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她是一名普通的乡村教师
一屋瓦房、一块泥坪、一名教师
她常说:“孩子们好,我就好!”
央视网特稿(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袁育堃 通讯员 王潍)在江西省于都县的偏远山区,有着一所这样的“袖珍学校”:一屋瓦房、一块泥坪、一名教师以及26个孩子,最简陋的条件组建成了银坑镇上谢村桥背教学点。今年50岁的谢传花,就是这教学点唯一的老师,也是这26个孩子共同的“妈妈”。
教学点面临被撤销
上谢村,地处于都县银坑镇与葛坳乡交界地带,是一个既边远又贫穷的小山村。这里的孩子们要想上学,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放初期,有人在这里办了个桥背教学点,但长期以来,教学点不是设在祠堂就是在老乡家里,从没有过一间像样的教室。几经迁移后,直到2003年,由该村桥背组、干背组共同集资,在这山坳里建起了这栋占地300余平方米,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兼卧室的土坯房。尽管条件艰苦,但乡亲们非常高兴,因为这里的孩子们终于有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夏天,教学点原先唯一的教师肖万玖退休,村里的孩子们一时间没了老师,学业不能继续。村里也曾想过办法到外面去找老师,可是不少代课老师在这教了一段时间后,便纷纷离去了。“尝试过多次,没有老师愿意呆在这个条件艰苦,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书。”于都县教育局的袁敏华坦言道。没有老师能够来山村教书,桥背教学点就随时有被撤掉的可能,如果真是这样,孩子们就得风雨无阻,每天单趟花上1个多小时的时间徒步翻越山路,到几公里外的上谢小学上学。
而就在此时,有一名老师挺身而出,她就是当时在上谢小学任教的老师谢传花。“想到孩子们要爬山路上学,在雨天路滑时随时有可能遇上危险,我作为一名教师,就理应站出来。”谢传花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向校领导自荐,来到了这所“袖珍学校”,开始了她一人一校,既当老师又当“妈妈”的教学生涯。
初到教学点体会艰苦
初来教学点,谢传花感受到了条件的异常艰苦:没有围墙、没有厨房、没有水泥操场、没有卫生间,就连水电都没有通。而教学点地处半山腰,四面环山,夏天的晚上蚊虫特别多,冬天的晚上特别冷。“用水用电不方便,只能从教学点旁边的老乡家接来用,起火做饭烧柴,柴要自己到山上捡回来后劈好。”
教学点只有一间教室和自己的办公室兼卧室,根本腾不出地方来做厨房,谢传花便把锅碗瓢盆搬到了一米余宽的过道上,但凡遇到刮风下雨天,做饭就成了大问题,常常是一边炒菜,外面的雨也一边飘到锅里,风太大时能直接把炉火吹灭。
没有卫生间,生活特别不方便。白天还好,可以到教学点旁边的老乡家借用,如果在大冬天的晚上碰到内急,就没这么容易解决了,老乡们早就睡了,只能打着手电穿过满是瓦砾的泥坪操场,到100余米外没有灯光的茅厕去解决。因为离圩上较远,每次都得买上一个星期吃的菜,通常到了一个星期的后面两天,菜就不太新鲜了。为了吃上新鲜蔬菜,拿了几十年粉笔头的谢传花,开始拿起锄头,向老乡们请教如何种地,在教室旁开了一畦菜地,开始了亦耕亦教的生活。
三个年级复式教学
因为只有一名老师,谢传花要承担所有的课务,不仅教语文、数学、品德,还教音乐、美术、体育。“学校虽小,但课程一样都不能少。这里没有电脑,没有投影仪,没有课外图书,没有体育器材,在硬件设施上孩子们已经比城里孩子吃亏很多,我不能让他们在学知识上再吃亏了。”谢传花说。因为只有一间教室,三个年级的26名孩子只能挤在一块上课,谢传花采取复式教学方式,通常是左边的孩子在做数学作业,中间的孩子在练习组词造句,右边的孩子在背诵语文课文;黑板也常常左边是数学板书,右边是语文板书。
为了方便孩子们学习,教室外面的墙上粉了一块黑板,左边写着声母和韵母,右上半部分是组词填空,内容定期更换。在黑板的右下半部分用红色粉笔醒目地写着莎士比亚的名言“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以及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将患病丈夫搬进校
谢传花丈夫邹小红2010年3月年突发脑溢血,期间住院13天,出院后,邹小红生活仍然不能自理,脑子不太清醒,经常说胡话。谢传花一边要照顾自己的丈夫,同时26个孩子的教学也让她无法抽身。一个人守在教学点里,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为了便于照顾患过脑溢血、有高血压的丈夫,谢传花决定把丈夫一起搬进了学校。
