在生产沃尔沃国产的轿车,这个以后怎么办呢?

  杜芳慈:

  这可能是这次转让中间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具体他们合同里怎么决定的,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合同的文本,但是显然这个问题是需要解决的。

  主持人:

  另外,可能像这种跨国并购有时候还需要解决文化融合的问题,就好比说上汽曾经也收购过双龙,这里面对另外一个国家企业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也产生过一些问题。这桩生意应该不会牵涉这些问题吧?

  隆国强:

  我觉得是这样的,中国的企业海外并购总的来看还是在一个试水的阶段,在前期的很多先驱确实变成了先烈,但它们一个是没有经验。第二个不善于利用一些中介服务机构,比如说国际的投行替你做一些前期的准备、了解。像双龙主要是工会的问题。

  主持人:

  对。

  隆国强:

  正是因为前面有很多教训,越往后面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时候可能能避免前面的教训,当然我们不知道这个地方还有没有其它的地雷,但是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企业家来说,他可以去避免以前碰到过的问题。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吉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它的经营机制,说白了就是它对自己的资产要高度的负责,所以它可能会更小心一点来做这桩并购。

  主持人:

  18个亿虽然比当年的64个亿要便宜了很多,但是对吉利一个民营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杜芳慈:

  肯定的。

  主持人:

  这个风险我想李书福本人应该也非常的清楚。李书福以前有过类似的并购经验吗?他有没有在其它类似的经验当中去……

  杜芳慈:

  像这么大的并购没有,但是小的国际并购他有,他并购了英国的锰铜公司。

  主持人:

  有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吗?

  杜芳慈:

  伦敦出租车的公司,另外,并购了澳大利亚一个做变速箱的公司。我认为他在这两起并购中间还是接受了过去的一些教训。另外我觉得国内企业并购有一个优势,很谦虚,很注意自己弱点的地方,尽量把自己的弱点看得重一点,把别人的优点看得多一点,然后在这方面做得更好一点。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非常能融合,很能和大家合到一起,所以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人一个优点,如果把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个优点也融进去,今后的路会走得更好一些。

  主持人:

  但是如果要是回顾一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之路,当然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但是也不乏一些不太成功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近年来公众所熟知的一些跨国并购案例。比如说我们刚才也谈到了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48.92%的股权,结果2009年的时候,双龙申请破产了,而且中间韩国的企业工人罢工。另外,联想集团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当然说“苦撑”可能也不一定准确,其实联想2008年、2009年也是因为确实遭遇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现在也正处在一个调整期。另外就是腾中收购悍马,最后没有能够收购成功。所以通过这些案例,是不是能够有一些什么样的经验或者教训值得中国的企业去借鉴?

  隆国强:

  其实国内的媒体比较多的关注的是出师未捷,就是想去买别人的企业没买成,包括以前中海油去买优尼科等等,其实这可能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没有买成恰恰是一个好事情,避免了一场灾难。但是对企业来说更艰难的一个挑战是在并购以后,就是钱已经投进去了,然后你怎么把它整合起来,这种跨文化的整合,其实不仅仅对中国企业来说,对全球的企业来说都是一样的。有很多咨询机构做过各种各样的研究,真正能够整合成功的比例可能也不到一半。中国为什么这么低的成功率还会有那么多的企业不断地去进行跨国并购,就是因为跨国并购还是有很多好处的,一旦成功了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飞跃,所以就要去尝试。中国企业其实你刚才说的可能都是感觉上不太好的,其中像联想。

  主持人:

  有的也不能说不太好,联想收购IBM现在也不能把它当成一个不好的例子。

  隆国强:

  总的来说,联想其实是我们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比较成功的。就像您刚才讲的,去年是一个特殊情况。

  主持人:

  对。

  隆国强:

  就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全行业都遭到打击,不能因为它一年亏损了就说整合的不好。在联想并购案里面,其实联想集团得到了很多东西,如果说不通过并购而是自己来做,肯定要花更多的钱,更长的时间。还有很多成功的,包括汽车行业里面,我知道有一个民营企业并购了国外的运钞车,整合得非常好,变成了全世界最好的。中国有很多隐形的小巨人,可能媒体都不知道,其实有很多经验。但是整合确实是很难,难,怎么办呢?我觉得中国人的智慧很重要,就像刚才秘书长讲的。第一个,我们总体感觉中国企业缺乏跨国经营的经验,这时候怎么办?就是用好原来的团队,或者是在管理的本地化上面下点力气,原来的团队可能有人走,但是你可以在本地再雇人,慢慢地学习、观察,用好外部的资源对于整合很重要。再一个,中国人不是特别强求于用母公司的文化去改革你,而是慢慢地去融合。

  主持人:

  就不是父子关系,其实是兄弟关系,有时候其实就是有一个融合的机制在里面。其实汽车行业这些年来也有不少的并购案例,但是好像没有像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下把它100%的股权全拿过来的。

  杜芳慈:

  没有。

  主持人:

  以前的一些先例有没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的?

  杜芳慈:

  从100%的收购这种大规模的,包括把知识产权等等都买过来,包括把它的销售网络、采购体系都买过来,这还是头一次。所以汽车业界认为,因为去年我们是产量销量最大的,所以都把今年作为我们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元年。所以汽车业界有这么一件事,我们还是很高兴的,这是汽车行业历史上可以记载一笔的一件事件。

  主持人:

  以前南汽好像也收购过英国的罗孚公司,是吗?

  杜芳慈:

  但是罗孚它破产了,它和沃尔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包括北汽买了萨博的一部分技术。

  主持人:

  萨博也应该是瑞典的品牌?

  杜芳慈:

  相当于技术转让的形式,更多的是这种形式。

  主持人:

  这两个例子好像都不是很成功。

  杜芳慈:

  对,它们没有像李书福这样全面地去把一个企业收购掉。但是李书福是否成功,我觉得现在完全说他成功还为时过早,因为他还有着巨大的挑战。

  主持人:

  但是最起码有一点,李书福收购沃尔沃到目前为止,之前还没有人这么做过?

  杜芳慈:

  对。

  主持人:

  尤其是在汽车行业,整个把它的核心的知识产权全部拿过来,这个以前还没有过。

  杜芳慈:

  以前我和李书福也讨论过,李书福对知识产权的问题非常地看重。比如说他现在有几个商标,他花了大价钱到全世界招标这个商标,这也在全世界、在中国的汽车企业里也史无前例的,也就是说李书福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还是非常深刻的。

  主持人:

  我看到网上甚至有一些网友现在开玩笑,说吉利和沃尔沃并购以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新的品牌——吉娃娃,甚至有人把吉利和沃尔沃新的品牌商标都给设计好了,这种可能性肯定不大吧?应该还是各保持各自的品牌的发展。

  杜芳慈:

  没有。

  隆国强:

  它是两个品牌。他说得很明确了,沃尔沃还要保持高端的品牌,安全的内涵。而吉利品牌也是另外一个品牌,这其实就是在吉利集团下面有两个子公司,所以说它是一个兄弟关系。

  主持人:

  中国的民营企业会不会成为未来海外并购的一个主力?

  隆国强:

  如果你看近期的情况,因为我们整个投资里面有很多是资源类的,所以国有占的比重相对比较高,但是从全球来看……

  (开放式结尾)

  制片人:王世林 陶跃庆

  策 划:王冬妮

  编 辑:马 敬 杨修雯

  监 制:马 勇

责编:张兰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