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颁奖辞: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推选委员阎肃:这海峡好浅好浅,深不过我的遗憾。抱回的岂止百十个骨灰罐,抱回来的人心啊,成千上万上万。坚信着亲情骨血相连,谁也隔不断隔不断。 推选委员张会军:75岁的老兵老人,用微薄的力量牵动所有游子的梦回家乡的愿望。我们敬佩他的无私和亲情。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高秉涵生于山东菏泽,13岁已经成为“小学兵”,在“南逃”路上几乎丢掉半条命,辗转抵达台湾之后,他又成了孤儿流落于台北街头。他流过浪,做过小贩,几经周折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
他审的第一个案子是金门逃兵案,一个士兵在值岗时冒险抱一只轮胎穿越金门海峡想游回厦门的家,但是没能成功,被判处死刑。一个想要回家孝敬母亲的人怎么会有死罪?为什么一段浅浅的海峡会让骨肉同胞分为两个世界?身为法官的高秉涵无能为力,但他的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1979年,离家31年后,高秉涵写的第一封家书,由台湾至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又经北京、广州、辽源,历时三个多月,于母亲葬礼的当天抵达亲人的手中。两岸开放后,他开始奔波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义务为台湾老兵寻亲提供支持,20多年间,先后抱回了54个老兵的骨灰罐,帮助他们完成遗愿,回归故乡的怀抱。
没有长夜痛哭的人不足以谈人生,在高秉涵看来战乱造成了人们的痛苦,让人们在深夜里长哭,然而承受这份痛苦最沉重的是老兵。 “对于老兵这个群体来说,他们的人生就是牺牲,一开始参与战争为国家牺牲,到了台湾为社会服务,退休以后他们期盼能够回家,但是没有等到两岸开放,他们就走了,所以他们的人生一直在牺牲、服务和期盼回家的路上。”正是因为这份沉痛的思乡之情,高秉涵帮助老兵把骨灰带回老家,魂归故里。“不管是活着的老兵,还是死了的老兵,他们的人生都沉淀在回家的路上。” 但是送老兵回家的路并不容易,有的老兵骨灰是放到由台湾的公家单位管理,有的骨灰是放在私人的骨灰塔里面,所以拿骨灰的手续非常复杂,幸运的是很多单位都很支持。不过到了通关的时候遇到了麻烦,有的海关甚至怀疑高秉涵犯毒。后来高秉涵抱骨灰过关的次数多了,海关都认识了他,也就没有了麻烦。 每一次带老兵骨灰回家,高秉涵都能想起他1991年回家的情景:“我恨不得一步到我那个高庄,但到了村东头,我却没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梦寐以求想回家,可到了村庄的外面,我又不敢进去。我们的老祖宗说近乡情更怯,老兵回家就是近乡情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