虽然邹小红有病在身,不能干重活,但他仍然想着帮妻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妻子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孩子们身上。白天,邹小红感觉身体情况还行的时候,会到旁边的小山上拾柴,但这也使谢传花担心。丈夫上山时间久了,她下课后会从山下一直喊着丈夫的名字上山,只有当丈夫应声,看到丈夫没事,她心里才放松下来,然后两人捧着柴火说说笑笑下山。而对谢传花夫妻俩来说,在冬天洗澡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没有卫生间,更没有热水器,只能在卧室用脚盆盛水洗。由于担心行动不便的丈夫在洗澡时滑跤,所以丈夫的澡都是由她来洗,洗好后再帮着穿好衣服。对此,丈夫邹小红也是把这份情和感动默默地藏在心里。
在谢传花的悉心照料下,他的情况渐渐好转。现在除了寒暑假,夫妻俩几乎天天待在教学点,与孩子们在一起。
当起26个孩子的“妈妈”
这些孩子基本上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在外地务工,由爷爷奶奶在家带着。谢传花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更要时时关心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困难。创可贴、红药水、紫药水,这些常用药物谢传花是随时准备的,泥坪不平,孩子随时都会摔破手脚。
今年4岁的肖志祥是教学点年龄最小的孩子,按规定,未满5周岁的孩子教学点不接收,但孩子爸妈都在外地务工,爷爷奶奶在家种地,在孩子父母的再三央求下,教学点才收下了他。志祥年纪小不懂读书,来教学点也只是为了有人看着。谢传花要时刻注意这个小不点,因为泥坪上石头多,一不小心他就会摔跤,遇上冬天下雨,经常摔个浑身湿透,这时谢传花就得赶紧领着他回家,换好干净衣服再回来上课。肖小林今年8岁,是一个智障儿,由于教学点没有围墙,他经常跑到山上玩耍忘记回来的路,谢传花上山寻他也是家常便饭。
“在这里教书,有苦也有乐。”谢传花说。“虽然条件是艰苦了一点,但看到孩子们进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连普通话都不会说,离开这里时基本上都能用普通话交流了,还学到了很多其他的知识,这就是我最大的乐,觉得自己留在这里也值得。”在这里三年,即使工作、生活条件艰苦,谢传花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对工作尽职尽责,像“妈妈”一样,呵护着孩子们茁壮成长,她常说:“孩子们好,我就好!”
[详细]
现在谢传花即将退休,上谢村桥背教学点重新面临着教师出现“断档”的问题。于都县教育局的袁敏华告诉我们,谢传花表达过希望继续留任的心愿,但是乡村教学点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让很多年轻教师望而却步。孩子们也需要一些更年轻的教师来给他们带来新鲜活力。而在采访过程中,谢传花也多次表示,这些孩子们的成绩与镇里其他小学进行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假如教学点的设备能够更新,能够有一些大学老师来这里教他们,孩子们的学习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可是就连接替她的老师都很难找到。目前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呼吁,已经有不少捐款注入教学点,新的围墙、教学楼都在新建。“希望能有更多年轻的,有爱心的教师能够加入进来,帮助这些山村的孩子们。”
乡村教学点教师老龄化问题严重,年轻教师又难以留住,仅靠一些乡村最美女教师的帮助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的问题。青年教师不愿意呆在乡下,很多乡村学校都面临着“走过场”的现实,一个相对稳定的饭碗需要用多年呆在乡村教学的阅历来交换,这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教师待遇,住房以及生存环境的差异,导致许多乡村教师逆向流动,不少优秀教师纷纷从农村向条件更好、收入更多的城镇学校流动,教育部门在过分集中的打造“品牌学校”的同时,也导致了农村教学师资力量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