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去向
6月12日上午9点15分。在海内外108位高僧大德的见证下,七宝阿育王塔金棺银椁被打开,佛顶真骨在盛世重光。 今天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南京大报恩寺佛顶骨舍利盛世重光系列活动是中国文物工作者献上的礼物。
大报恩寺是中国明代著名的皇家寺庙,位于南京市中华门外古长干里。这里是南京城的发祥地。 从去年5月开始,经修复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馆公开展出,吸引了海内外众多观众前来一睹“塔王”真容。
2008年7月南京博物馆在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北宋长干寺地宫,并在地宫中出土了石函、铁函。 2008年11月22日,通过研制的特殊工具,考古人员从铁函中请出了千年阿育王宝塔。根据碑文记载,宝塔内的金棺银椁瘗藏有释迦牟尼佛祖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和诸圣舍利。 2010年6月12日上午7点半开始,千年阿育王塔内的金棺银椁将在高僧的护送下,从南京朝天宫运往千年古刹栖霞寺启请,两岸三地的高僧将举行供奉法会,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英语频道将联合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南京博物馆等单位联合直播考古发现过程。
1987年,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的考古发现,令整个东南亚震撼,舆论称其为“千年一遇”。此次南京七宝阿育王塔可能请出的佛顶骨舍利将是一个“惊世发现”,其重要性可与法门寺佛指舍利的发现相提并论,将是足以影响全亚洲的文化事件。
佛顶舍利首先应流传在南亚地区,并被视为圣物,受到隆重的供养和广泛的敬信。供奉佛顶骨舍利的当数南亚那竭国内的醯罗城和迦毕试国最为著名。晋代法显法师的《佛国记》和唐代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对佛骨舍利的形质及在醯罗城及迦毕试国供奉的情景都有详尽的记载。 据《佛国记》载,早在5世纪初期的时候,那竭国内的酰罗城中有就佛顶骨精舍,佛顶骨被保存在一个叫解脱塔的塔里面,每天请出来放在寺院外面的一个非常漂亮的高台上供大家瞻礼供养。 到了唐代,玄奘在印度巡礼期间,也曾瞻礼过这个佛顶舍利。据《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记载:佛顶舍利放置在一个宝函之中,宝函放置在一个七宝舍利塔内,而这个七宝舍利塔则放置在一个多层的楼阁的第二层之中。玄奘看到的舍利颜色同法显看的基本相同,即黄白色,但大小同法显的记载略有不同,变成了“周一尺二寸”,而且“发孔分明”。 后来,供奉在这里的佛顶舍利又分出一部分供奉在了迦毕试国。玄奘曾经对此有明确记载:“王城西北大河南岸旧王伽蓝……其伽蓝东南有一伽蓝,亦名旧王,有如来顶骨一片,面广寸余,其色黄白,发孔分明……每至六斋,王及大臣散花供养。”“面广寸余”,可见迦毕试国的佛顶舍利明显比西北印度那竭国的佛顶舍利小。 历史上到过醯罗城的中国高僧还有很多。南朝的宋云和法勇、唐代的新罗僧人慧超等都曾来此瞻礼过佛骨舍利。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玄明传》和卷下的《道琳传》中,都有对迦毕试国佛顶骨舍利的记载。此后一百余年,唐使车奉朝(后取法名悟空)入天竺。在《悟空入竺记》中记载了在迦湿密国(迦湿弥罗)入干陀罗(犍陀罗)供奉有佛顶骨舍利。
舍利,梵文的音译,一译“设利罗”、“室利罗”,原意指尸体或身骨。佛教用以指释迦牟尼佛,后来也指高僧大德火化后的骨殖及珠状物。又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以及“生(真)身舍利”、“感应舍利”以及“法身舍利”等诸多说法与区别。《金光明经》卷四云:“舍利者,乃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唐僧人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舍利篇•引证部》解释道:“舍利者,西域梵语,此云身骨。恐滥凡夫死人之骨,故存梵本之名。舍利有三种,一是骨舍利,其色白也;二是发舍利,其色黑也;三是肉舍利,其色赤也。”《大智度论》卷五十九云:“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故而,舍利作为佛教中的圣物,受到了特别的尊崇。
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他的生身舍利被摩揭陀国﹑释迦族等八国分成八份,建塔供养。至公元三世纪,佛顶骨舍利连同佛的其他舍利被阿育王从最初的八塔中取出转移供奉到南亚和中国等地,佛教大兴。阿育王再分舍利之后世界各地流传的释迦牟尼佛舍利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晶状的舍利子;2、牙齿;3、指骨;4、顶骨;5、锁骨;6、头发。由此开始,佛舍利崇拜突破南亚的范围,在整个世界佛教界流传开来。 阿育王的这次佛舍利再分配肯定包括了佛顶骨舍利的转移供奉。根据《法苑珠林》的记载,南京有阿育王时代供奉起来的佛舍利。
