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时政滚动

李克强:地方政府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

发布时间: 2013年11月08日 04:5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 新华网 | 手机看新闻

领导人视频集

原标题:

  二、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抓好“接、放、管”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国务院的改革方案把“职能转变”放进了标题,这次关于地方政府改革的意见又把“职能转变”放到“机构改革”前面,就是为了突出强调职能转变。各方面普遍认为,政府改革的核心是职能转变,职能不转变,机构改革也达不到目的。这次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要重点抓好“接、放、管”。接,就是把中央放给市场的权力接转放开,把中央下放给地方的职能接好管好;放,就是把本级该放的权力切实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

  (一)要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中央明令取消的审批事项,要不折不扣地放给市场、放给社会,地方不能变相保留。为了使地方政府更有力有效、就近就便进行经济社会管理,中央要把相应的权力下放给地方。放给省一级的,省里要接好管好;放给市县的,省一级要及时下放,不截留,不梗阻,市县一级也要接好管好。最近新闻联播报道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国家深海中心基地建设,这是国家投资项目,按原来的管理审批程序,有好几道,要盖几十个公章,至少要两年。现在中央把有关权力下放给地方政府,两个月就落地了。从这个例子看,下放权力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效率。我们还要注意,下放给市场、社会的权力,要放就要真正放到位。现在有一些社会组织还是政府管理的机构,如果把权力放给这些行政化的社会组织,就可能还是在政府内部“转圈”,要切实防止这种现象。

  (二)要最大限度地取消地方行政审批事项。省级政府对现有的审批事项要严格清理,该取消和下放的坚决取消下放。国务院提出,本届政府任期5年内,至少取消和下放1/3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省级政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明确要求。而且不光要看数量,还要看质量。今后省一级原则上不得新设行政审批事项。市县一级政府本来就不能设定行政审批,但存在不少以“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事项,包括登记、备案、审定、年检、认证、监制、检查、鉴定以及这个证、那个证等。这些虽然不叫行政审批,但对企业来说都是“门槛”,与审批没什么区别,而且多数是收费的。大家都看过报道,有人画了一张行政审批的“万里长征图”,办一个企业,上一个项目,要盖上百个公章,不仅如此,还被“吃拿卡要”。中央有关部门接到投诉,经查核,有这样一个情况。北京一所高校的一位毕业生,回到家乡创业,办一个书店,在多个部门跑了30多趟,花了不少钱,历时三个多月,总算办起来了。但开业后,各种检查、收费、罚款就跟着来了,没钱就拿书,最多的一次拿走了140多本。最后,他一气之下关门不干了。我们非常希望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创业,带动当地就业。但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环境,他怎么回去创业呢?因此,要实行最严格的行政审批“准入制”,对于不符合法律规定、利用“红头文件”设定的管理、收费、罚款项目,要一律取消。国务院已经决定对商事登记制度进行改革,据了解,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人、大学生是欢迎的,都期盼着这项改革尽快落地生根,各地要抓紧把改革的配套措施落下去,让创业“火”起来。

  (三)要加强地方政府管理服务职能。我们说放、放到位,并不是说不管。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同时转起来,政府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地方政府面对千千万万生产经营者,必须把市场监管这个职能履行到位。减少了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就要跟上。这次地方政府改革,要把市场监管重心下移,加强市县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和力量,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逐步做到疏而不漏,防止再走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

  地方政府抓经济,很重要的一条,是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这也是加强管理服务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地方政府原则上不要再直接投资办企业,地方政府直接办企业或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容易在当地形成投资、产业的垄断和市场封锁。多年来,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完善不起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方保护。对一个地方来说,应该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这是改革开放之初南方一些地区提出的理念,实践证明他们发展起来了。能够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就业,政府依法收税,这才是根本。地方政府抓经济,不是当“司机”,不是直接开车上路,而是要管好“路灯”和“红绿灯”,当好“警察”。“路灯”就是为所有的企业照亮道路,对所有的企业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红绿灯”就是讲规则,该走则走、该停则停,也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当好“警察”,就是加强监管,对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侵犯知识产权,特别是对食品安全等领域损害人民生命健康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惩不贷。这样,对于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企业才是公平的。如果监管不力,坑蒙拐骗之类的反而吃得香、走得开,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我们把更多精力放到这上面来,也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经济转型升级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还要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建立一套科学监管的规则和方法。过去我们在市场监管上,年度检查、月度检查太多了,还时不时搞“大检查”,不是说不可以搞,但问题是查谁不查谁、罚谁不罚谁、罚多还是罚少,随意性太大。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做法,对监管对象按确定的比例随机抽查。随机不是随意,而是有规则。比如100家企业,规定每年抽查百分之几,通过“摇号”来确定,被摇上的,就一查到底。也可以委托给第三方去查。一旦发现有违法行为,就要重罚,让违法者无利可图,甚至倾家荡产。同时要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制度,把问题企业和违法经营者列进去,用技术手段来保证这个制度的刚性,一旦被列进去,任凭找什么关系、走什么“路子”都抹不掉。一次经营违法,可能终身不能在这个领域从业。有这样一个具有普遍震慑作用的制度,所有企业都感到头上有一把剑,侥幸心理就会越来越少。诚信经营的,半夜不怕鬼敲门;坑蒙拐骗的,说不定哪一天被“摇”上,就要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这样也可以规范政府监管人员的行为,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各地可以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搞好保障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地方政府需要加强的管理服务职能。这方面,政府的责任主要还是保住基本、补上短板、兜好底线,促进社会公正。现在一些地方保基本的内容走了样,“雪中送炭”的事还没做好,却热衷于搞“锦上添花”。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变成了所谓“贵族学校”,有的养老院也过于豪华。政府把什么都包起来,把什么费用都免了,看似是在做好事,但实际上包不住、也包不起,社会力量又进不来,因为即使保本微利也难以平等竞争。我们要多动脑筋,调动市场力量来发展服务业。但政府必须把保基本的责任履行到位。最近,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用这个制度来托底。只有把底托住,不让冲破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的事情屡屡发生,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市场化改革,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要更加重视基层政府建设。大家常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市)和乡镇政府,还有城市市区政府及派出机构,直接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直接为人民群众服务。广大基层干部工作很辛苦,收入也不高,有的地方连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可以说一些乱罚款、乱收费也与此有关。我们要给基层干部更多的关心,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切实保障,特别是不能拖欠工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要优先考虑广大基层干部的工资发放。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