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九丰产业园蔬菜大棚内部情景。人民网记者 刘茸摄
人民网遵义1月14日电(记者 刘茸)近日,“脱贫攻坚看贵州 网络媒体‘走转改’”主题采访活动一行到达贵州省遵义县,重走总书记去年6月16-18日考察扶贫工作路线,探究扶贫“贵州模式”细节。
在贫瘠的山地上发展起了大棚种植
家住贵州省遵义县花茂村的舒长英,在外打工已经20年了。2014年,借着参加女儿婚礼的时机,46岁的她回到家乡休息了几个月。
同年,来自山东的九丰农业集团入驻花茂村,舒长英家的一亩多田地经过流转,成了九丰集团6000平蔬菜育苗大棚的一部分。
舒长英和其他土地流转农户一起,成为了九丰的员工。在九丰产业园的生态餐厅,她当上了后勤服务员。
“其实挣得没在外面多,”虽然是以生态农业被扶贫代表的身份接受采访,她还是老实说,“在外面当服务员普通一个月都能挣三千多块钱,但九丰基地刚刚起来,客人还不是太多,我一个月只有保底工资1780元,加上包吃住。”
但即便如此,她还是高兴有个可以跟家人团聚的机会。当年为了供家里两个孩子读书,舒长英夫妻俩想尽办法在家里的一亩多薄田里折腾:种西瓜,卖不动,种烤烟,产量少。没有办法之下,夫妻双双到广东打工,让几个孩子在上世纪90年代就成了留守儿童。
环顾四周,像舒长英这样被贫困逼出去打工的人家不在少数。贵州山水虽美,但却是全国唯一一个山地丘陵覆盖率超过95%的省份,连发展农业的平原都稀缺,更不用说次序往后排的第二三产业了。
提起这里种地的难度,九丰集团的人更有话要说。
“我们2012年2月28日从山东来的贵州,当时是毕节市织金县的县委书记把我们找过来的。到那一年的7月份,我们还种不出一棵菜。全死了,苗都出不了土。”九丰的宣传部长苏庆告诉记者。
山地农业的难度,九丰集团的人算是领教了。在昼夜温差极大、海拔高达1680米的织金县,曾经有来自贵州省农委的专家下了鉴定:这个地方几乎种不出大棚蔬菜。但九丰最后还是成功了。
“这边昼夜温差大,我们把原先白天种植的苗拿到晚上去育种,再用中午时间栽进地里。这边的土质也差,用牛耕不到超过20公分的深度下去,我们从山东拉来拖拉机,把50公分以下的土翻上来,把有机营养土摊进去,再翻一遍,用一年时间,终于改善土质,长出了蔬菜。”苏庆回忆说,“这账没法算,下了血本。”
2014年,九丰的大棚作为先进经验,被引进到了遵义花茂。一切以速战速决的节奏进行:5万亩地的园区,一个月内完成洽谈、签约、开工,当年年底,大棚就先期建成了。
这也是“十三五”期间脱贫任务最重的贵州省所要求的速度。副省长刘远坤近日明确表示,“大扶贫”是贵州最重要的两大十三五战略之一,493万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底前要全部摘帽,意味着要举全省之力和资源去完成这个任务。
发挥示范效应 为农民植入现代农业的观念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来到遵义调研考察扶贫开发工作,走进了九丰的高效农业智能温控大棚。
“总书记原定在里面呆8分钟,后来待了20多分钟。”苏庆说。他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说的一句话: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
据刘远坤介绍,贵州的脱贫方案把人群分为五部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发展生态农业,对应的就是这里的第一部分,这里的重点是,不能只“造血”,不“输血”,拔掉穷根才是根本目的。
“我们原本的技术是对内保留的,毕竟是企业,但从总书记说过那句话之后,就完全放开了。”苏庆说,“我们培训农民,教他们大棚种植,没有大棚条件的,也教他们露天种植怎么管理,怎么防病虫害,告诉他们:要让蔬菜给你赚钱,首先要给土地喂饱饭。全部用有机肥,每年两次土地改良,虽然投资大,但产量确实高。”
本地农民原本的思路是“望天收”,给他们植入现代农业的观念,很是费了一番工夫。这过程中,九丰大棚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我们做精准扶贫,前期会先宣讲,让老百姓真正了解怎么依靠土地,到我们园区来学了,就认真教。”苏庆介绍说,“我们还搞‘六个统一’,给老百姓吃定心丸。统一育苗,专门技术团队统一管理,统一配送肥料,统一收购,签一个市场保护价,如果烂市我们要按照8毛钱一斤来收购,统一包装,最后统一销售。”
这些都是九丰入驻花茂,跟遵义县政府所签协议的一部分。从九丰集团的角度来看,成本投入和责任负担无疑都很重,但苏庆说,农业是个长久可持续发展产业,整个园区需要8-10年才能回收成本,过程长效、可持续。“农业是一个产业链,从土地流转,到蔬菜种植,到蔬菜上市,到蔬菜深加工,到老百姓学习种植技术,它整个产业能够带动很多东西。”
“我们注册了‘黔九丰’的商标,现在在周边省市已经有一定影响力。我们还在寻求跟学校、企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内部食堂蔬菜供应的合作,同时线上也在推广。”他介绍说,去年蔬菜销售收入有3700万,利润率近三分之一,园区观光旅游收入下半年已经达到170万,“还得感谢总书记,来了一趟,全国都知道了。”
舒长英的感受是,自己周围外出打工的人几乎都回来了,因为在家乡就可以找到工作,养活全家,跟亲人团聚。在孩子们都已成年的如今,她的新年愿望是:能够过个团圆年。
“1994年出去打工到现在,一共才只过了3个。”她说着,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笑容。
背景:贵州扶贫重要手段----生态农业
据遵义县枫香镇党委书记帅波介绍,枫香镇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之地。近年来,花茂村发展山地现代高效农业、培育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4个,推动农旅一体化,开办了42家乡村旅馆、10个农家乐,仅2015年1—5月,接待游客就达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60万元。
遵义县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是当地2014年引进山东省寿光市九丰集团公司建设的,目前建成大棚近15万平方米,解决71人就近就业。园区目标是建成“蔬菜基地的‘心脏’,农民增收的保障,风险防范的屏障,城市餐桌的依仗”,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
据县定指标体系监测,2015年花茂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07元,村级集体经济突破30万元。贫困人口减少到165人,除去需要由政府“兜底”的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两无”人口140人外,剩余25人2016年可全部脱贫。
除花茂村外,贵州还有多个县乡政府利用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建立蔬菜大棚或种植基地等方式,结合扶贫补贴、贴息贷款等手段,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2014年,贵州全省共识别出贫困乡镇934个、贫困村9000个、贫困人口745万人。全省共派出1.159万个驻村工作队开展驻村帮扶。其中,新增扶贫种植产业超过300万亩,34个扶贫产业园区已完成投资106.2亿元。
2011年至2015年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从1149万人减少到623万人;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153元提高到5909元;25个县525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握时间节点,努力补齐短板,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