佛顶骨舍利传到中国的明确记载始于唐代。《法苑珠林》卷二十九载:“至大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春初,使人王玄策从西国将来(佛顶骨),今在宫内供养。”此佛顶骨舍利乃王玄策取之于迦毕试国古王寺。 唐道宣法师著《神州三宝感通录》卷上载:“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春三月,下敕取(佛指骨)舍利,往东都入内供养。时周(周王李显,高宗第七子)又献佛顶骨至京师,人或见者,高五寸、阔四寸许,黄紫色……”这里周王李显所献顶骨出之何处,并无交待,但似非王玄策所取者。 在此时期,又有两次关于佛顶骨舍利记载。 《法华传记》卷五载:“唐高宗麟德六年(公元664年),有西域僧献三道佛顶骨”。 韩国江原道北部凤干寺据说安奉有佛顶骨舍利。此出之于《三国遗事》卷三载:“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经》一部四百余函,及佛舍利、佛顶骨舍利、佛牙、袈裟等返回新罗”。 以上唐代佛顶骨舍利四事,前后不过二十年,可知佛顶骨舍利的信奉供养之一时之盛。此后,西夏国皇太后于天佑垂圣元年(宋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为“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毅宗)建寺塔安奉宋仁宗所赐《大藏经》,及西天高僧所进的佛中指骨、佛顶骨舍利等。又有辽道宗大安八年(公元1092年),河北涿州云居寺建释迦佛舍利塔成,供奉佛顶骨舍利的记载。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使人去中天竺取佛顶骨舍利。据汤用彤、季羡林先生对佛教文献的梳理,太平兴国年间时有印度高僧将佛顶骨带入中国,如: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成都沙门光远游西天还,诣阙进西天竺王子没徙曩表、佛顶印、贝多叶、菩提树叶。诏三藏施护译其表。”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沙门法遇自西天来献佛顶舍利、贝叶梵经。法遇化众造龙宝盖、金兰袈裟,将再往中天竺金刚座所供养。” 另外,据南宋承仪郎李攸著《宋朝事实》卷十二记载:宋至道元年,有天竺人向宋朝进贡佛顶骨。 以上记载说明:南京供奉舍利的历史传统悠久;此次发现与北宋时期佛教中兴的大背景密切相关。
古南京城首建在长干里一代地区(今中华门南侧),称之曰越城。后在今南京市主城区的朝天宫内建冶城,用来冶炼金属,铸青铜剑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京城的发展空前。五代时,南唐定都南京,将北部缩至水西门到光华门一带。明时,洪武帝重修南京城,乃今日所见,为葫芦状,传言为朱元璋侧脸。今明城墙,北连长江,东靠钟山,南临秦河,西接河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墙!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加上江宁府学现存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位于南京市中心的西南面。古代称治山,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冶铁铸剑,后历代帝王多在此建寺庙宫殿。朝天宫现为南京市博物馆所在地,1956年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栖霞寺座落在栖霞山中峰西麓。南齐永明元年(483年),隐士明僧绍舍宅为寺,称"栖霞精舍",后成为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祥地。 栖霞寺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现有山门、天王殿、毗卢殿、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等主体建筑。
南京自古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扬子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业经济中心.南京是山、水、城、林一体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存.东郊汤山猿人头骨的出土,表明35万年前南京就是古人类聚居之地.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所以南京既被称为六朝古都,又被称为十朝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