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岭遇难人数升至12人 8方面展开救援决战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08日 07:50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新网

专题: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

 

  4月7日,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救援进入第11天,救援队员仍然在全力搜救王家岭煤矿31名被困工人。阳煤集团救护队杨帆在整理准备下井前的装备时,突然感到心闷、心痛被医护人员救走,运往河津铝厂医院。据了解,这名救援人员此前连续30个小时在井下参与救援行动。 中新社发 刘平 摄

  4月7日,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进入第十一天,为抢赶排水进度,水泵损坏后直接更换新的,据称,排水泵损坏惊人,人们正在抓紧更换。 中新社发 张云 摄

  中新网4月8日电 综合消息,华晋焦煤公司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抢险救援已进入第12天,据抢险救援指挥部今晨透露的最新数据,被困井下的153人,已有115人成功生井,遇难人数升至12人,仍有26位工人被困井下,目前井下仍在加紧排水,救援人员随时准备搜救余下被困人员。

  八方面展开决战 省长下令拼死救援

  当前阶段,井下搜救工作面临着三大问题:第一是排水,被困工人在两个巷道内,其中一个长800多米,一个长300多米;第二大难题是通风,由于巷道水位下降,煤层裸露在外面,井下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矿井内瓦斯含量急剧升高,且不稳定,对救援人员影响很大;第三大障碍是顶板的支撑保护有威胁,顶板经过水的长期浸泡后,很容易发生滑落或坍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7日说,随着救援进度的推进,井下搜救也越来越困难。山西省省长王君对救援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继续加紧救援下达了“死”命令。

  7日,指挥部提出8条具体详细的要求,涉及井下排水、通风、防瓦斯、安全巡查、灾区水质化验、安全搜救、清理煤泥、前线决策等方面,并向各工作组提出明确的进展要求。

  据了解,目前11支300多救援队员取消轮班制,全员待命。此次事故新闻发言人刘德政透露,估计目前现场的救援、安保、医护、后勤等加起来有上万人,一直在现场坚守。

  当天,一名救援人员在下井前感到身体不适晕倒。

  获救者没有出现病危和死亡病例 心理疏导介入

  事故115名获救者目前得到“一人一组一方案”的人性化治疗,没有出现病危和死亡病例。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说,目前115名获救工友中报告29个重症病例,其余86人体征平稳。工友年龄最大的56岁,最小的22岁。

  据医院介绍,转治太原的60名获救工人普遍存在几方面问题:电解质紊乱,部分微量元素奇缺,可造成心律紊乱、心脏停止跳动;肾功能、肝功能受损;有冻伤肢体现象,肌肉疼痛和神经损伤;有高血压等合并基础性疾病;消化功能弱,多数无大便,有泌尿道感染。获救工人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医院负责人说,用药后获救工人的病情已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和好转,医院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医生就开始为部分病人喂食汤面等半流质食物。为了增加营养,加快身体恢复,医生对他们实行“一日七餐制”。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疏导已介入,专家组对收治的20名矿工进行了体检。

  遇难者DNA取样 事故调查即将展开

  中新社记者从王家岭透水事故指挥部获悉,井下遇难者和被困者身份确认,其中,山西省内籍31人,外省籍7人。此前的5名遇难者DNA取样完成并送至殡仪馆。

  该事故维稳善后工作组的消息称,4月6日凌晨,殡葬工作组紧急启动工作预案,对井下搜寻的5名遇难人员进行妥善安置。事故单位与公安人员在井口对每一名遇难人员逐一编号、照相、填表登记,内容包括编号、升井时间、发运时间、负责人、送到指定殡仪馆后接收人的签字等。

  据从一份官方内部简报中了解到,遇难人员遗体到达殡仪馆后,在公安部门统一组织下,工作小组与法医共同完成了清洗、编号、取样(DNA)等,确保准确无误。

  据了解,被困者和遇难者分别来自山西临汾、长治、泽州县等,及辽宁等地,共38人。此外,维稳善后工作组还对115名获救矿工的身份进行了核对。

  事故救援指挥部发言人刘德政指出,按照程序,遗体检验报告出来,确认身份后,将会安抚家属,做好善后赔偿。此外,事故调查工作也即将展开,指挥部已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事故调查的要求,做好有关准备,特别是一些基础资料、基本情况要实事求是。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7日表示,下一步将进入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阶段,要严肃查处事故。

 

责编:许桂梅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