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央视评论]自然灾害考验政府部门的反应链和信息桥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20日 18:01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中央电视台



 

汶川五年之后,雅安再度发生地震。祈福!

过去五年时间,各级政府对于大型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都有了长足进步,所以这次雅安地震发生之后,我们看到了国务院往下,包括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内,给出的快速行动以及当地政府的快速反应,也看到了人民解放军的一系列救援行动。

一般来说,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的时候,首当其冲的是考验政府部门的反应链和信息桥。所谓反应链,实际上是指从中央到地方,面对抗震救灾,能否形成一条快速反应的链条,不但要有快速反应的机制,而且还应当把这条反应链展现在公众面前。让公众看到政府部门的反应速度,无论是汶川地震使温家宝从河南直接飞往四川,还是此次雅安地震之后李克强迅速地出发前往雅安,其实都是这个反应链最上端做出的快速及时的调整。反应链的另外一个层面体现在,能有多大的速度由地方将信息汇聚到中央,由中央做出相关的决策并逐层推进。在这次的雅安地震第一天当中,我们其实看到,多级响应机制的快速启动,正是这种反应链的第一表现。

从第二个层面来看,在大型自然灾害当中,为公众搭建一座信息桥其实也是一座生命之桥,这个信息桥实际上意味着公众在大规模自然灾害出现之后,灾区民众能否通过这座信息桥及时准确地了解到自身所处的情况,了解到政府救灾的方式预期。而对于全社会来说,这座信息桥意味着当社会各界的关注集中在雅安的时候,我们能否从雅安第一时间了解到相关的信息,政府部门是否能够构建有效的新闻中心,能够让相关媒体第一时间了解到事态进展,了解到伤亡的情况,了解到抗震救灾的相应部署和安排。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形成一条有效的反应链和信息桥,既能够将多个层面的应急机制联系在一起,同时又能够通过信息桥,把公众的关心,把灾区民众的呼救和相关媒体的关注联系在一起。这需要政府部门更有效的责任担当,以及更快速的信息传播机制。

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大爱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更是机制上的。

央视特约评论员:周庆安。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