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两会”日益受国际关注 中国诠释国际责任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2010年全国“两会”大幕明天起将分别拉开序幕。伴随中国国力的持续增长,“两会”在国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日益彰显出“国际性”。而中国在“两会”上做出的决策,也将越来越深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国“两会”,代表、委员在谈大政方针、议民生疾苦的同时,也会回应更多的全球性问题、涉华国际问题。特别是,中国如何应对新形势,参与国际事务,履行国际责任料将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之一。
去年,中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新引擎,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郑重发出减排强音,这些在提升中国国际地位的同时,也把中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前沿。有关中国国际责任的话题也水涨船高:在西方,“中国威胁论”一时演化成所谓的“中国责任论”,不同媒体、不同社会群体态度有异,褒贬也不一。
学者们普遍认为,履行国际责任,中国过去若干年的行动已为此做出生动诠释: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内使国内四亿人口脱贫,大大减少了国际贫困人口数量;
——与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广泛的经济合作,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坚持不搞殖民主义,带动他国就业与经济发展;
——中国果断决策、关注民生,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模式,为应对气候变化进行长远谋划,作出不懈努力;
——中国积极开展海外救助救援,参与国际合作。中国军舰远洋护航,国际救援队飞赴海地地震灾区一线,在开始维和进程的20多年来,中国已派出维和部队和军事人员15000多人次;
——中国积极参与解决防核扩散问题。在推进朝核、伊朗核问题等国际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履行国际责任一直积极而为,然而国际舆论的杂音也时有所闻。随着今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脱三进二”超越日本,中国在国际责任框架内接受种种考量与评判更有可能被“放大”。
其实,西方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不断对中国的国际责任指手划脚。对此,中国学者建言,中国履行国际责任需积极而为,更需量力而行:
首先,中国经济已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为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作出应有贡献,这就是承担大国责任的最好方式。
其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余温犹在,控制碳排放仍然任重道远。中国已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中国根据国情、经反复论证后采取的自主行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料将对此进行具体详述,为众所瞩目。
再者,面对一些曲解与质疑,中国应该进一步深化改善履行国际责任的方式方法,积极参与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
就在十天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关于实现2020年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地位相适应的责任,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继续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舆论称,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态度,已向世界发出了清晰的声音:履行国际责任与中国自我发展可以相得益彰、互为促进。
在今年“两会”上,海内外媒体也期待着,作为中国参政议政者,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将以全新的中国视角来诠释国际责任的新内涵。
责编:汪蛟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