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
客服设为首页 |
他叫贾西坡是一位拾荒老人
20年前他从安徽老家来到哈尔滨
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人间大孝的故事在冰城进行了14年
央视网特稿(网络新闻联播记者 李文学报道)“我养我爹,有啥可采访的!”65岁的贾西坡对记者的来访很冷淡。这个从安徽来哈尔滨务工的老汉,收废品时在松花江边“捡”到一个大他20岁的爹,一养就是14年,连续4年带着一起回老家过年,不离不弃,赢得了人们的交口称赞。
20年前,贾西坡为讨生活告别妻儿,从安徽省涡阳县马店镇来到哈尔滨,以收废品为生。14年前的一天中午,他在道外区松花江边收废品,休息时听几位老人聊天,其中有位老人叫陈国山,71岁,参加过抗美援朝,当过木匠,丧偶,没儿没女没房子,住在郊区的朋友家,为打发寂寞,每天走很远的路,跑到江边找人聊天。
父亲刚刚去世的贾西坡见老人可怜,就说“您跟我一起住得了。”陈国山起初有些犹豫,但见贾西坡说得诚恳,便点点头,第二天便提着个包裹住进贾西坡租住的小屋。贾西坡白天出去收废品,陈国山就在家等他回来。
尽管收废品收入不多,但贾西坡却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给了陈国山无微不至的照顾。他学做东北菜,坚持每天晚上在小小的饭桌上摆满两三盘炒菜和一碗汤。老爹手抖得厉害,他就一勺勺喂。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陈国山不仅胖了20多斤,圆脸上还整天挂着笑。
贾西坡当年并没有想到,自己与老爹这一过就是14个年头。而在陈国山心里,儿子早已超越自己的生命。“好几年前,他出去捡破烂,被坏人抢了,头也被打破了。从那以后,他每天只要一出门,我就开始担心。”陈国山叹了口气,对记者说,“要是没有他,我肯定活不到现在。所以我总是跟他唠叨,‘你可得注意安全,你要是没了,爸就没了……’”
“老人家爱唠叨,你烦不?”记者问。“烦啥?我是他的儿。他说啥,我听啥,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说啥我就听着……”不善言辞的贾西坡憨憨地笑。
[高清图集]
这是一对特殊的“父子组合”。
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在哈尔滨的一间小屋里蜗居了14年。儿子贾西坡65岁,老家早已儿孙满堂却难舍冰城老爹;父亲陈国山85岁,无儿无女身无分文却有吃有穿。
将他们连起来的是一个“孝”字。
面对记者的采访,不善言辞的贾西坡很不习惯,常常摆摆手,“哎”一声,或是扭过头去,十分羞涩地嘟囔几句,带着浓重的安徽口音。
父亲陈国山是他出色的“翻译官”。无论贾西坡的方言说得多么快,85岁的他都能马上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翻译出来,14年的相处磨合出了一种胜似亲情的亲情。
这对特殊的父子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一个小角落里,甚至阳光也不常见到,但他们始终保持着独立生活和乐观态度。他们不乐意诉苦,无过多抱怨,更不习惯表达感情,甚至不愿意过多麻烦到别人。
在我国正“跑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贾西坡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老人的关爱,以及对“孝”文化的弘扬。
华灯初上,记者回眸,在车水马龙的喧嚣里,两位老人亲密相处的画面,无比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