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传奇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12日 10:22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网络电视台

 

  

毕加索——世博会上的法西斯控诉者

西班牙马德里的索菲亚艺术中心,以收藏现代艺术作品著称。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堪称是那里的镇馆之宝,每天前来参观的人都是络绎不绝。不过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幅感动全世界的巨作,第一次露面是在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上。

1937年的426,在巴黎世博会开幕前一个月,纳粹德国出动了43架轰炸机,对西班牙北部的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连续3个小时的狂轰乱炸。格尔尼卡几乎被夷为平地,小镇上有超过2000多人在轰炸中丧生。惨剧震惊了西班牙,也震惊了全世界,侨居巴黎的毕加索闻此消息,愤怒不已,当时,他正受西班牙政府邀请,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巴黎世博会西班牙馆创作装饰画,他当即决定将格尔尼卡事件作为此次创作的题材,以此表达对于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抗议,以及对无辜死难者的沉痛哀悼。

创作《格尔尼卡》时,适逢炎炎夏日,年近六旬的毕加索却激情不减、废寝忘食。由于画作太大,无法在工作室里直立起来,只好倾斜摆放,因此在创作画作的上部分时,毕加索不得不弓着身子,站在梯子的顶端,保持这个吃力的姿势,长期作画。每次从梯子上下来,毕加索都累得腰酸背痛。他回忆说,有时,甚至感觉“已经没有气力再进行下去,但是,当我听到那些无辜死难者灵魂的召唤,我就又一次充满了力量”。 经过反复试验,反复刻画,几度易稿,在绘制了25幅草图后,《格尔尼卡》终于诞生了,整幅画作高三米多,宽七米多,有一面墙那么大,撑满了毕加索的画室。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陈池瑜

毕加索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并没有在画面上出现鲜血淋漓,燃烧的火焰,或者机枪,飞机。而是采用一种寓意的方法,象征的手法来表现的。

黑,白,灰,整幅画面没有色彩,营造出阴郁、恐怖的氛围;不规则的,错综复杂的线条,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画面由几组场面和人物构成:漠然的公牛象征暴力,奄奄一息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怀抱死婴的妇女,阵亡的士兵,仰天长啸的男人,仓皇无助的女子,似乎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苦难,而他们眺望着的象征光明与希望的灯火却是如此遥远。

1937年的巴黎世博会虽然以“现代生活艺术”为主题,但是人们分明感觉到了政治局势的微妙变化和战争的脚步。在巴黎世博会期间,《格尔尼卡》被端放在西班牙馆内,成为参展者对法西斯暴力的严肃呐喊。这幅震撼人心的作品带来了巨大反响,唤起了人们对于世界和平的渴望。但是就在这届世博会结束两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从这时起,《格尔尼卡》这幅画就不只是西班牙的写照,也是战争中全世界的缩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位德军将领指着这幅画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面色严峻地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中央美院或者清华美院的教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班牙沦陷于法西斯之手。为了保护好这幅伟大的作品,经毕加索本人同意,《格尔尼卡》被出借给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直到1981年,这幅画才依照毕加索的遗愿回归到祖国西班牙,存放在马德里的索菲亚艺术中心。

19974月,德国总统赫尔佐克向西班牙格尔尼卡发出了一封致歉信,就60年前德国空军对小镇的轰炸行为表示“认罪”,并“请求宽恕”。尽管毕加索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这个迟到的道歉,也会让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感到安慰。

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画的含义。——毕加索

 

打印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