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看的“混血”电影
2015-12-21 第32期 小编说新闻

       最近小编的朋友圈被一部电影刷屏了。没错,就是《寻龙诀》。

       《寻龙诀》12月18日上映,首周末三天分别报收1.7亿元(含点映)、2.24亿元、2.04亿元,累计票房近6亿元,排片比例也从不到47%上涨到超过52%。遥想今年暑期《捉妖记》上映时,首周三天票房近5亿元。目前看来《寻龙诀》大有赶超《捉妖记》的态势。

       当年小编还在混娱乐圈的时候,曾经采访过《寻龙诀》的导演乌尔善。彼时,火眼金睛的小编就一眼看出了这位大胡子导演的潜质。为啥?并不是因为他请小编吃了一顿味道并不怎么样的西餐(应该说是快餐才对),而是小编看到这位导演“心里明白”。明白啥?明白在当下的产业环境下,如何用工业手段制造出电影“产品”。

       当时乌尔善刚刚拍完《画皮2》,在这部电影当中,他向片方推荐了概念设计师天野喜孝。而“概念设计师”这个职务,在当时还比较罕见。

       在拍《寻龙诀》前,乌尔善把《夺宝奇兵》、《古墓丽影》、《国家宝藏》等一系列好莱坞探险片都看得烂熟。总结出其中的规则,写了篇论文交给编剧,让编剧根据规则去创作:队伍中一定要有负责“谈恋爱”的男女主角。有负责喜剧的逗比,他们常常会在捣乱的同时,意外发现重要线索……

       看过《寻龙诀》的朋友们一定能够从中找到美国盗墓探险片的影子。

       今年大热的另一部大片《捉妖记》亦然。相信不少观众应该和小编一样,在观影时恍若有一种看美国动画片的赶脚。这是自然,因为《捉妖记》的导演许诚毅在梦工厂工作了20多年,其代表作便是那只绿色的大怪物“史莱克”。

       另外一部国产电影《港囧》,也是纯粹的商业化运作。导演徐峥在其中运用了港片的各种“梗”,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都有一种“港片大杂烩”的体验,这当然不仅仅因为其中的各种经典港片歌曲。

       在国内,电影之前一直都是手工小作坊式的制作流程,有了剧本、资金,凑个班子,就可以开拍。导演往往兼着制片人,什么剧本医生、特效导演、概念设计师,都是从没有过的职务。而现在随着国内文化产业大繁荣,电影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各路资本,各国“会念经的和尚”纷纷杀入中国大陆。幸福来得太突然。

       中国的电影人也开始向美国、韩国等电影产业发达国家学习。投资越来越大,特效越来越炫,制作越来越精良,制作流程也越来越规范。乍一看,不少电影都有些“混血”的味道,连孙悟空都变成了“金刚”。剧本更是团队制作、头脑风暴,各种好莱坞的剧本制作流程、剧本创作规律,各种“大师班”讲座,勘称剧作界的“心灵鸡汤”。

       这样统一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不乏“混血”味道的电影。品味算不上高冷的小编并非不喜欢这种“爆米花”国产电影,也并非要对这种产业趋势有所微词。毕竟“创新”往往也是建立在“模仿”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电影的产业化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而已。对于创新,我们不能操之过急。总要先学会走,才有可能跑起来。更何况一路飘红的票房不仅让电影人,也让无数国人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特别是那些电影上市公司的股东们。

登录注册用户名 密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