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祺舜
心理学烟酒僧,坚持客观中立的批判性思维,投身科普的革命之路。

故意丢钱包试探人性 人性试验哪有那么简单!

       最近,在成都著名街道“春熙路”的街头出现了一对儿神秘人:他们,分工十分明确——一个负责丢钱包,一个负责偷拍。他们就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会归还这个“不小心”丢的钱包,有多少人会把这个钱包据为己有。他们简约却不简单,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有一个高大上的名头——“人性街头实验”。他们进行了27次实验,21人当场归还,6人没还。

       这个结果不出意外地在网上引发了很多愤慨:难道当代中国的人性已经沦丧至此了吗?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对某件事情的不理解而产生的认知失调会引发愤怒情绪。不过,少安毋躁,让小编带你把这个实验从内到外地捋一捋吧。 在心理学中,什么是“人性”?“人性”俗称“Human nature”,没错!人性,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通俗地说,就是你生下来是一张白纸呢,还是带有某种颜色呢?比如说,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吗?人有道德的本能吗?等等……如果要测人性,就该在小宝宝呱呱落地的时候测,等人长大了再测,就会受到太多太多因素的干扰,很难说你测到的就是人性。 正因为人性难以测量,关于何为“人性”的辩论才延续了几千年(在很久很久以前,心理学还属于哲学范畴的时候就开始了),至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所以仅凭一个简陋的实验就说是“人性实验”,也是把自己拔得太高了吧。

       再说了,想进行一个心理学的科学实验是需要有相当严谨的实验设计的,从各个方面来讲,这个简陋的“钓鱼测试”的结果都没有任何说服力。举几个栗子!这个测试的样本数量过少就不用说了,连统计学当中的“小样本”都算不上。抛开数量少,样本的抽取方法也是非常地不靠谱,样本都来自于春熙路的路人,只是站在路上“随缘”,这不叫随机取样。这种取样无法代表整个人群的情况,便不可能把实验结果推广到更大的群体范围,所以取样的方法就注定了本测试不可能得到“中国人的人性XXX”的结论。而测试的方法就更有问题了:随便“不小心”丢一钱包,看身后的路人怎么办。你怎么保证让路人100%看到是从你的兜里掉出来的,而不是一直在地上的?万一身后的路人没看见呢,或者是“视而不见”呢?为什么没有体现在实验结果里面?这种样本如何处理?剔除吗?还是直到有人拣起钱包?

       不知仔细看过视频的人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捡钱不还的都是在周围没什么人的情况下,没人看见;而捡钱归还的都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目众多。那请问这个实验如何排除有大量目击者的情况下的“面子”因素的干扰?不得不怀疑这个测试到底测了什么,是“面子问题”还是“人性问题”?

       所以,这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一个“实验”,当个玩乐看看热闹还有点意思,但要说这是“人性实验”,把实验结果抬高到探索人性的高度,还真对不起,在下实在不敢苟同。

       这6个不还钱包的人,他们的“人性”就有问题了吗?我觉得,不还钱包这事儿虽然不道德,但是还真犯不着上升到“人性”的“bigger”。道德虽然是一个社会话题,可道德的发展水平却是一个极端私人的课题。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处于相同的道德水平,不同的人因为种种原因——年龄、教育、经历等,会以不同的速度走在道德发展的路上,观其一生,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停滞不前,这种社会现象真的值得大惊小怪吗?

       这个测试充其量是个在一定情境下,对人会做出利己行为还是利他行为的一个测试。而人在做出利己或利他行为的时候,除了个人平时的道德修养之外,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影响。比方说在人群密集的地方,会有一种“匿名效应”的存在:长期身处人口密度大的都市当中,人们往往更容易萌生一种“我不做也会有其他人做”的心态——我不拿走,别人也会拿走。

       所以,在某些情境下,即便是内心高道德的人也会做出一些低劣的行为;同样,内心低道德的人也会做出高尚的行为。一个人的内心想法与外显行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不是完全划等号的,这都是情境使然。所以,既然有主动探索的可贵精神,与其做这种无聊的钓鱼试验,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怎样创造环境让人做出更多的“利他行为”,岂不是更好?也算是传播了社会正能量嘛!不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