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北京3月7日电 题:中国妇女突破“贤内助”传统形象走上创业之路
新华社记者 姜婷婷 刘巍巍 王洪江
“贤内助”曾经是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撑起社会发展、国家建设的“半边天”。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还用勤劳和智慧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是她们共同的感受。
北京市巧姑靓嫂手工艺品商会会长张莉华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创业之初主要考虑到许多农村妇女生活贫困而又难以外出工作,手工编织项目门槛低,无需集中工作,比较适合这部分女性。
目前,巧姑靓嫂手工艺品商会已为560位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仅靠手工艺品制作一项,有些妇女年收入就达15000多元。“今年我们还将吸引更多农村妇女和下岗女工加入进来,让她们不出家门就能赚到钱。”张莉华说。
而在淮河沿岸的徐州市,女大学生洪媛不但在创业中实现了自我价值,还让更多人在她的努力下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2002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洪媛放弃了留京就业的机会,多方筹集资金50多万元,回乡创办了“我享”老年幸福院。目前,洪媛带领员工已取得了国家认可的养老院护理院职称,并根据老人的不同状况分级护理,精心照料每一位老人。
在7年的工作中,洪媛还向贫困老人和生活困难的残疾人伸出援手。幸福院创办以来,先后接待了300多位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义务收养孤寡、无保老人13人次,救助生活困难老人90多人次,减免基本生活费用累计332640元。
回想自己的创业之路,她们说,创业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推动。“我能有今天,多亏了政府的帮助,包括信息咨询、讲座培训、政策引导……真的要感谢政府。”5年前下岗、如今成功创办保健器械生产企业的赵凤龙说。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为女性创业就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持。2009年,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全国妇联4部门共同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额度由5万元提高至8万元,覆盖面由城镇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拓展至农村妇女。
2009年,徐州市妇联牵头成立了市、区、街、居四级贯通的巾帼家政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共建立巾帼家政服务中心、服务站、服务点502个,“妇字号”家政服务设施、网点4000多个,集培训、安置、服务为一体的巾帼中介服务机构114个,为广大妇女就业创业架设了桥梁。
通过这一平台,该市共帮助1200多名失业特困妇女和农村妇女进入家政服务业。同时,积极引导妇女走出国门,向国外输出妇女家政服务员31名。
而在常州市,形式多样的创业辅导班、创业实践基地、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
据统计,2009年全国分级分类培训城乡妇女共1900多万次,帮助了180多万城乡妇女创业就业。
中国妇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仅有女职工60多万名,目前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168.7万,占职工总数的36.3%;在中国的广大农村,60%以上的劳动力是女性,许多妇女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致富带头人。
此外,中国女性在技术、知识密度型行业中的比重明显增加。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卫生体育等领域的在业人员中,女性比例均超过男性。女性自主创业比例已达21%以上,女企业家约占企业家总数的25%。
全国妇联主席陈至立在近期接受访谈时表示,中国妇女活跃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与男子并驾齐驱,在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业中贡献聪明才智,创造了自己美丽的人生。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某些地区、某些领域,妇女与男性面对的发展机会仍不均等,妇女面临的失业、性别歧视、家庭暴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陈至立表示,会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解决好妇女在就业、健康、社会保障等领域的突出问题,努力使更多、更广泛的妇女群体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
责编:汪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