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畸形的高考 “商业价值链” Think again

高考衍生“经济时刻表”

      4月份是搞教材教辅销售,尤其是各种高考冲刺书籍销售。过去依托学校老师的“推荐”已落伍,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电视台、电台“名师点题”等方式,“制造概念”,吸引学生前来听课,并同时推荐数量巨大、价格昂贵的“冲刺题”和“母题”。5、6月份是营养品“甩卖月”。学生面临高考体检、招生学校见面、失眠、抑郁等诸多压力,家长不惜血本购买大量保健品,保健品销售要占全年销售总额三成以上。6月中下旬到7月是不折不扣的“放松月”。从高考硝烟中走出来的学生,各式各样的夏令营、旅游休闲、集体休闲肯定会大受欢迎。8月至9月中旬则是上榜考生“宴请月”,名目繁多的“谢师宴”“感恩宴”“同学告别宴”会浮出水面。

围绕高考,“怪”生意层出不穷

      随着高考的临近,很多商家已瞄准高考商机,施展出浑身解数,准备在“高考经济”中大赚一笔。然而,一些旁门左道的“怪”生意也随之应运而生,不法商贩设下一个个陷阱,等着家长和考生们“自投罗网”,“交钱便可帮高考落榜生直升大学”,“孔庙请第一注香,收香火费9999元”,“算命:给笔“开光”就能考高分”,五花八门的“高考作弊服务”、“高考移民服务”等等,严重损害了高考公平,破坏了高考秩序。高考的功能无限扩大,人们对它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所以越来越在乎。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了这种心态,大肆的进行欺骗。

“高考经济”并不经济,反成学生家长不能承受之重

      有人给“高考经济”算了一笔账:如果从高考前就这么“经济”下去,一般家庭绝对扛不住。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乘“高考的士”,吸“考生纯氧”;临了,再举办什么“状元宴”“谢师宴”、出门旅游,一路算下来,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对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来说,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额外开销;而对那些经济条件困难的家庭来说,这项开支则使他们不堪重负。

“高考房”预订火,考点附近更是炙手可热。
出门旅行谢师设宴 “后高考时代“娱乐消费唱主角
什么造就了“高考经济”的狂热? Think again

市场诱惑:高考每年带来十亿元的“商机”

      由于高考的地位十分重要,“高考经济”的火爆程度非同一般,善于把握商机的商机们纷纷把目光投向了高考这块“大蛋糕”。2010年我国有超过957万考生参加高考,即使按照每位考生支出100元的水平计算,直接产生的支出就将近10亿元。一些商家坦言:4月至8月,掌握高考经济规律和游戏规则的商家往往能够从中获得300%的高额利润。面对“高考经济”中唾手可得的红利,有哪个商家不希望从中分得“一杯羹”?在许多人的眼里,高考就像一座巨大金矿,蕴藏着无限商机。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也有政府部门的一份“功劳”,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高考可以拉动GDP的增长,即便有些乱象,也不要干预。

社会背景:教育的功利性被夸大

      当前教育的人文价值遭到忽视,教育的功利性价值被过分夸大。望子成龙的传统心理,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对人的素质、能力、学历的要求等条件下,客观上造就了这一怪现象,别的孩子上了补习班,如果自己的没上,就会低人一等,没有竞争力。在这种的心理下,高考经济成了攀比的一种手段,如果这种心态盲目扩大,那么它就可能演变成未制约和束缚人的一种工具甚至可能误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人才选拔:方式单一

      目前,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高考也就成为广大学子寄希望飞黄腾达的龙门。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力所限,不可能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学子,都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只能沿袭历史上的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用的方法,让少部分人进入高校读书。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高考,扭曲了国民素质教育,老师的教诲,家长的期望,亲友的关心,社会的关注,这一切也全都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让考生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下的考生和家长转向“高考经济”寻求一丝安慰,有的更是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铤而走险。

高考经济:一张让人笑不出的"账单"
对待“高考经济”考生和家长需理性 Think again

所谓“高考经济”不过是商家的刻意炒作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不难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一种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近年来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甚至有专家指出,它是靠“吞噬考生身上的养分来维持的”。的确,对于如此寄生在考生这一特殊载体上的“高考经济”,有必要理性看待,冷静思考。像很多与高考不沾边的广告宣传,为了炒作,都贴上了“高考经济”的标签。其实大多数商家看重的只是经济利益,只是借助“高考”这一平台进行炒作罢了。

高考消费要量力而行

      高考其实是一场平常的人生考试,平常环境更能让考生正常发挥。高考考的不是家长,而是学生,租房、订酒店等行为不仅改变了考生的生活习惯,而且会对其心理、生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满足孩子要求时还是要把握好度,适当的放松和适可而止的消费无可厚非,但是应该量力而行,如果相互攀比,过于奢华,就有可能对考生产生负面的效应。

学校和教育专家都呼唤社会给考生一个健康向上的风气,还考生一个轻松的高考
结语

结语

Conclusion

将“高考”和“经济”硬给联姻,闹不清到底是“高考”把“经济”侮辱了,还是“经济”把“高考”糟践了。
往期回顾
网友评论

登录 | 注册

我来说两句

验证码:看不清验证码?点击刷新   
责编:@霍默静(微博链接) 邮箱:huomojing@cntv.cn
出品:中国网络电视台评论部
版权声明:中国网络电视台原创策划,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