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社会多数”现象警示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7日 11:4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瞭望

  转型期剧烈的社会分层背景下,中央高度重视防止“弱势群体”制度化、定型化、凝固化,强调政策和制度层面的“边缘关怀”、“草根关怀”

  “我们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在社会中是多数。”近日,《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今春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的这句话,已成为中央政策研究部门高度关注和分析研究的重大社科课题之一。

  在当下社会舆论聚焦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衡的背景下,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唐钧对本刊记者解析,时隔多年后,“弱势群体”一词再次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表述中,一方面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有更多力量来处理各种难题,表达出政府这些方面工作的决心;另一方面,也体现政府在制定各种社会政策的导向正在发生着转变,从更多地关注经济发展,到更多地凝聚民生情怀。

  经过查证中央领导讲话和文件,本刊记者发现,2002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此后,官方的各种表述中则没有再提及“弱势群体”一词,取而代之的是“困难群众”。

  “一定程度上,‘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是两种不同的表述。”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本刊记者说,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快,使得相当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弱的地位,改善了生活水平,但是,目前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弱势人群。

  他认为,“弱势群体”是从社会阶层分层的角度对社会群体所作出的概括,主要是相对于“强势群体”所作出的概念。相比物质财产层面的“困难群众”概念,“弱势群体”强调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社会权益的保障不足,这一概念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的实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为《瞭望》新闻周刊解读说,“现在,针对转型期‘弱势群体’和其产生带来的问题,中央层面有这样的理念支撑,相关的政策才不会是应急式的举措,解决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层的矛盾,才能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