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交通以公交为主 原则上拒绝私人交通工具进场

发布时间:2010年01月08日 14:2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瞭望

  “上海,‘上’,就是追求卓越,‘海’,就是西方碰到东方,海纳百川”

  文/刘巍

  2009年12月22日晨8时许,上海世博会协调局工作人员章永哲给本刊记者打来电话,说他被困在地铁内,不能与记者一同前往预定采访地点。

  这天上午,日客流量逾百万人次的上海地铁1号线,突发电路故障,两辆列车碰撞,造成全线运营“瘫痪”4小时以上。这是上海地铁运营以来最严重的事故。事故列车内,乘客被困数小时,所幸没有重大伤亡。

  “上海地铁十七年,碰撞第一次(发生),连续发生地铁事故,是不是还有其他一些原因呢?(分析原因)不能太简单化。”12月23日,上海市市长韩正口气严峻地表示。他要求成立第三方调查组查明原因,向社会公布。

  同日,上海市交通港口局局长孙建平在上海市政府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地铁相撞事故发生后,相关应急预案启动及时,但处置过程存有不足;将进一步改进措施,提高突发性事件公共交通应急处置能力。

  上海地铁随即开展安全“大检查、大反思”活动。检查中发现,人民广场等车站的变电设备存在过载服役问题。经专家评估后,实施了预防性更换。

  2009年12月底,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二期、11号线北段一期开通试运营后,上海地铁路网增至10条线路,运营总里程约330公里,它将接受4个月后涌至上海参观世博会的7000万人流的考验。

  “最后10米冲刺”

  7000万人流,是预计参观总人数,它超过了世博会发源地英国今日的人口。

  上海世博会在城市中心举办,这是它和往届世博会的不同之处。在世博会运行周期内,平均每天参观的人流量为40万,最高峰80多万。这相当于每天在大都市的中心搬入搬出一个大型城市的人口,并且要连续搬184天。

  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我们的基本思想就是公交主导。近50%的参观者是地铁进来,35%左右是地面公交,5%~8%通过船运水上公交。世博会原则上拒绝私人交通工具进场。”

  12月25日,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中的世博中心竣工。同日,上海中环线主线高架路浦东南段、内环主线高架路浦东段、华夏高架路主线通车,“两环一道”是浦东新区25项世博配套工程的重点,三项工程投资总额为242亿元。其余新区世博配套项目也进入最终扫尾阶段。

  “各国展馆建设基本顺利,大面上越来越有自信。”吴志强对本刊记者说。

  12月24日,本刊记者在世博园现场看到,中国馆已竣工并已布展。世博演艺中心、世博主题馆、企业馆、城市未来实践区,凡由中国方面负责施工的,都已竣工或将近竣工。在世博园A片区,其他国家的自建馆大部分还在紧张施工。

  国际金融危机是否对世博会各国展馆的施工建设产生影响?

  “从整体来讲对世博会没有影响,个别的国家,是可能的。”吴志强说,根据以往的经验,没有一届世博会开幕时是完全建完的,即使是日本2005年世博会,也还有很多国家在开幕时没有建完,“这不受控于我们。五一开幕,大面上完成是没有问题的。”

  12月26日,日本馆宣布竣工。此前的10月14日,美国馆宣布钢结构封顶,它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国家馆之一,将从“可持续发展、团队精神、健康生活、奋斗和成就”四方面来演绎“拥抱挑战”。

  “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就像百米赛跑进入最后10米冲刺”,吴志强认为,“前面的工作都是在搭台。现在就是最后的展示,展示的好坏是世博最后的标志。”

  “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

  12月23日晨8点47分,上海电台“动感101”《音乐早餐》节目直播。两位主持人在播放音乐间隙,用上海话聊天。

  一位听众给节目发来短信:“求你们不要说上海话了,我讨厌你们上海人!”

  主持人晓君在节目中回应:“这位听众,请你以一种,团成一个团的姿势,然后,慢慢地比较圆润的方式,离开这座让你讨厌的城市,或者讨厌的人的周围。”

  这之后,“团成一团,圆润离开”成为沪上论坛的“热词”,同时也引起中国内地网友的意见分裂。

  一年前,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陈信康根据一项调查结论提出:“上海市民素质偏低,排外现象严重”,要上海人自省以迎接世博会。

  陈信康很快陷入到一场“口水风暴”中。针对“上海市民素质偏低,排外现象严重”这一观点是否成立,新民网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结果3029人次的投票意见中,51%的人赞成,41%的人反对。

  2009年11月12日,上海世博会国际论坛召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表示:世博会对国民素养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他说,“北京举办奥运会之后,国民的素质在提高。我对此很感到自豪。我想世博会时间比奥运会长得多,它对国民素质的提高会有更大的影响。”

  “上海人应学会俯视,而不仅仅是仰视。”作为上海人的吴志强向本刊记者道出他的担忧与希望,“假如非洲与美国客人同来,上海人的心态应该是一样平静的。这才是国际化大都市应有的心怀。”

  吴志强谈到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德国人原本是冷静与骄傲的,但他们在世博会期间“一反常态非常热情”。

  “现在软件方面让我有所担心。”吴志强说,“应该有更大气的上海。当然,我自己长在上海,也见过很热情的上海人。”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将建成“绿色地标”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边看边聊

验证码: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

CCTV.com - ERROR

对不起,可能是网络原因或无此页面,请稍后尝试。

本页面3秒之后将带您回到央视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