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民族工作功不可没 但“微调”是必然

发布时间:2010年02月28日 09:4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专题:2010年全国两会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题:中国民族工作功不可没 但“微调”是必然

  中新社记者 徐长安

  由于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2009年的乌鲁木齐事件均出现在中国的民族地区,这使得关于中国民族工作得失的讨论跃然纸上。在近来中国高层针对国内民族工作的一连串动作之后,海内外的观察家们已然嗅到了中国民族工作“微调”的气息。

  几个细节透露了“微调”的可能:在2010年1月中旬举行的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胡锦涛提出了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即:有利于民族平等团结进步、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这被认为是胡锦涛继2009年9月29日在北京就民族工作发表讲话后,第二次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阐述。胡锦涛在中国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那次讲话,提出了他关于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诸如:祖国统一是中国各民族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成为融合胡锦涛民族工作理念和西藏实际的具体体现。而前不久官方透露的消息称,中共中央决定今年适时召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就支持新疆加快发展、促进新疆长治久安做出重大部署。分析人士称,这将是1949年后首次举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

  西藏和新疆的这两次会议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在提出要显著推动两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同时,强调民族地区普通民众共享改革成果。西藏座谈会提出“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新疆方面前不久启动的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已累计使3069万人次农牧民受益。显然,中国对民族地区普罗大众的利益关照程度在原有基础上正显著提升。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有针对性地开始了民族工作长治久安的新一轮谋划,且这种谋划正紧张进行。在遵循作为中国三大基本制度之一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中国的民族工作正在“微调”,只是这种“微调”,在官方的文件中被表述为“坚持和完善”。

  但是,这种“微调”并不代表中国的民族工作不成功。尽管西藏、新疆两地的事件发生在已经改革开放了三十年的当下中国,但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相处的历史进程中,也不过是浪花一朵而已,更不能抹杀当下中国民族工作的历史功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当代中国人的最可宝贵的遗产有三项:一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二是56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三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主管中国民族工作的国家民委主任杨晶曾总结指出,上述三点“是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各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具体来看,中国民族工作至少有三方面成绩可圈可点:

  中国的民族工作使中国境内的少数族裔避免了被市场化进程边缘化。市场化崇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客观而言,中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无论从教育、科技、自然分布等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如果没有中国政府以国家权力为其提供制度支持,少数族裔在市场化大潮中被边缘化的危险,难以避免。

  少数民族文化避免了被强势文化冲击而消失殆尽。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市场理念薄弱等的制约,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着被其他文化冲击的危险。但是,在各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和政策支持下,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气象。此前中国两次公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近一次公布的名录共计510项,其中少数民族项目248项,占全部项目的48.6%。至此,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平等对待少数族裔构成了中国人权观念的组成部分。与欧美等移民国家在对待土著居民过程中出现的民族和种族歧视甚至杀戮不同,无论中国的政权更迭还是社会演变,都没有以造成民族不平等为代价。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执政者平等对待少数族裔的民族政策避免了在多民族的中国形成对少数族裔的歧视而重演历史悲剧。

  当然,这些只代表过去。当下中国的民族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动向,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影响到民族关系,而部分国际势力企图将民族问题制造成一张新的王牌用以遏制中国的图谋也没有停歇,中国的民族工作要因应新的态势,必须“微调”。

  即将召开的“两会”上,民族议题热度几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谈民族工作?代表委员如何建言?相信会为外界所关注。

责编:汪蛟龙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