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24日 10:17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央视网
【本集导视】
曾经,这里是一个暗无天日的角落
解放,让阳光洒进这高高的大墙
摒弃旧制、正本清源。
六十载风雨历程,几代人默默奉献
系列片《岁月无声》第一集《看不见的角落》
本期《第一线》敬请收看
【题记】
“觇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
——清末法学家 沈家本
【解说】
19世纪末的中国国运衰微、风雨如磐。
列强的坚船利炮让这块神秘的土地被迫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之后的数十年里,强权的掠夺和侵占便成为中国挥之不去的巨大阴影,与此同时,大量怀揣好奇的国外民间探险者和旅行家也纷至沓来,美国人西德尼•D•甘博便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和摄影家,甘博用相机寻找着最能代表这个国家的视角。在北京,他把镜头对准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落:监狱。
京师第一监狱是甘博这组照片中的“主角”。它始建于清末,竣工于民国,是当时中国按照国际最高水平建筑的第一座现代化监狱。
在这座日式构造的监狱中,还第一次仿照西方样式设置了教悔室、图书室和作业工场等功能区。这些都是在中国数千年监狱史上从未有过的新鲜事物,其源头就是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所倡导的刑法和狱制改革。
沈家本,浙江湖州人,清光绪年间曾历任刑部右侍郎、修订法律大臣、法部右侍郎等职,曾奉命主持制订《大清新刑律》,对刑法进行改革。
【同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监狱史专家 王平:
其实沈家本特别特别地关注这个监狱的改革,他认为这个监狱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整个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我们清朝末年制订《大清新刑律》,就是相当于新刑法吧,《大清新刑律》,包括刑事诉讼法律。他认为这些制度的改革,如果最终没有监狱的改革做支撑的话,这些改革都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解说】
“借监狱之地,施教诲之方”,在清末民初的有志之士借鉴西方模式对监狱进行改良时,就已经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人道对待、习艺感化”,一向阴暗压抑的监狱被注入了新鲜的空气,然而,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却是,他们努力打造的 “文明模范监狱”最终难免昙花一现的命运。
【同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监狱史专家 王平:
因为它的运营,需要昂贵的经费,如果你把人不当人看 条件极其的简陋粗糙
那你这个经费就很少 如果说你给犯人 比较文明的人道的待遇 甚至还搞一些教育感化 在饮食各方面 你都改善 那肯定要花钱啊
【解说】
正如沈家本本人所言:“觇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监狱只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现实社会时局动荡、经济危机、再加上统治阶级传统保安意识的根深蒂固,这扇本来就只体现最底层人权的“小窗口”又能呈现出怎样文明先进的风景来呢?
【解说】
和京师第一监狱一样,位于上海市虹口区的提篮桥监狱也修建于清末。现今,这座监狱的一栋监房被改建成监狱陈列馆。在它的古代历史陈列区,大量的图片和实物则对中国监狱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生动的展示。
在传说中的虞舜时期首次出现至今,伴随刑罚而生的中国监狱历时已有数千年。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残酷无情”和“暗无天日”几乎是监狱的代名词。
【同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监狱史专家 王平:
当然如果我们要分析, 可以说是很多方面 你比如当时的生产力 比较低下 整个物质生活不丰富 监狱也不可能 盖得那么好 这可以算是一方面 但这个不是根本的 最要说明的是社会制度 和人们的观念的变化 不仅是中国 在整个西方中世纪 封建社会 监狱也是非常黑暗的 这个跟整个刑事司法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
【解说】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残害身体一向是刑罚的主要表现形式,复仇和威吓是它的核心理念。而作为关押罪犯和主要刑罚实施地的监狱,自然也同那些残忍的“肉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沉重的枷板、让人不得坐卧的站笼、以及皮鞭和竹杖,这些都是每所监狱里必备的刑具。至于其它特定行刑工具更是五花八门。对于这个时期的监狱,有四个字最能准确地形容,那就是——“人间地狱”。
【同期】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监狱史专家 王平:
它通过这种严刑峻罚 通过这种酷刑 来使人产生恐惧 来维护它的统治 它把监狱作为这种统治的一个手段 它那个时候需要 这样一种恐怖的方法
【解说】
“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清末著名学者方苞在他的《狱中杂记》一文中这样描述他在刑部大牢的生活。
小小一间囚室,关押数名罪犯,拉屎撒尿、吃饭睡觉都在其中。条件恶劣不说,还经常要遭受狱卒的虐待和敲诈,不问是否有罪,不给钱就用刑,毫无公平和正义。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在当时的社会,平民百姓的生活尚且水深火热,作为最阴暗角落的监狱,自然更无任何人道可言。虽然清末民初的狱制改革曾试图进行改变,但直到解放前,监狱的面貌也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同期】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 白萍
我跟你讲 就是这个监狱 监房里头 监房附近没有厕所 每间屋里头搁一个马桶 大小便都在那里 然后第二天早晨 就犯人自己抬出去 往那个院里头一泼 完了。
【解说】
作为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的第一批入城干部,白萍的工作是随队接管已改名为河北北平第一监狱的原“京师第一监狱”。而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是那里留给他的第一印象。
【同期】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 白萍
隔一段时间 监狱就把这个大粪卖出去 我看到的 到监狱看到的 那个时候 在监狱的北边靠墙 监狱的北面靠墙 有一个空堂 空堂是什么 堆的那个粪山 大粪 进那个院里头是臭气熏天
【解说】
这个当年曾被称作文明教化之模范的监狱,教诲室、图书馆等人性化的功能设施早已被改做它用。而所谓的“劳役作业”也沦为了监狱长和看守们捞钱的工具。全然不见昔日“文明模范”的影子。
【同期】
北京市监狱管理局离休干部 白萍
它也有生产 我告诉你 这个监狱 原来它这个生产 是织布 有个织布厂 它这个生产 监狱里头搞劳务搞生产 他们搞了个织袜厂 是什么呢 是给监狱挣钱的 给看守 给监狱长挣钱的 这个他们并不上交 他们搞得跟副业似的 这个监狱袜厂 监狱织布厂挣钱 他们到时候就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