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点击或扫描下载

国内国际经济军事历史娱乐视频图片评论

《最美北京人·环保》主题访谈文字实录

中国新闻中国网络电视台 2014年12月10日 18:33 A-A+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原标题:

访谈现场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随着人们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让公众对于环保的关注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市委宣传部近期开展的《最美北京人》宣讲活动,有不少扎根于环保工作一线的工作者和来自民间的环保达人,央视网特别策划《最美北京人·环保主题访谈》,希望挖掘他们环保事迹背后更多的故事,带动更多的网友与市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主持人:首先我来介绍一下,他们分别是:丰台区新村街道退休教师胡钧。
  胡钧: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石景山报社摄影记者杜雷。
  杜雷:各位网友朋友们大家好!
  主持人: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副场长周小飞。
  周小飞:网友朋友们好!
  主持人:大兴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垃圾转运站刘天旭。
  刘天旭:各位网友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海淀区中关村中学初三七班班长李子彤。
  李子彤: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五位嘉宾在《最美北京人》巡讲活动中,充分展示首都人民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良好风貌,传播“北京好声音”。节目一开始首先请各位嘉宾和我们分享一下他们的事迹,首先我们就有请丰台区新村街道退休教师胡钧分享他的低碳生活与发明。
  胡钧:我是丰台区新村街道的退休教师胡钧,今天参加央视网的环保主题访谈,感到非常高兴,但愿我的发言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带动更多的网友与市民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
  我出生在北京宣武区,是个老北京人,对北京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小时候经常去长城、护城河、北海公园等地方玩耍。那时候北京的空气比较好,交通和运输全靠马车,看不见汽车,陶然亭的蛙声如海浪伴随我进入梦香。后来我去了山区煤矿,直到95年才返京当了一名中学教师。
  这时候的北京已经让我不认识了,有些标志性的建筑,如广安门长城、护城河、黑猴商店等,已经找不到了,天上的星星看不清了,陶然亭的蛙声没有了。相反汽车川流不息,每天清晨数百万个煤球炉子一起点燃,让我们无法呼吸,清晨穿上的白汗衫,到中午领子就黑了……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退休之后就搞节能环保方面的研究,还北京一片蓝天、绿地、净水,为改变北京生态环境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我认为退休之日就是开创新生活之时,2000年我退休了,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治理环境污染的研究工作之中。我是北京体育大学毕业的,一下投入与我专业毫不相干知识领域研究,困难是很多的。特别是对我这个退休老人老说,困难就更多了。我不仅需要克服跨专业重新学习的困难,同时还要克服没有资金、没有实验场地、年岁大、记忆差的困难。更主要的是必须突破、超越现有的技术,才能获得成功。
  目前我已经有节能环保方面的国家专利22项,其中“门窗框散热器”荣获第十六国家发明展会金奖,“多功能空调窗帘盒”和“多功能助力汽车”荣获银奖。2009年我利用这些专利,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含有百项节能技术的“低碳小屋”,目前“低碳小屋”已经接待国内外参观者一万多人,新闻媒体一百多家。我还撰写了100多篇节能环保科普文章,并在各大报刊发表转载。如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巧用温差能、少开空调机”等文章颇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我还多次应邀到机关、团体、学校、社区进行科普讲座300多场,并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志愿者活动。目前是中科协中国科普志愿者协会的发起人和首批志愿者,中国科技馆的专家志愿者,中国发明协会的会员,北京市科普志愿者,丰台区老科协志愿者,新村街道育仁里社区科普活动站长等。现在全国有数百万的家庭都学会了“巧用温差能、少开空调机”的方法,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能源。数十万个家庭都在使用我研发的“生物工程腻子”技术,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我还创作了一些环保的歌曲,如“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等。
  主持人:感谢胡钧老师的分享,也希望更多的人热爱环保。环境保护,也离不开媒体的有效监督。石景山报社摄影记者杜雷,也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了石景山的变化。
