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本报2008年12月18日刊发的对沈浩的专访报道
编者按 已故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的事迹感动了越来越多的人们,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的基层负责人,本报记者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几次重大报道采访中,都曾前往小岗村,实地调研采访,并深度接触到了这位年轻的干部。沈浩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与忙碌的身影,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报今天发表这篇回忆文章,深切怀念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
本报记者 张粼粼 童海华
就在2009年国庆前夕,本报记者还多次与他电话短信沟通,与他共同探讨小岗村的未来发展方向。国庆节期间,本报记者还与他互发短信共庆祖国60华诞,共祝中秋合家团圆。可1个多月后的11月6日,他却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为之鞠躬尽瘁的小岗村村民。
他就是已故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模范的基层干部。
忙碌的书记
如果不是因为小岗村,记者可能不会认识沈浩。
曾经敢为人先的小岗村到本世纪初,还是“20年未过富裕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6年前的2004年2月,沈浩放弃省城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接受党组织的安排,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来到条件艰苦的小岗村任职。
新上任的书记笑吟吟地走家串户,跟村民唠家常、谈小岗村未来的发展。此后6年,他为小岗村修了道路,盖了小楼,引来了资金和企业,为小岗村村民的致富而日夜操劳。
6年来,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因此吸引了包括本报在内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
2008年11月的一天,本报记者找到了沈浩,并与他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现任小岗村副村长、当年冒死“包干到户”的“18老”之一的关友江告诉本报记者,沈浩书记来了后,重点是先把小岗村的基础设施搞好。“我们修好了直通村里的公路,村中心大街也建好了,我们还给每户补助两万元,沿街建了两层小楼。”
小岗村的村民告诉记者,沈浩在修路过程中的身先士卒的带动作用感染了原本有些松散的村民。在修路的日子里,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却因找不到铁锹而面临硬化,为了不浪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
80岁的贾招英告诉记者,“‘大包干’让我们吃饱了饭,沈浩书记来了,让我们住上了楼房,我们打心里感激他。”
在小岗村,记者见到,西头伫立着由费孝通先生题字的“凤阳县小岗村”牌坊楼,南侧农民文化广场上的“大包干书卷”颇具气势;北侧新建的白墙青瓦、徽派建筑风格的村委会办公楼、档案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俨然已是一个完善的城市社区。
筑好“巢穴”的小岗村果然引来了“金凤凰”。美国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就是沈浩费尽千辛万苦引进来的一个项目。记者2009年9月在这里见到,这个产业园已雏形初现,
为了小岗村的发展,沈浩变得越来越忙。
2009年国庆节前夕,本报记者再次来到小岗村采访。本来与沈浩约好在村委会采访的,但来到村里后,村里的干部告诉记者,沈浩临时接到通知上县里开会并要去外面考察项目。
那次在小岗村的实地采访,村干部和村民们都告诉记者,沈浩异常忙碌。“沈书记现在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上面,经常出差去见客商。”
回到北京后,记者又多次打电话给沈浩,请他接受采访。但每次打电话,他都匆匆挂掉,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和客商会谈。终于在经过多次的短信沟通后,记者接到了他的回电。不到20分钟的采访中,他简要地回答了问题后又表示,“不好意思,我只能谈到这里了,马上要见一个人。”
永远留下来
作为安徽省财政厅选派的干部,在2006年秋天,沈浩在小岗村的3年任期即将结束。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当年“大包干”的参与者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安徽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1978年,小岗村人按下红手印是为了温饱,2006年再次按下的红手印则是为了留下沈浩这位带领全村奔小康的好干部。
虽然家人同样渴望沈浩的归来和照料,但在家人和小岗村人这两者间,沈浩最终选择了后者。
暑去冬来又3年。2009年秋天,小岗村人又着急了――“沈书记别走!”
仍然是红手印,186位小岗村人要留住他们的好书记。
然而,这次沈浩是真地永远地留了下来。2009年11月6日,沈浩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小岗村。
“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力争到2012年,小岗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亿元、集体收入1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0000元的目标。”2008年11月,沈浩作为嘉宾参加陕西杨凌的农高会,记者当时采访他,听到了他对小岗村的未来的描绘。
一年后,积劳成疾的沈浩永远地留在了小岗村,静静地守望着他视若亲人的乡亲们,并期待他生前为之鞠躬尽瘁的未竟事业能早日变成现实。
沈浩书记虽然去了,但他的精神将永存,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沈浩虽然走了,但一定会有更多的沈浩扎根基层,为广大农村的致富与基层党组织建设,默默耕耘,甘心奉献。
责编: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