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09:新世纪最困难一年 我国实现粮食“六连增”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12日 11:06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新华网综合

  在新世纪以来最困难的一年,我国实现了粮食“六连增”,并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的台阶上。农业农村经济逆势增长,使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赢得了主动,为全年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提供了有力支撑,为进一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夯实了基础。这一年,亿万农民备感统筹城乡发展的温暖。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6%以上。

  福建省宁化县中沙乡农民金桃(右)与家人一起在承包田里收割稻谷。(资料图片 新华社记者 张国俊 摄)

  现代农业健步发展 粮食稳得住增得了

  越是经济困难,越要加强农业基础,越要保障农产品供给。然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农民转移就业压力加大,特大干旱历史罕见。粮食稳得住,增得了吗?去年初,人们表示担心。收获季节,人们长舒了一口气。

  粮食产量10600亿斤,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实现连续6年增产。油料、园艺等作物稳定发展。预计油料产量3049万吨,增长3.2%;蔬菜、水果、茶叶、花卉、天然橡胶等园艺产品稳定增长。畜牧业趋稳向好,预计2009年肉类总产量7500万吨,增长3.1%;生猪生产稳定发展,奶业加快恢复,禽蛋供给充足。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健步发展,农业发展方式加速向科技型、集约型转变。

  2009年,高产创建示范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推开,农业部粮棉油万亩高产示范片由上年的600个增加到2600个。同时,各地整合资金,建设省级高产创建示范片1300多个。一个示范片就是一个新品种新技术的“新特区”,高产创建整合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等重大政策性、科技性项目资源,重点向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倾斜,形成多单位配合、共创高产的好局面。

  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率。统一作业多了,“家庭作业”少了,务工的专心务工,种田的琢磨种田,粮食生产稳定发展。2009年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将超48.8%,连续4年增幅在3个百分点以上。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民增收重要渠道,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农户9808万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户均增收近1800元。

 

  支农政策不断强化 农业农村发展后劲足

  两名小朋友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富乡东升村的玉米堆上玩耍(资料图片:2008年9月30日摄 新华社发)。

  农业农村经济为什么能顶住重重困难,继续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亮点?答案是全国上下对“三农”发展的认识高度一致,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

  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去年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夯实基础添后劲。水利建设高强度投资,2008—2009冬春季节,全国累计完成投资1235.5亿元,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2900万亩。2009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66亿元,同比增加近30%,集中改造中低产田。初步统计,2660多万亩“望天田”实现旱涝保收。

  严守耕地“红线”,大力实施土地整治,资金向补充耕地任务重的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倾斜。去年以来,国家支持吉林、宁夏、黑龙江等省区实施了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建设规模1719万亩,预计新增耕地683万亩。

  中央决策得当、部署有力,各地积极响应、落实得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得到调动,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获得持久动力。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