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兴市推进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模式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7日 09:5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专题: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嘉兴市位于浙江东北部,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通宁波,地处长三角经济圈中心区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嘉兴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作为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坚决打好结构调整这场硬仗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成效与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嘉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去年下半年以来,面对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及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的情况,嘉兴市委、市政府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提出了保增长、促转型、抓统筹、重民生的工作部署,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项措施,创新机制,优化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经济企稳向好。2009年1-3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9.45亿元,同比增长8.3%,增幅均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前3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6%、7.1%、8.3%,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个、0.8个和0.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227.3亿元和113.1亿元,同比增长9.7%和9.6%(增速均列全省第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服务业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二)市场消费信心稳步提振。2009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分别为15.2%、15.1%, 15.2%,分别高于全省平均2.1个、1.4个和0.9个百分点。消费信心增强,发展预期继续向好,1-3季度全市企业家信心指数分别为108.7、116.3、119.5;企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7.1、123.6、133.1。

  (三)外贸出口降幅逐季收窄。1-3季度,全市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新批“三资”企业157家;进出口总额为124.31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8个百分点,其中外贸出口额达到89.68亿美元,降幅比上半年减少1.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降幅小于加工贸易11.4个百分点。

  (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截止3季度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21元和8984元,同比实际分别增长9.5%和9.6%。城乡居民收入比2.11:1,低于3.36:1的去年全国平均水平。全市非农业就业人员比重为87.5%,全面小康程度居浙江省第二位。

  (五)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2009年以来,全面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办法,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市覆盖。新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健全,农民参保率达96.51%,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健全。“平安嘉兴”建设继续推进。全市所辖5县(市)全部进入中国百强县前32强和“浙江省小康县”行列,先后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和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二、思路与做法

  (一)统一思想、加强调研,全面落实应对金融危机的新举措

  1、统一思想聚共识,坚定应对危机的信心。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嘉兴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外需萎缩、订单减少、企业停工减产,就业和社保压力增大,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嘉兴市的班子成员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早动手、早安排,特别是把提振全市上下的信心摆在了突出位置。市里多次召开会议,深入分析研究嘉兴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机遇,着力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抢抓危中之机,推进发展。要求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转型升级不畏难,苦练内功不浮躁,进一步坚定应对危机、促进发展的信心。提出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抓发展与促改革相结合”、“抓经济与促稳定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抓住有限时间,全力推进发展。

  2、深入调研谋思路,完善应对危机的举措。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梳理思路、寻找对策,去年底,嘉兴市委全会认真贯彻省委“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工作思路和要求,部署了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确定了“保增促调”的工作主线。春节刚过,市级班子成员分别率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专题调研,了解和把握基层和企业面临的困境,分析经济运行态势,积极寻找应对办法,出台了减税让利、优化融资、简化审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指导全市面上工作的推进。班子成员还结合年初确定的调研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探求应对危机、加快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牵头完成“新时期新阶段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调研课题,对化解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进行系统、全面的思考,并及时出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嘉兴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和要求。

  3、推进项目保增长,找准应对危机的抓手。为应对危机,嘉兴市提出以项目增投入,以投入促发展。在项目规划上,着眼长远,立足实际,并结合“十二五”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按照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创建生态环保宜居城市的要求,对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和民生、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进行统筹谋划。突出全市“四个双百”和市区政府 “百项百亿”项目建设。1-9月,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63.1亿元,增长21.3%。在项目投资上,实施“三四五六”战略,即:突出项目引导、推进和服务三个环节;强化项目准入和后评价、项目推进、落实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和腾笼换鸟四项措施;抓好“零增地”、“存量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创新产业化”和“生产性服务业”五个一批480项重点项目;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石化、电子信息、汽车关键零部件、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产业。在项目实施上,要求每个重大项目都要实行领导联挂,靠前督战,面对面进行指导,及时帮助和协调解决遇到的难题。

