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闹”
他们是一个索取高赔偿的群体,他们来自不同岗位、不同阶层,他们专门找一些发生医疗纠纷和可能发生医疗事故的人,采取扰乱医院就诊秩序的方式向医院索取赔偿,并从中获利。
第一步,寻找目标。
医闹一般都在各大医院驻守,寻找需要“帮助”的病患家属。一旦病患家属与医院发生冲突,或更严重的医疗纠纷,他们便立即介入,声称可以帮助患者向医院追讨赔偿;
第二步,收集资料。
一旦与患者家属“达成共识”,医闹便开始运用一切手段收集患者病历资料、过往病史、入院前情况、医院资质等,尽可能收集对自身有利的相关证据,作为向医院要价的筹码;
第三步,协商收益。
与患者家属协商利益分配,主要有两种形式:
1、商议好最终的医闹费用,事成后结账;
2、患者家属开出赔偿额度,医闹索赔到的费用多出的部分归医闹所有;
第四步,执行任务。
召集人马,静坐、拉条幅、哭闹,围堵医院,冲进急诊室扰乱医生工作,甚至殴打医生。同时,以患者亲属身份向医院提出高额索赔。
职业医闹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详细]
2007年11月,大连市某医院住院部大厅内,40余名披麻戴孝的“患者家属”将花圈、横幅摆放在医院大厅,并准备在医院大厅内为死者烧纸。并扬言,要卸掉医院领导一条腿。
2009年7月,一个出生仅28个小时的婴儿因呼吸困难入院,约4小时后在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之后,20多个死者家属大闹医院,情急之下,医生为逃出医院从五楼窗口跳出,受轻伤。
2009年8月,一个2岁小男孩因高烧不退和肚子痛入院治疗,儿内科医生将阑尾炎诊断为脑炎,致使男孩阑尾穿孔不治身亡。死者家属为讨公道,撒纸钱、拉条幅、围堵医院。
2009年11月,江高镇病人因病情严重转至广州市一三甲医院,治疗两周后病情缓解,就在这时病人突然猝死。家属从江高镇带来20多人围堵医院,并扬言要将医生从四楼窗口扔下去。
然而,照“医闹”这么个闹法,不怕吃官司么?其实,“医闹”在行动前都会聘请律师,掌握行动“分寸尺度”,规避警方打击。这也是“医闹”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详细]
据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救死扶伤优先”的古训。
1、近几年,医疗事故频发,医疗行业在社会中形象降低:
*开封市通许县人民医院、妇儿医院,非法倒卖产妇胎盘至药材市场或一些宾馆酒店供人“食补”,长达10年。[详细]
*2010年8月,深圳某医院助产士因嫌红包太少,在手术中缝上了产妇的肛门。[详细]
*湖南省株洲市某医院,因医生经验不足致使产妇惨死在手术台上。当产妇丈夫冲进手术室时,手术台上只有孕妇未缝合的尸体,以及满地血布,手术室中医护人员集体蒸发。[详细]
*2010年9月,山东菏泽华杰医院打着免费检查的幌子向“患者”收费治疗,原本没病的“患者”接受治疗后出现身体不适。经查,为“医疗陷阱”。[详细]
近几年,一系列不合常理的医疗事故,让百姓心中的白衣天使变得面目狰狞,为求一己之利败坏医德、视人命如儿戏。医疗机构往日的良好形象在百姓心中彻底倾塌,人们甚至认为,生病能不去医院就尽量不去,那不再是救死扶伤的救命场所,而成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黑洞”。
2、医疗费用过高,患者和医闹都觉得医院有钱。
一直以来,“看病贵”都是难题。药品从生产厂家到医院药房,要经历众多的“中间环节”,到了患者手里已经翻了数倍。加上医院效益与医生工资挂钩,医生开药挑贵的开,以及医院各种名目的检查费用,一个小小的感冒动辄就会花去上千元。[详细]
于是,患者家属遇到医疗赔偿难免会算计,每天来医院的病人络绎不绝,医院肯定有钱啊。
3、维权渠道不畅,“告不如闹”。
发生医疗纠纷后,正常的处理程序是:1、友好协商,可由法庭庭外调解;2、通过医疗事故鉴定中心做事故鉴定;3、走司法程序,患者通过民事诉讼解决问题。
然而,众所周知,由于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权之路极其艰难。
*医疗信息缺乏透明,医患关系不公平。
当医疗纠纷发生时,病人大多处于弱势地位。抢救过程禁止非医护人员“旁观”,取证困难;最重要的证据——病例,都在医院手中,如果医院不提供,患者家属只有两手空空,拿什么告?正如病人家属所说“如果医院愿意合理解决医疗纠纷,谁愿意去闹啊!”[详细]
*患者既不信任医院,也不信任医疗纠纷解决机构。
解决医疗纠纷的正常途径只有两种,协商和诉讼。诉讼不但时间较长,程序复杂,专业性强,而且涉及到医疗鉴定。按照现行的体制,承担医疗鉴定的机构同属卫生部门。在患者家属看来,是“老子给儿子鉴定”在做鉴定,能公平么![详细]
4、医院“吃软怕硬”的行事风格,助长“医闹”滋生。
为了减少自身过错,害怕妥协后患者得寸进尺,医院面对患者家属时态度一般都很强硬。而在闹过之后,医院又为了息事宁人,选择花钱消灾。这一方面激化了医患矛盾,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医闹”的行为。
患者家属地位弱势、维权难、对医疗机构不信任……诸多问题滋生了职业“医闹”的成长。似乎,“医闹”的出现让患者家属面前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事实上,患者家属们只看到了“医闹”索赔迅速的一面,“医闹”并不是“灵丹妙药”,相反,是一种恶性循环,其中隐藏着许多隐患。
1、威胁医生安全
2006年,广州某医院医生因惧怕“医闹”闹医院,上班时怀揣刀具。医闹的出现,让医生对职业安全存在危机感,治病不再是医生需要考虑的唯一问题。;[详细]
2、扰乱医院正常秩序
2007年,大连市某医院被40余名“患者家属”围堵,造成医院无法正常诊病,大量病人滞留,失去最佳诊断时间。[详细]
3、“医闹”是双刃剑 伤医亦伤患
医闹是打着维护患者权利的旗号,侵害广大患者的利益行为。虽然有律师把控尺度,但医闹的行为往往不可控,稍有不慎,患者就要承担因“闹”衍生的法律责任。[详细]
4、“医闹”加大医患矛盾
似乎,“医闹”确实帮助患者家属要到了赔款,但是,并没有“解决问题”。医院为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开始选择不会引来“医闹”的、“危险较小”的病人。于是,“医闹”成了加大医患矛盾的导火索。[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