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印度大使周刚和南亚问题学者蓝建学就中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话题与公众在线交流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20日 11:35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外交部网站

      2010年5月19日下午,前驻印度大使、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周刚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蓝建学通过“中国外交论坛”与网友就中印“睦邻友好、共同发展”话题进行在线交流。

嘉宾介绍:

前驻印度大使 周刚

  1937年生于江苏省。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1962年进入外交部,先后在外交部亚洲司、驻印度使馆、孟加拉国使馆工作。1988年至2001年历任驻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印度大使。现任中国-印度名人论坛秘书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成员、中国国际战略学会高级顾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理事、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印度友好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2008年10月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蓝建学

  1977年生于广西都安县。1997年至200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攻读法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4年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攻读法学硕士学位。2004年至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安全外交室从事南亚问题研究。2006年至2009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亚太系国际关系专业攻读法学博士学位。2009年起进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展中国家研究部,从事南亚问题调研工作。2009年8月起,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


访谈实录

网友居然要注册:中印同作为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世界上经常拿中印的发展模式作比较,请问中印发展模式的不同在何处?印度的发展经验是否对有值得我研究和借鉴之处。

周刚:中印两国国情相似,改革起步有早有晚,两国的发展模式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总的来说,在改革初期,发展外向型经济,注意吸引外资,进行金融体制的改革,重视外贸,发挥私营企业的作用等方面,可以说大同小异。在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外贸的快速增长,外资的大量引入,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发展。在这些方面,印度同中国存在一定差距。在印度的经济增长中,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印度重视扩大内需,加强金融管理,值得中国学习。而在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改革开放理念的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发挥经济特区的作用方面,中国有比较优势。

网友班长:中印两国领导人在不止一个场合相互肯定对方的优势和长处,那么双方在哪些领域可以取长补短?这种相互借鉴交流是否已经达到了中方满意的程度?

周刚:中国和印度的经济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增强了两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了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中印两国在改革中都积累了很多经验,双方可以互相学习。印度的软件、制药、金融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我们学习。中国在改革的深度和广度、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面貌的改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经验可以同印度共享。双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经济发展,改善两国的民生,而且有利于促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双方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网友脆脆:请蓝博士和周大使从宏观层面介绍一下印度这个国家的基本情况吧,印度人对中国的认知和认可度又是怎样的呢?

蓝建学: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充满多样性的国家,印度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之一。近年来,印度的发展非常迅速,国际上也广泛讨论印度的崛起问题。中印之间有上千年的交往史,目前两国的高层往来和民间往来非常频繁,这种互动有利于彼此的认知和了解。当然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与两国的友好合作水平尚未相适应,相信随着人员往来的频繁,相互之间做生意越来越多,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好感和认知也会随之上升。

网友小青菜:听说去年哥本哈根开会时候,印度跟中国是站在一条线上的,是真的吗?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中印在气候变化上还有合作吗?

蓝建学:中印同为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中心任务,处于相似的发展阶段。在气候政策方面,印度一贯坚决维护本国基本发展权益,强调贫困才是最大的污染,唯有发展才能增强国家和民众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强调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源于发达国家,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坚持人均排放标准,坚持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坚持不承诺量化减排的立场。两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立场接近,能携手合作共同反应发展中国家的声音。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