  (二)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人才的协同作用,为结构调整构建新机制

  1、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环境、知识产权和劳动者权益保护机制,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外部推动力。面对危机,嘉兴人深切感受到粗放式发展模式、对知识产权重视不够和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已经影响到嘉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高投资、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探索调整结构和转型发展之路。一是保护环境。积极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以环境的倒逼机制促进企业转型升级。2007年9月,嘉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嘉兴市排污权交易办法》,成立了国内首个排污权交易平台——“嘉兴市排污权储备交易中心”,对新、改、扩建项目全面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并探索开展初始排污权有偿使用,将环境污染外部成本“内在化”。截至2009年9月,全市共有329个项目通过排污权交易获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交易COD 1329吨,SO2 915吨,交易总额达到1.09亿元。通过有效的环保机制探索和合力整治,嘉兴水环境明显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4%。二是保护知识产权。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契机,加强生产、流通、进出口等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2009年1-8月,全市专利授权量2948件,同比增长51.2%,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创新积极性明显提高,亿元以上企业均建立了研发中心。三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嘉兴有180万外来人口,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是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嘉兴率先提出打造“嘉(加)兴(薪)不欠薪”城市品牌,全面提高劳动者社会保障水平。通过加大对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存压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逼迫企业走技改创新、品牌建设之路。通过实施上述三大保护,既营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改造提升。

  2、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国资、民资、外资齐上,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微观活力。地处上海、苏南和浙南三个经济圈交会点的嘉兴,充分借鉴三种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相互补充、互促共进的经济格局。一是大力扶持民营企业。通过制定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放宽准入领域,降低创业门槛,简化注册手续,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进入二三产业、个体工商户转办私营企业,形成了全民创业的良好局面。民营经济已成为推进富民强市的主体,占经济总量的近70%,占全部税收、财政收入的2/3以上,农民的非农收入绝大部分来自民营经济。二是大力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方向是使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行业,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在为民资腾出发展空间的同时,也提升了国有经济。十年来,市级国有资产总量增长13倍,全市地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900多亿元,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增强和发挥国资在转型升级中的主导力量,嘉兴加大了招央企、引国资步伐,一大批国企大项目先后落户嘉兴。三是大力实施招商选资。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13.6亿美元,位居浙江“三甲”。目前已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5400家企业落户嘉兴,有2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嘉兴投资,外资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比重超过30%。外资的投入,不但为嘉兴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嘉兴产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3、以人才强市,抓住结构调整的关键,增强转型升级的智力支撑。一是明确提出人才强市战略。嘉兴连续出台了优化人才、引进智力的政策规定。2009年,嘉兴改变了以往以学历论人才的观念,制定了引进领军人才和建设创新团队的办法,采取按个人贡献实绩予以奖励、购房安居补助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等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大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二是通过抱团引进大院名校。为实施以高端载体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已投入10亿元,吸引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带来了一批新项目、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培育了一批创新型团队。仅嘉兴科技城内就集聚了116名博士,146名硕士,124名高级职称专家,8名兼职的“两院”院士。通过培养和引进,2008年,全市拥有各类人才132万,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共涌现出160多个市级以上的创新团队。人才作用的发挥,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强的智力支撑。

  (三)优先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转型升级,为结构调整探索新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去年嘉兴第三产业占比只有34.4%,比全国和全省低6-7个百分点。嘉兴从与国内外的发展差距中看到了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围绕“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生态高效都市型农业”的思路,加快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构建以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立足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现代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出台了放开投资领域、加大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等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发展服务业块状经济,鼓励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打造服务外包基地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近年来,嘉兴服务业年均增长14.3%,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主要力量。

  2、推进区域块状经济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区域特色经济集群化。嘉兴以区域块状特色经济闻名全国,并因此催生了一批以海宁皮革城、濮院毛衫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进而带动了产业的集聚发展。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传统区域特色经济集群低、小、散的弊端不断暴露。为此,嘉兴市以省级“海宁皮革产业群”和“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建设为抓手,从战略规划提升、空间布局优化、龙头项目实施、区域品牌引领、服务平台建设等入手,培育了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形成了企业集聚度高、产业竞争力强、社会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产业集群。这些企业集群以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在产业升级中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出了一条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3、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嘉兴是传统农业大市,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为推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嘉兴不断创新农业经营和发展方式。近年来,嘉兴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很快,但普遍遇到信息不畅、规模不大、带动作用不强、技术含量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为解决这些问题,嘉兴着力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2008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市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如今全市已成立480多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26.34万户,占总农户的40%,有194家合作社拥有品牌,合作社基地面积36.92万亩。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推广、产品销售、融资担保等服务,催生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千家,其中市级143家、省级17家,国家级3家,总资产55亿元,涌现了“五芳斋”、“金平湖”、“膳博士”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

打印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