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央视网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大平安”理念成就境安民富新浙江

——平安中国建设之浙江范本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0日 09:14 | 进入复兴论坛 | 来源:法制日报



  编者按

  建设平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举措。近10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一张“平安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考评体系,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平安中国建设的浙江范本。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近10年来,浙江省所建设的平安浙江就是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平安在内的“大平安”。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浙江,深入城乡采访,亲身感受浙江平安建设的经验、亮点。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反映浙江省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大平安”建设所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成效。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雷晓路于呐洋陈东升

  建设平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历届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举措。近10年来,按照“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重要精神,浙江省各地始终坚持一张“平安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推动平安浙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2012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连续12年位列国内各省区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连续28年居于国内各省区第一位。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平安浙江建设近10年来,浙江省刑事发案、信访总量、生产安全事故继续下降,2012年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95.93%,连续9年走在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的省份之一。

  先进理念承载群众对平安建设新期待

  两张报表,今年9岁了。

  每个月初,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两张报表都会摆在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的办公桌上。这项已经延续了9年的制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大平安”的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全省上下协力奋斗,有力促进了浙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方面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2004年1月,浙江省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首次提出建设平安浙江,深刻指出“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致富与治安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2004年5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省委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

  《法制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4年开展平安浙江建设以来,浙江省各级领导干部的手中每月都有两张报表,一张是“经济报表”,一张是“平安报表”,切实把“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的要求落到实处;浙江省各级党委都建立起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制度,像分析经济形势一样,定期分析社会稳定状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从那时起,两张报表相伴相应,同等重要地摆在浙江省各级党政领导的面前;也是从那时起,“大平安”的理念真正融入各级党政领导头脑中,指导执政为民实践。

  9年光阴流过,在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两张报表体现了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平安”理念,承载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和谐的殷切期待。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市场经济先发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省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更早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人民群众在求富的同时,求安的呼声和愿望更加强烈。

  50年前,毛泽东同志对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作出重要批示,从那时起,“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历经时代发展、社会变迁,2004年,浙江省委又作出了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决策——这不仅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更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了“枫桥经验”,为今后浙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

  原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说:“这些年来,我们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着力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促进了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奠定了扎实基础。”

  政治稳定、社会平安、经济发展、生态优美、生活富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法制日报》记者在浙江采访中,时时处处感受到平安浙江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在新的历史时期,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平安浙江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平安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 

  早在2004年5月平安浙江建设之初,浙江省委即成立了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省委书记担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担任副组长,5名相关省委常委担任成员。市、县两级也都相应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副组长的平安建设领导小组。

  9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建设平安浙江决策一经确定,一张蓝图、一个目标,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始终如一把抓平安稳定工作作为第一责任,摆上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用实干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新期待。

  科学机制回应群众对平安建设新需求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浙江省省长李强担任过温州市委书记,担任过省委政法委书记、分管政法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提起平安浙江建设,如数家珍、充满感情。他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浙江省要坚持三个不变,即坚持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变,坚持平安浙江建设的做法不变,坚持科学合理的城乡协调发展不变。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

  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从事政法工作多年,担任过市委书记,也担任过省公安厅厅长、省委政法委书记。他介绍,2004年省委作出建设平安浙江决策之初,就确定了“五个更加”的总体目标,即促进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平安浙江所要建设的是浙江“大平安”。

  王辉忠介绍,近几年来,浙江省着力解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领域的安全问题,做到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人民群众对平安有什么新的需要,平安建设就拓展什么内容,努力开创平安浙江建设和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

  在农村住房改造中,浦江县曾出现“改造一个村就乱了一个村、拆了一栋房子就散了一个班子”的问题。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办法后,该县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条件具备的,上;条件不具备的,暂停实施。彻底扭转以往“一边施政一边产生矛盾”的现象,最大限度地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环境保护、城乡规划、房屋改造拆迁、重点工程建设等,往往牵涉到群众切实利益,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建立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凡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决策之前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一些地方还举行听证会,扩大公众参与,自觉接受监督。仅2012年,全省就对3683件重大事项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缓实施145件,停止实施16件,有效地避免和消除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把平安浙江建设落到实处,领导干部是关键,从2010年开始,温州市率先探索建立领导约谈机制。浙江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平安办主任朱贤良时任温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回忆当年情形,仍记忆犹新。他介绍说,“约谈分为警示约谈、日常约谈、任职约谈,比如,当某个领域安全问题集中多发,或者出现重大安全事件苗头时,市委会对这个地方、单位的领导进行约谈。我们的约谈不仅指出问题,同时也及时提醒和指导如何解决问题”。

  继温州之后,嘉兴、湖州、台州、衢州、舟山、杭州等地也相继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平安建设约谈机制,目前,这项制度已在全省普遍推开。

  务实措施激发群众对平安建设新热情

  自2005年开始,每年一二月份,省委常委、省人大副主任、副省长、政协副主席等省领导分别带队,分赴全省11个市对平安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抽查。平安市、县考核内容共涉及6大类、100多个指标。每年3月底,浙江都要召开全省平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出席,对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予“平安牌”、“平安鼎”,并对创建先进职能部门进行表彰。

  朱贤良向《法制日报》记者展示了一份浙江省平安状况月报表。记者看到,在这张平安报表上,共有15个“一票否决”项目,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领域,其中包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也就是说,如果某地发生有重大影响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将被“一票否决”,不能参加当年平安市、县(市、区)的评比。

  朱贤良介绍,每年的市、县(市、区)平安考核评审条件都会有一些调整和完善,比如,2005年的评审条件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是扣分项目,到了2007年则同时列入“一票否决”项目。在浙江省,以人为本不是仅仅说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平安创建工作之中。

  后陈村位于武义县城乡接合部。过去干群关系紧张,村民上访不断。2004年,该村群众选举产生了全国第一个村务监督委员会,9年来全村党员干部零违纪、村民零上访……也许,后陈村的农民并不知道什么是民主监督、民主决策。他们聚到一起,只是为了讨论村办公楼装修用什么颜色,该花多少钱。但正是这些充满“泥土味”的基层民主法治创新,在浙江省遍地开花,扎扎实实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领全国之先,目前,浙江省所有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

  2003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目前,全省已有576个村获得这一称号,此举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基层法治化水平、增强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等方面成效明显。在“民主法治村(社区)”的示范引领下,浙江省90%以上的村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建立了民主理财、村务管理等制度;95%的村已达到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全省半数以上的社区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社区居委会,普遍推行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成效评议会等民主管理制度,为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夯实了坚实基础。

  近10年来,浙江省人民群众对建设平安浙江的知晓率从2005年的不足20%,上升到2012年的79.2%。全省11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都获得过平安称号,其中,有3个市、64个县(市、区)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市、县(市、区)。浙江“大平安”建设,已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追求和行动。

  本报杭州5月29日电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