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新华网陕西频道12月19日电(记者冯国)根据三十多年来中国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跟踪研究,专家认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近十年来存在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今后继续保持这一趋势对于秦岭大熊猫保护至关重要。
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研究员金学林说,从前几年的监测结果看,栖息地范围基本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相同,十余年来存在沿陕西秦岭梁向北向西扩散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佛坪县108国道两侧发现有大熊猫活动痕迹;二是在周至黑河森林公园大熊猫的活动向低海拔延伸;三是在太白县黄柏塬一带,大熊猫的活动密度加大,特别是在湑水河二郎坝一带,兴隆岭和牛尾河种群大熊猫的活动痕迹越来越近;四是在留坝县大熊猫活动痕迹又有向西扩散的趋势。
据陕西省林业厅介绍,从2004年起,陕西省林业厅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秦岭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的监测,监测的区域包括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确定的大熊猫分布区以及近年来发现过大熊猫痕迹的区域,共布设监测样线275条,每年春季(3-4月)和冬季(10-11月)对大熊猫活动痕迹、竹林、植被及人为扰动等进行全面监测,并通过野外巡护和大熊猫救护等工作对在原栖息地以外发现的活动痕迹进行统计。监测结果虽然不能反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但却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大熊猫的分布及活动范围。
大熊猫作为动物中的“活化石”,该物种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800-900万年,一度曾广布于中国南部诸省,最北达到北京的周口店一带。但是由于气候变迁,特别是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其分布区域迅速缩减,目前仅存于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的部分地区。秦岭已经成为大熊猫分布的最北和最东限。秦岭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亚种,其数量约有300只,仅生存在陕西境内的秦岭山区,探讨其栖息地的历史变化和原因对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金学林说,1973年至1976年,陕西省生物资源调查队用路线统计的方法对秦岭山区的大熊猫分布进行了调查,发现秦岭大熊猫在陕西秦岭地区的分布,大约限定在东起宁陕县呈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脊,向西过周至县经佛坪县、洋县到太白县的鳌山止。与这一条主山带相垂直的诸山系共同组成一“梳齿状”结构。秦岭地区的大熊猫即栖于“梳齿”两侧的沟、谷竹林中。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秦岭大熊猫分布区大面积竹子开花,大熊猫的命运引起人们高度关注。1986年,陕西省野生动物管理工作站等组织了一次全面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在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和宁陕5县有大熊猫分布,种群数量240-290只,分布范围至少为佛坪、洋县、留坝、太白、周至、宁陕6个县。
2000年至2002年,陕西省林业厅组织开展了秦岭地区第三次大熊猫分布及数量普查,在以往已掌握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布样调查,并根据大熊猫活动痕迹,采用巢域法+咬节区分法计算大熊猫数量。在随后的2005年6月又对凤县屋梁山和紫柏山一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秦岭大熊猫分布区已经扩展到9县,新增了宁强、凤县和城固等4县。栖息地面积有所扩大,但被分割成7个版块,以兴隆岭为中心分别向东西两向扩散,其中以兴隆岭版块最大,生存大熊猫的数量最多,约有220只大熊猫生存于此。
专家认为,有大熊猫出现(发现痕迹)并具有适当密度的竹子和一定郁闭度的乔木、水源,以及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的地方,理论就可以确定为栖息地。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在上世纪90年代前出现缩小和片段化,而在90年代后又出现扩大和连片的趋势,这正好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森林采伐和80年代通车的国道将栖息地东西分割有关,加剧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片段化。
金学林说,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1998年天然林禁伐后,秦岭大熊猫栖息地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一些地方又重新成为大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栖息地面积逐渐扩大。“只有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秦岭大熊猫才有未来。”(完)
责编:李戎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