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4日 10:23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本集导视】
社会变革引发思潮激荡
法律边缘频有失足落水
监狱内扭曲的灵魂,怎样拯救?
高墙外迷茫的人生,谁来唤醒?
系列片《岁月无声》第三集《复苏的心灵》
本期《第一线》敬请收看
【题记】
“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失足青少年”
——徐向前
【资料】《东方时空》节目
你好 观众朋友,欢迎收看《东方时空》,我现在是在离北京大约200公里的北京清河劳改农场,今年的大年初一,在押犯人姜世杰路过此地的时候,看到两个孩子落水,他下去救孩子,但自己却献出了生命,而孩子得救了。
【解说】
1993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报道了一个为救落水儿童而献身的人。节目一经播出立刻引起了社会超常的关注和议论,因为做出壮举的救人者姜世杰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北京市清河劳改农场的服刑人员!
罪犯和英雄,显然很多人一时无法将两个称呼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不仅是正在服刑的,就连刑满后释放的人员也同样,一个无形的标签从他们被宣判那天起就贴在了身上,这个标签上写的是“歧视”和“远离”。“为什么要被判刑,因为犯罪。为什么要犯罪,因为是坏人”。大部分人的逻辑就是这么简单而直接。
【同期】
原北京市劳改局局长 魏相如
当然这个你说它左也不能说左,就是群众的一种心情,一种希望,要求社会安定的一种愿望,它跟这个掺杂着的。
【解说】
姜世杰救人事件发生时,魏相如刚刚从北京市劳改局局长的岗位上退下来不久。与大多数人不同,对于英雄的壮举,他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他知道,在过去的近十年里,首都监狱的改造能力发生了太多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让一名罪犯的灵魂得到彻底地升华。
时间回到魏相如到北京市劳改局走马上任的1983年。经过“文革”十年浩劫,被砸烂的“公检法”急待恢复、社会上“打砸抢”余毒未了,治安状况堪称“乱局”。
【同期】
原北京市劳改局局长 魏相如
当时还是文化大革命后遗症 影响比较大,归结起来可以说是一个字,乱。
【解说】
这是个变革的年代,人们的思想开始挣脱禁锢的牢笼,而在对自由和价值的追求中,一些人开始迷失了自我。
为了迅速遏制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1983年7月,一场声势浩大的“严打”运动开始了。这一年,数以万计的各类案件被从重从快地处理,一时间监狱里人满为患,在北京,大量的罪犯被调送到边疆地区服刑。
面对公安机关的重拳出击,早就对那些影响治安环境的各类犯罪心怀不满的群众拍手称快。可是社会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真的就能彻底根除了吗?
【同期】
原北京市劳改局局长 魏相如
严打是必要的,打一儆百嘛,打击少数也是教育一大片,教育一大家,但是光靠严打是不够的,要搞怎么加强预防犯罪,减少犯罪,避免重新犯罪,这样对社会治安大有好处
【解说】
就在这一年,当时的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大方针。面对全新的社会形势,国家的领导者在思考,而作为直接和罪犯打交道的劳改局局长,魏相如也开始探索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他迈出的第一步就是敞开监狱大门,请进来,走出去。
【同期】会议现场
魏相如:看着那些三十几岁的年轻人,我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最后我要像阿里巴巴那样,喊一声:芝麻 开门吧!
【解说】
高墙电网、戒备森严,监狱——一向让人避而远之的地方,此刻,它紧闭的大门敞开了。首先被请进监狱的是政府机关的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名人,著名艺术家田华也在其中。
【同期】
电影艺术家 田华
咱们那时候 这个法啊还没有大众化 还不深入人心 不像现在 哎呀 我就觉得怪可怜的 这些孩子们 多可爱的孩子
犯了罪 犯了法 都不知道这是犯法 多单纯 多可爱 谁的责任 我觉得不应该怨孩子 都有责任 甚至于家庭有责任 老师有责任 社会无形的影响有责任 我觉得我心里特别难过
我就哭了
【解说】
看着一个个或羞涩或激动的眼神,田华明白了北京市劳改局邀请自己此行的目的:在这些服刑人员的眼中,名人的关注就代表着社会的关注。而他们最害怕的就是被这个社会所抛弃,他们最需要的就是社会的关怀和温暖。
【同期】
电影艺术家 田华
让他们不要自个感觉到我完了,就破罐子破摔,不能有这种感觉。我说虽然你们出了点问题,但是社会并没遗弃你们,我们电影演员都来看望你们,也没忘记你们,也没歧视你们,把你们当成我们的孩子一样。这样我的感情就跟他们一下就拉近了。
【解说】
社会名人的到来鼓舞了服刑人员的精神,而家人走进大墙则让他们再次感受到了那份久未品尝的亲情之爱。
吃饺子、看演出,一个个原本因成员残缺而不得欢颜的家庭在这里找回了往日的欢笑,特殊的团聚也开始为冰冷的铁窗注入了股股暖流。
如果把罪犯比喻成一座冰山,“请进来”的感动就是骄阳散发出的光芒,无声的在加速冰山的融化,不过魏相如局长显然觉得这些热力还不够。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劳改事业、让所有的人都来关心失足青年才是他追求的目标。
【现场】复苏心理演唱团演出
【解说】
这是一支特殊的演出队伍,演员全部是服刑人员,演出的节目也以反映他们失足的经历和监狱的生活为主。它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复苏心灵演唱团”。它的演出不仅面向监狱内部,还把舞台搭到了大墙之外。
【同期】
原北京市丰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副主任 郑兰清
每次都是几千人看,看到劳改人员在监狱改造的一些成果,和他们目前的一些心情,所以当时很受感动,
【解说】
演员或许并不专业,但他们真诚,演出或许并不完美,但它们震撼。一个个心灵复苏的故事开始在感动着每一个观众。通过演出,法制教育开始潜移默化,通过演出,更多的人开始把目光关注到大墙之内。
有了社会的关注支持,监狱的改造活动开始变得有声有色,有了群众的帮助教育,服刑人员抗拒改造的情绪也开始变得缓和。
【同期】
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干警 王成江:
特别明显,逃跑的人数逐年在下降,我们少管所从92年到现在已经17年了,没跑了,17年以前,每年都得跑一个两个。
【解说】
从“要跑”到“不跑”,看似简单的一字之差,背后却大有学问:这里面有干警的辛勤付出,也有服刑人员对待改造态度上的变化,或者说正是“灵魂蜕化”的体现。
“敞开大门,请进来、走出去”,北京市劳改局的尝试收到了超出预期的良好效果,而这也促使他在改造方法上开始有了更加大胆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