  杜雷:我和师傅曾经拍摄了三张照片,记录了北京传统的重工业基地——石景山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的变迁。
  第一张照片表现的就是石景山冲天浓烟的画面。现在的石景山,正在从一个工业区向文化娱乐休闲区转变!然而,几十年前,从京西八大厂那林立的烟囱里冒出来的滚滚烟龙,却是现代化的象征。新中国成立15周年大庆,在天安门广场群众游行队伍中,有一个由首钢工人组成的方阵,方阵里有一个做得非常精美的高炉模型。在彩排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傅是越看这个高炉越别扭,说:“这高炉怎么不冒烟啊?高炉不冒烟那还是高炉吗?”成,大伙儿找了个大铁盆,里面装上沥青,用火一点,那烟冒的是蹭蹭的。现在听起来这是个笑话,可在当时,只有冲天浓烟,才是最美的画面。
  第二张照片拍摄自上个世纪80年代。虽然当时已经有了环保的理念,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么才能展现石景山的新形象呢?当时大家想出了一招儿——“藏烟”。所谓“藏”烟,一是拍摄时机,多选金秋10月,秋高气爽,尤其是从西山八大处向东望,视野辽阔,心旷神怡;或有,就是拍摄夜景,借夜色把烟尘掩盖起来。
  这张照片名为《石景山之夜》,就是精心设计的“藏”烟之作。拍摄当晚,摄影师 6点上的石景山,午夜12点下山,用了6个小时,在一张底片上连续17次曝光拍摄而成。照片上,近处弯曲的是铁轨,中间是炼铁炉出铁时的红色光芒,远处是石景山居民区的万家灯火,画面上灯火璀璨辉煌,非常漂亮。可说实话,当时的石景山,夜色远远没有这么漂亮。为了追求艺术效果,摄影师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光亮,重叠在了一张底片上。
  第三那张照片摄自2002年。北京申奥成功之后,绿色奥运的理念深入人心。以首钢为首的京西八大厂和石景山区下决心治理环境污染,还北京一片无烟的蓝天。经过不懈努力,我终于可以告诉大家,现在石景山处处都是适合拍摄的景观!
主持人:感谢杜雷。越来越多的人把城市的洁净和美丽当做梦想,下面有请北京环卫集团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副场长周小飞发言。
  周小飞:大家好,大家好,我叫周小飞,现在北京环卫集团的阿苏卫垃圾卫生填埋场,从事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工作,很高兴有机会通过央视网,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身边的垃圾都去哪了。我们每人每天大概会产生0.8公斤到1公斤左右的垃圾,全北京市每天就会有1.7万吨的垃圾产生,如果把这些垃圾摊开铺成1米高,每天就可以至少铺满四五个足球场。和媒体上报道的一样,北京市的各个方位上分布着十几座大大小小的垃圾山,我所在的阿苏卫填埋场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您如果没有去过阿苏卫,听就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垃圾山有多大。我们这座垃圾山的占地面积和我们的世界第一大广场——天安门广场差不多大小,现在已经堆了20多米高的垃圾,而且北京市每天产生的大约五分之一的垃圾还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我们填百场进行处理。
  我们阿苏卫填埋场在全国的垃圾处理行业里,也算是非常知名的和非常有影响力的,因为阿苏卫填埋场是咱们北京市第一座符合国际卫生标准的填埋场,也一直按照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水平运营管理着。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有的填埋工艺水平已经无法满足要求了。尤其是前几年,包括阿我们苏卫填埋场在内的国内多个大型垃圾处理设施,都遭到了周边居民不同程度的投诉和抗议,这也给我们运营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环卫人还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也是特别能啃硬骨头的,通过我们多年实践经验,我们把精细化的工程化管理手段结合到一起,创造性的提出了“全密闭填埋工艺”的概念。
  那什么是全密闭填埋工艺呢?顾名思义,就是我们用密封性非常好的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给我们这座垃圾山穿上了一层严严实实的外衣,并且可以通过我们预先在垃圾堆里埋填的管线,把垃圾堆体中产生的污水和气体全部收集起来,然后再进行处理,保证了这个巨大的垃圾山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现在,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污水处理成中水,用于场区的绿化、降尘,实现了污水的再生利用。我们把收集起来的气体进行发电,现在我们这座垃圾山所产生的沼气,每个小时就可以发电5000度的电,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资源的再生利用。
  现在您再来到我们阿苏卫填埋场,包括我们北京市多个垃圾处理设施,映入眼帘的已不再是大家传统意义上的满眼的垃圾山和四处乱飞的蚊蝇,而是满眼的绿色植被,郁郁葱葱的十分好看。今天呢,我也想通过这个机会,邀请大家能够有机会,有兴趣的时候,加入到我们北京市2011年就提出的“垃圾一日游”活动中,通过实地的参观走访,去真正了解一下我们现代化垃圾处理工艺,谢谢!

  • 新闻
  • 军事
  • 财经农业
  • 社会法治
  • 生活健康
扫一扫
扫一扫,用手机继续阅读!
央视网新闻移动端
央视新闻客户端iPhone
央视新闻移动看!
CBox移动客户端
下载到桌面,观看更方便!




新闻图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