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视频|网站地图
客服设为首页
登录

他是一位七十多的老人
他一直在奔走宣传器官捐赠
他说,只要是做好事,干啥都很快乐

[详细]
记者特稿

器官捐献宣传第一人程德忠:只要做好事干啥都快乐

    核心提示:程德忠轻易就会被周遭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他也想尽力感动周遭。15年来,程德忠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感动更多的人,跟他一样承诺死后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还能用”的器官。[详细]

    央视网(记者王佳勇 报道)“爷爷,我要捐钱。”1月4日,贵阳甲秀楼广场南隅,“微笑小屋”前,一个清脆的童声为严寒中的贵阳带来了一股暖流。

    路过此地的一个孩子,将两块钱踮着脚塞进了捐款箱中,此举让正在值班的程德忠鼻头发酸,激动地拉着孩子说这说那,直到孩子不好意思地走远了,程德忠脸上的表情依然充满暖意。

    作为一个71岁的老人,程德忠轻易就会被周遭所感动,正因为如此,他也想尽力感动周遭。15年来,程德忠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感动更多的人,跟他一样承诺死后捐出眼角膜或者身上其他“尚还能用”的器官。

    自从1996年程德忠承诺捐赠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后,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奔走着、宣传着,希望更多的人捐赠器官,甚至数次携带宣传资料,自费走遍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他的宣传之旅。

    为此,程德忠被外界誉为全国遗体器官捐赠第一人,他尚健在而器官已经捐得“一干二净”的事迹,也引来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只要是做好事干啥都很快乐

    天气转冷,学生也陆续放假,程德忠和他的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服务队队员们,主动承担起学生志愿者们“微笑小屋”的值守服务工作。作为贵州省团组织、文明系统志愿者的主要阵地,“微笑小屋”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为市民提供道路、公交等问询服务,并为市民提供急救药品和接受捐款等,平时有学生志愿者值守提供服务。

    因为贵阳第一场雪开始融化而骤降的气温与敞开的窗户,“微笑小屋”内温度很低,程德忠必须时常走动、到外面活动筋骨暖和身子。

    “只要是做好事,干啥都很快乐。”抱着暖水袋在“微笑小屋”跺着脚的程德忠对央视网记者说,利用这个平台,他也能顺带号召大家捐赠器官。

    “我觉得遗体器官捐赠宣传第一人这个称号,更适合我,”程德忠说,作为老年人来说,身体大多数器官在死后基本衰竭无用,唯一还有价值的就是角膜和遗体,他一直奔走呼告的,就是希望能发动更多的人捐出角膜和遗体。

    “一想到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看不见光明的人想要角膜,而很多人死亡火化了,角膜跟遗体一起被烧掉了,多可惜啊,”程德忠想到的是,如果大家都承诺死亡后捐出角膜,这个世界上就有很多盲人能见到光明了。

    做好事也是为了自己

    据程德忠回忆,让他受触动并走上捐献身体器官道路的原因,是通过中央电视台一档关于白血病人呼唤骨髓移植的电视调查节目。那是1996年,刚退休的程德忠看完节目后,毅然自费从贵阳到北京捐献了自己的骨髓,他因此也了解到人体器官爱心路上,受体和供体之间强大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很多人因得不到及时的配型,或生命消逝、或永远处在黑暗之中。

    于是,从那时起,程德忠开始关注器官捐献,随后也将自己的角膜、肝脏、肾等身体器官自愿捐个“一干二净”。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有一次程德忠为了声援“眼角膜捐赠”,再次自费去北京捐献眼角膜,后因故捐献未果,他便将向亲人“筹集”来的一万元捐给了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此举成为中国第一个为该公益基金捐资的公民。

    回到贵州之后,程德忠立即找到公证处,做了死后自愿捐献身体的公证,并写下遗嘱,除了将身上所有能用的器官悉数捐赠外,特别强调死后要后人将遗体直接送医学院解剖室,供教学研究所用。[详细]

网友留言

单锡宝:

    老程有英雄气概!但实现“捐遗”的过程并不浪漫,还存在艰辛和坎坷!我们生前需为排除障碍而努力!

身藏红尘中:

    人身虽灭,但是那无用的遗体却能给别人起到无量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北漂的鱼儿:

    对于遗体捐赠,我是没啥意见的,担心的地方是善后,不管是用于医学,还是其他的教学实验,当这些遗体没有了“价值”,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这个公众,至少是那些家属有知情权!

贵州人:

    他豁达,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矍铄,走遍了全国20多个省份义务宣传器官捐献。

一大坛:

    对咱们国家来说,遗体捐赠的最大障碍也许是文化上的。对于死者,我们总想有个“全身”留给后世去祭奠。破除心理上的障碍除了加大科学的宣传,还需要有一种信仰,培养公民的大爱精神。

微博互动